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
2013-04-27常旗徐开秋
常旗 徐开秋
【摘 要】装饰图案与平面构成两门课程长期以来各自独立,在教学上缺乏联系,本文仅从二者的异同点入手,探求装饰图案与平面构成之间的关系,以半抽象图案将其联系起来,拓展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空间,使学生兼收并蓄,丰富创作语汇和表现方法。
【关键词】装饰图案;平面构成;半抽象图案
装饰图案与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由于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目的不同,历来存在相异的学术观点,要么相互取代,要么相互排斥,更有甚者将图案与构成分别贴上传统装饰与现代艺术的标签。事实上,图案与构成从构形方法上来讲体现的是具象与抽象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着两种不同的造型观念。前者从具象的感性出发,强调夸张、变形;后者从抽象的理性出发,注重秩序和组织。不同的思考的逻辑起点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但若深入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虽然各自呈独立的特征,却明显存在殊途同归的趋向:即平面构成与装饰图案均按形式美法则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图形: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动感与静感、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的法则与评判标准是一致的,这便为我们找到了两者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交汇点,从而寻找平面构成与装饰图案相融合的更自由、更有活力的视觉表现形式和空间。装饰图案强调的是应物象形,构形来源于自然物象的原生形态,从对自然的写生中得来的形象进行变化,变化出自然界没有的事物。其构成也是由自然物象解构而成。
构成教学则远离物象的形似,强调的是物质的解构性,将视觉艺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以人的知性与理性和定量的方法为出发点,达到直接诉诸人的感觉世界的纯粹形态的实现。即一切物象均由纯粹的点、线、面、肌理等基本元素构成。这些抽象的元素也可以理解为造型的基本要素,并以其反映现时生活中存在的复杂的构成原理,使之按现代视觉传达的心理规律,对已有形态进行分解重构,以构成新的形态。由于这种创造偏重于理性分析,包含理性思维运筹的直观操作,富有逻辑性、其简洁、直观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纯粹的几何学意义上的美感,与装饰图案比较显示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造型概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图案偏重于形象性,有注重抒情感性的一面。而构成则更注重条理性、分析性、逻辑性,抽象性。二者作为高职设计专业课程训练,在思维方式上各有侧重,但在二者之间有一个常常被教学者忽略的半抽象地带,这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半抽象形可使具象装饰图案较多的突破传统的程式化束缚,使抽象的构成变得更富有人情味,一改机械、冷漠的表情。
半抽象的图形是难于定义的,它既可偏于具象,又可偏于抽象,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有更宽泛的表现余地。从传统图案中,我们甚至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历史文化的存在。抽象的形式构成也能通过十分有效的视觉效应引起情感反应,但很难明显地感受出个人风格的存在和历史文化的痕迹。但艺术实践证明,将图案与构成巧妙结合,各取所长,同样可以开拓图形的表现视野,由此衍变出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新的图形形式。
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图案由具象演变为抽象的几何纹就有一个相当长的积淀过程。而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漩涡纹看似抽象却是来自于原始人对黄河水流的直接观察。彩陶的其他纹样也大都是从自然生态中抽象处出来的几何化的纹样。从陕北的东汉画像石上的二龙穿璧纹的演变也可以看到从具象到抽象的清晰变化过程。可以说,从写实到抽象,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养了基本的形式美感。这些抽象美的形式法则又为我们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自由驰骋、随意调度提供了审美依据。显然,从装饰图案的角度,抑或从构成角度,彼此均能找到其構形的依据。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装饰图案与构成在形式美的运用上同理,在创造方式与视觉风格的追求上有异,因此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沟通的相互借鉴。
图形是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意念的,现代图形的创意决不只是视觉因素的简单排列组合,其深层次的研究是建立在人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其表现题材涉及到了广阔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综上所述,图案和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不应该再继续各行其道、老死不相往来。而应将其合二为一,模糊其界限,将两类课程训练中相关联的视觉因素作更多的沟通。将二者间的外延向彼此延伸,交叠为中间的“半抽象形态”。在基础训练中加入“从具象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游走,积累更多养的视觉符号,做到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创作语汇和表现手法,不断拓展新的视觉表现空间,以此摆脱程式化、概念化和一般化的习惯思维模式,促使学生的艺术想象空间有所突破,从而对创作思维产生积极的引导,激发创作的想像力,专业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哈德罗·奥斯本著,阎嘉,黄欢译.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