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80例临床观察
2013-04-25卢文生
卢文生
(来宾市中医医院,广西 来宾 546100)
胃癌前病变(PLGC)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于此病者超过16万人,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的1/5[2],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胃癌的病因比较复杂,现在还不完全清楚,所以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已成为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发现和早干预治疗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方法。中药辨证治疗本病有着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临床报道[3]及病理结果证实,中药可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逆转胃癌癌前病变,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胃癌前病变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脾胃虚弱,湿毒、瘀血阻滞胃络为发病之本,遂将本病辨证分为胃虚湿毒型和胃虚瘀阻型,分别采用益胃化湿解毒法和益胃化瘀法为治疗原则。
1 临床资料
共收集门诊患者80例,全部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4]。依据中医辨证分为胃虚湿毒组40例,胃虚瘀阻组40例。男34例,女46例;平均年龄48.72岁;平均病程6.7年。其中肠上皮化生(IM)43例,异型增生(Dys)37例。2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和病变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胃虚湿毒型治以益胃养阴、化湿解毒法,药用:黄芪30 g,党参10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熟地黄15 g,麦冬15 g,石斛20 g,黄连10 g,薏苡仁30 g,豆蔻10 g,半夏10 g,陈皮10 g,山慈菇10 g,白花蛇舌草30 g,蒲公英10 g,栀子10 g。胃虚瘀阻型治以益胃养阴、化瘀通络法,药用:黄芪30 g,党参10 g,炒白术15 g,熟地黄15 g,麦冬15 g,石斛20 g,莪术10 g,丹参20 g,当归15 g,木香10 g,郁金10 g,枳壳10 g,三七3 g。水煎服,每日1剂,以6周为1个疗程,共服药2个疗程。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送病理检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5]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胃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组织活检,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复查胃镜,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组织活检,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IM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复查胃镜,胃黏膜病变无变化或加重,胃黏膜组织活检,无变化或加重。
3.2 结果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4 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胃癌的发展规律为慢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化,继而发展为异型增生,最终转化为胃癌,肠化和异型增生统称为胃癌前病变。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胃久病,气血生化乏源,胃阴不能濡养胃络,加上湿毒、瘀血阻滞,故发为本病。PLGC胃黏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腔狭窄,血小板聚集、局部组织供血减少[6]、癌基因表达增强等改变便是湿毒、瘀血阻滞胃络在现代医学中的体现。故在临床上将本病辨证分型为胃虚湿毒型和胃虚瘀阻型。胃虚湿毒型治以益胃养阴、化湿解毒,药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补中益气,熟地黄、麦冬、石斛补益胃阴,薏苡仁、豆蔻、茯苓、半夏、陈皮化湿和胃,黄连、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栀子清热解毒。胃虚瘀阻型治以益胃养阴、化瘀通络,药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补中益气,熟地黄、麦冬、石斛补益胃阴,莪术、丹参、当归、三七活血化瘀,木香、郁金、枳壳理气通络。2组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0%。中医药在治疗PLGC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继续深入研究,取得更好的疗效,逆转胃癌前病变,降低胃癌发病率。
[1]陈伟,刘华一.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1):54-56.
[2]徐光炜.我国胃癌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1991,31(3):235.
[3]王璐林,吴鹏.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治疗[J].新疆中医药,2003,12(5):4.
[4]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5]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6]高国林,杨原,杨思凤,等.MNNG诱发大鼠胃癌与间质血管的反应[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