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枣不同品种果实和果核性状的比较
2013-04-26王依鲁晓燕牛建新任丹莉米露露吕梦达樊新民
王依,鲁晓燕,牛建新,任丹莉,米露露,吕梦达,樊新民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石河子 832003)
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原产中国[1],栽培历史悠久。枣作为我国的特产,营养丰富,食疗价值高,在外贸出口方面可望迎来其黄金时期。我国共有枣和酸枣品种730个[1],枣树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品种逐步的优良化、多样化,正在实现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协调发展;早、中、晚熟品种有机搭配;并且加快了新品种特别是矮化早果、速丰优质、抗病抗裂耐贮、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的选育步伐。枣为子房半下位,花盘参与果实的形成,因此属于拟合果,或半假核果[2-3]。枣果是由卵细胞受精后,胚珠形成种子、子房、花盘(极少数有花萼)发育成的果实,枣果实由果被、种子和果柄构成,其果被又分外、中、内三层,分别称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枣核由内果皮硬化发育而来,由核喙、核体、核膜三部分构成[4],核内有种子0~2枚,因品种特性或受精情况而出现种子退化现象,因此品种间含种仁率不尽相同。枣核是枣属植物中较为稳定的器官之一,其稳定性往往超过果实[5]。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年,新疆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引进了灰枣、金丝小枣、鸡心枣、骏枣、新乐大枣、乐金枣、壶瓶枣、糠枣等30多个枣树品种,其中骏枣、灰枣已成为新疆的主栽品种[6]。新疆红枣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其发展历史很短,不少地方对品种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枣树品种结构欠合理。
本研究对新疆生产的7个枣品种果实、枣核、种仁的外部形态指标和性状进行了调查,旨在分析和评价不同品种在新疆的适应性和品种特性表现,为新疆红枣品种选择以及红枣育种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和指导。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2011年10月收集新疆生产的圆脆枣、赞皇大枣、赞新大枣、灰枣、骏枣、壶瓶枣、梨枣7个不同的品种,各品种均达到其应具备的成熟度。不同品种的来源见表1。
表1 实验材料Tab.1 Test materials
1.2 方法
1.2.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1.2.2 果实的含水量
从样本中随机选取1个果实,称取枣的果实重量记为m1,然后把果肉放到烘箱中烘至恒重记为m2,利用公式A=(m1-m2)/m2×100%,计算出果实的含水量[7],即A为果实的含水量,每个品种重复10次。
1.2.3 果实硬度
利用GY-B型果实硬度计进行测定,从样本中随机选取1个果实,顶部削去一层薄薄的果皮,尽量少损果肉,削去的部位略大于硬度计侧头的面积,硬度计侧头垂直地对准果实的测试部位,慢慢的施加压力,使侧头压入果肉至规定标线为止,从指示器所示处直接读数,即为果实硬度,表示每cm2上的千克数,每个品种重复10次。
1.2.4 可食率
从样本中随机选取1个果实,将果肉与核分离,称取每个品种的样枣果核重和全果重,分别记为m3、m4,B 为果实的可食率,利用公式B=(m4-m3)/m4×100%,计算出果实的可食率,每个品种重复10次。
1.2.5 单果重
从样本中随机选取1个果实,用天平称取单果重量,每个品种重复10次取平均值。
①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数学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XJG-15-23-7)系列成果之一.
1.2.6 果实、果核、果仁的横径和纵径
从样本中随机选取1个果实,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果实、果核、果仁的横径和纵径,每个品种重复10次取平均值。
1.2.7 核型指数
核型指数=果核的纵径/果核的横径,每个品种重复10次取平均值。
1.2.8 其它
果实形状、果实颜色、果点、果点颜色、果皮、果顶、果实、梗洼、果肉色泽、果肉肉质、汁液、风味、整齐度、果实形状、核型描述、仁型、仁色的性状描述参考曲泽洲等[1]的描述标准,每个品种观察10个单果。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和Spss17.0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枣果实性状的比较
不同枣品种的果实外观形态存在很大差别。由表2可见:灰枣、骏枣、壶瓶枣的形状相似,均为长倒卵圆形;不同品种果实颜色为不同程度红色,赞皇大枣颜色最深;骏枣的果点中等且明显,其余6个品种的果点都小,且赞皇大枣和赞新大枣的果点不明显;7个品种果点颜色分为白、褐两种;梨枣的果皮最薄;骏枣和梨枣的果顶是凹的,圆脆枣的梗洼浅且窄,赞皇大枣的梗洼中且宽,壶瓶枣的梗洼深且宽;不同品种枣的果肉色泽均为白绿色,果肉肉质均致密;大多数品种的果实汁液少,灰枣的果实风味最佳;赞皇大枣的果实光泽较差;所有品种果实大小均整齐。
表2 不同品种枣果实形态特征描述Tab.2 Description of frui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jujube cultivars
由表3可见,梨枣的单果重为667.14g,灰枣的单果重为207.35g,梨枣和灰枣与其它5个品种之间的单果重存在显著性差异;7个品种之间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28%~40%,其中骏枣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梨枣的最低,灰枣和骏枣之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与梨枣、圆脆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梨枣的含水量最高为70.51%,骏枣的含水量最低为53.25%,梨枣、圆脆枣、赞皇大枣之间的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骏枣与其他品种之间的含水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赞皇大枣的硬度最大为14.81kg/cm2,赞新大枣的硬度最小为9.51kg/cm2,赞皇大枣和灰枣之间的硬度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壶瓶枣的可食率最高为97.40%,赞皇大枣的可食率最低为95.45%,壶瓶枣与圆脆枣、赞新大枣、赞皇大枣、灰枣、梨枣之间的可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壶瓶枣外,其它6个品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骏枣的出干率最高为46.75%,梨枣的出干率最低为29.49%,骏枣的出干率与其它6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圆脆枣、赞皇大枣、梨与赞新大枣、灰枣、壶瓶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骏枣的果实纵径最大为4.94cm,灰枣的果实纵径最小为3.34cm,骏枣与其它6个品种果实纵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圆脆枣、壶瓶枣、梨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赞新大枣、圆脆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赞皇大枣和赞新大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灰枣和赞皇大枣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梨枣的果实横径最大为4.07cm,灰枣的果实横径最小为2.43cm,两者之间相差1.64cm,梨枣与其余6个品种之间果实横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灰枣与其余6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圆脆枣与骏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赞新大枣与骏枣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品种枣果实性状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fruit character in different jujube cultivars
2.2 不同品种枣核、种仁的性状比较
如表4所示,枣不同品种的果核和种仁在外观形态上,存在很大差别。7个品种枣果核的形状都为纺锤形;果核大小不一,其中赞皇大枣和梨枣的果核最大,灰枣的果核最小,核面颜色深浅不一,沟纹的粗糙程度也不一样。种仁的颜色多为棕色,而壶瓶的种仁颜色为棕红色;圆脆枣、赞皇大枣、灰枣的种仁形状为长圆形,壶瓶枣和梨枣的种仁形状为卵圆形[5],而赞新大枣和骏枣无种仁。
表4 不同品种枣核、种仁形态特征描述Tab.4 Description of stone and kerne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jujube cultivars
由表5可见,壶瓶枣的喙长最长为0.57cm,赞新大枣的喙长最短为0.39cm,两者之间相差0.18 cm,壶瓶枣和赞新大枣之间的喙长存在显著性差异;梨枣的果核纵径最大为2.95cm,灰枣的果核纵径最小为2.02cm,两者之间相差0.93cm,梨枣与骏枣的果核纵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灰枣圆脆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梨枣的果核横径最大为1.31 cm,灰枣的果核横径最小为0.71cm,两者之间相差0.6cm,灰枣和梨枣与其它6个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壶瓶枣的核型指数最大为3.02,圆脆枣的核型指数最小为2.05,两者之间相差0.97,灰枣、骏枣、壶瓶枣之间的核型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圆脆枣、赞皇大枣、赞新大枣、梨枣之间的核型指数也无显著性差异;梨枣的核重最大为1.25g,灰枣的核重最小为0.24g,两者之间相差1.01g,梨枣与其它6个品种之间的核重存在显著性差异,圆脆枣、赞皇大枣、骏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赞新大枣、灰枣、壶瓶枣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梨枣和圆脆枣的种仁最大均为0.07g,壶瓶枣与其它6个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圆脆枣和梨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赞皇大枣、赞新大枣、灰枣、骏枣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赞皇大枣和骏枣均无种仁,而其余5个品种的种仁数目均为1,赞皇大枣和骏枣与其余5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梨枣的种仁纵径和横径均最大分别为1.42cm和0.86cm,壶瓶枣与其它6个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圆脆枣和梨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赞皇大枣、赞新大枣、灰枣、骏枣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表5 不同品种枣核、种仁性状的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stone and kernel character in different jujube cultivars
2.3 不同品种枣各数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6可见,单果重与果实横径和果核横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和0.88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含水率、种仁纵径、种仁横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0.923和-0.881。
果实横径与果核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3。果核横径与核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1。种仁纵径与种仁横径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2。单果重与果实纵径、果核纵径、核重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861、0.812;含水量与种仁纵径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9和0.797;果实横径和核重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6。
表6 枣不同性状的相关性分析Tab.6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jujube
3 讨论
王百千等[8]发现阜平大枣、冬枣、金丝小枣、金丝新3号、金丝新4号、赞皇大枣6个品种枣果实水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水分含量差异不大。樊保国等[9]报道鲜食枣不同品种之间果实的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较小,而单果重和Vc含量差异较大,果皮厚度、果肉质地与汁液差异也较大。并且这些品质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如鲜食枣口感与肉质、汁液和含酸量,肉质与口感,果皮厚度与肉质和含酸量等因子之间正相关系数较高,而单果重与其它品质因子之间无相关性。Gao等[10]对骏枣,灵宝枣,晋枣,赞皇枣和梨枣的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理化特性差异比较大。史彦江等[11]对沙雅县3个枣品种(灰枣、骏枣、赞皇大枣)的营养品质的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枣品种中营养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发现,调查的7个枣品种,含水量为53.25%~70.51%;出干率为29%~4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8%~40%。果实的含水量与单果重呈正相关,而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果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核纵径、果核横径、核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含水率与种仁纵径和种仁横径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含水量、种仁纵径、种仁横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可能是各个性状的表现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检测更多的品种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探索其规律性。
马庆华等[12]对冬枣、榆次团枣、婆婆枣、紫圆枣等枣品种和1个毛叶枣品种台湾青枣的果核和种仁的外部形态指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测量,以研究枣不同品种果核、种仁各数量指标间的相关性,得出核横径与仁横径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核纵径与仁纵径之间也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而枣果核的纵、横径和种仁的纵、横径之间并无相关性,表明各枣品种间有其固有的核型指数和仁型指数。核喙长和核纵径、核型指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本研究检测的7个品种中枣核横径与核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1;种仁纵径与种仁横径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2;核横径与仁横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85,相关性不显著,这与马庆华等[12]的报道不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枣的样本数量不够多,也可能与枣的产地以及品种特征有关。
何业华等[13]提出枣核的大小、形状主要受果实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果实的形状和大小推测核形及其大小。枣核的大小可用核的绝对重和相对重(核果比)来表示,而用核果比更能反映出核的相对大小。即使是无核品种,也含有核,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完全退化。无核小枣和中南林16甚至也有少量大果果核发育正常并含仁。因此,无核枣必须满足核果比较小和核壳薄而软这2个条件[14-15]。枣不同品种含仁率相差很大,从0%~100%都有,不含仁的果实不一定就是单性结实所造成,72%的品种还有胚退化后留下的痕迹,显然是受精后退化所致,50%的品种有双仁现象[16-17]。过去人们对枣含仁率的研究多以1个品种为材料,并未发现双仁核。本研究的7个枣品种果核形状均为纺锤形,核面颜色深浅不一,沟纹的粗糙程度也不一样。种仁的颜色为棕色和棕红色,形状也分为长圆形和卵圆形。赞新大枣和骏枣中没有种仁,圆脆枣、赞皇大枣、灰枣、壶瓶枣和梨枣均有1个种仁,这也为鉴定果形、大小、成熟期和用途比较接近的品种提供了又一可行依据。
[1]曲泽洲,王永惠.中国果树志·枣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王勋陵.枣果实发育解剖学的初步研究[J].植物学报,1974,16(2):161-166.
[3]蒲训.被子植物假果及其类型[J].甘肃科学学报,1994,6(4):54-57.
[4]陈贻金.中国枣树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0-171.
[5]常经武.枣核是鉴定品种中的重要特征[J].中国果树,1985,4(1):11-14.
[6]金满庆.枣树在新疆的引种栽培[J].新疆农业科学,1985(1):28-29.
[7]冯宝春,陈学森,何天明,等.枣树抗旱性研究初报[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5),397-400.
[8]王百千,宋利霞.枣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分析[J].河北果树,2012(1):51-52.
[9]樊保国,李月梅,李登科.鲜食枣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2):79-82.
[10]Gao Qinghan,Wu Pute,Liu Jiaren,et al.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different jujube(Ziziphus jujuba Mill.)cultivars grown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1,130(1):67-72.
[11]史彦江,宋峰惠,张萍,等.新疆沙雅县3个枣品种果实品质比较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6):135-138.
[12]马庆华,毛永民,申连英,等,枣不同品种果核性状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41-45.
[13]何业华,胡芳名,谢碧霞,等.枣树果核变化规律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7,15(3):1-5.
[14]田惠桥,马德滋.一种单性结实枣的胚胎学观察[J].植物学报,1987,29(1):29-33.
[15]朱文勇,王承琴,刘福全.枣树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花保果技术初步研究[J].园艺学报,1963,2(2):119-130.
[16]王群瑛.枣胚和胚乳的发育[J].植物学报,1983,25(6):526-531.
[17]曾勉,顾源,贺善安.枣树生物学特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