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骨及其周围脱位的诊治分析

2013-04-24朱传奇张卫东邹坤明张祥生赵金波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腕骨舟骨腕部

朱传奇,张卫东,邹坤明,张祥生,赵金波

(河南省项城市中医院骨一科,河南 项城 466200)

月骨周围脱位及月骨脱位占腕部损伤的 10%,发生机制是腕过伸、尺偏及腕中部旋转的暴力所致[1]。因腕骨较多,且多为不规则骨,腕关节结构相对较复杂,腕骨损伤后在不同的 X线位置上均有重叠,给诊断带来了困难。如临床医生对腕部损伤的认识不够,易造成临床上的漏诊或误诊。2009年7月至 2012年 8月收治了月骨及月骨周围脱位 11例(12腕),全部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12腕),男 9例,女 2例;年龄 29~44岁,平均 36岁。均有腕部过伸外伤病史,月骨前脱位 3例,经舟状骨骨折背侧型月骨周围脱位 8例(9腕)。舟骨骨折均为腰部骨折,伴桡骨茎突骨折 6例(2例为隐性),伴有正中神经症状 2例。我院初诊 8例,男 6例,女 2例;其中 2例男性患者经舟状骨骨折背侧型月骨周围脱位诊断为月骨前脱位。首诊 3例 4腕为外院后转入,均为男性,经舟状骨骨折背侧型月骨周围脱位均漏诊。就诊时间为伤后 2h~7d,平均 3.5d。

1.2 治疗方法 1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 4例术前在透视下试行复位失败后改行手术治疗。手术均在臂丛麻醉下进行,均采用腕掌侧纵“S”形切口。暴露正中神经,探查其连续性均完好,用橡皮条牵开保护。暴露腕月骨及舟骨,牵引撬拔旋转复位骨折脱位腕骨,恢复其正常序列,用电钻将 1~2枚0.6 mm克氏针经皮自舟骨结节部向月骨方向交叉钻入,一并固定舟骨(远近骨折端)及月骨。伴有桡骨茎突骨折者行桡骨茎突骨折块切除。透视下证实骨折复位克氏针固定位置满意后将克氏针折弯剪断,针尾埋于皮下,彻底止血,闭合手术切口。术后石膏托固定于拇指外展位及腕关节中立位,单纯月骨脱位术后 4周拔除克氏针,去除石膏托,经舟骨骨折背侧型月骨周围脱位者术后 2周拆线后改腕关节功能位型石膏,8~10周后拍片复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配合中药外洗,行腕关节功能锻练。

典型病例一为 36岁男性患者,高处坠落伤后右腕部疼痛、活动受限 7d入院。患者高处坠落伤,伤及右上肢,以右肘关节部骨折为诊断在外院行肘关节手术内固定治疗,腕部骨折脱位漏诊。入院后在我院行桡骨茎突切除舟骨骨折、月骨脱位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见图1~2)。

图1 月骨及其周围脱位术前 X线片

图2 月骨及其周围脱位 术后 X线片

典型病例二为 27岁男性患者,以车祸伤后腹部及左腕部麻痛不适 3 h入院。诊断为脾破裂及左腕月前脱位,入院后急诊行脾破裂脾摘除术。术后腹部症状稳定后左腕部试行手法复位失败,于入院后第 6天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舟骨骨折及桡骨茎突骨折(手法复位前为隐性骨折),给予桡骨茎突切除,月骨复位,舟骨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见图3~4)。

2 结 果

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22个月,平均 13个月。根据Mayo Modified Wrist Score功能评分标准 ,优7例,良 3例,可 1例,优良率 90.9%。未见月骨坏死,舟骨骨折均愈合,正中神经症状均恢复,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3 月骨及其周围脱位术前 X线片

图4 月骨及其周围脱位 术后 X线片

3 讨 论

3.1 解剖学基础和损伤机制 月骨正面观为四方形,侧面观是半月形。远端凹面与舟状骨共同拥抱着头状骨,近侧隆突与桡骨及桡腕关节构成关节,其背面尖窄,是腕骨中唯一的掌侧宽而背侧窄的骨头[2]。手舟骨细长,其远端超过第 1排腕骨,平头状骨的中部,其腰部相当于两排腕骨间平面[3]。腕掌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厚而坚韧,背侧薄而松驰,当掌、背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受同样大小拉力时,腕背侧关节囊和韧带比掌侧易于断裂[4]。

基于上述解剖特点及人体在受伤时的本能应激反应,多为过伸位手腕撑地。腕过度背伸,伴桡尺偏和旋转,桡骨远端挤压头状骨及舟骨腰部,可致舟骨、桡骨茎突骨折(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往往伴着显性或隐性桡骨茎突骨折),或使舟骨发生旋转,月骨周围的韧带相继撕裂和断裂,月骨周围腕骨背侧脱位。如暴力继续,脱位腕骨与桡骨远端一起挤压月骨,导致月骨掌侧脱位的发生。所以,月骨掌侧脱位是腕关节背伸型损伤发展的最终阶段,有着与月骨周围脱位相同的损伤机制[5]。与桡骨远端背伸型骨折的损伤机制相对比,两者皆为背伸受伤引起,但受力点不同,本病的受力点在掌骨中远端,而后者的受力点应在腕中部。

3.2 诊断与治疗 只有掌握了腕部的解剖特点,才能正确的诊疗月骨及其周围脱位。本病在临床上仍有较高的漏误诊率(其中不乏三级以上大医院,本组就有 2例 (3腕)从三级医院转入而漏诊),其原因除与部分临床医生未了解和掌握腕关节诸骨的解剖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医院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不到位有关系,规范而严谨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是减少临床误诊、漏诊的关键。腕部腕骨较多,骨折脱位后各腕骨正常序列改变,并相互重叠,如同时合并隐性压缩骨折,即使对于一个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诊断也有一定的难度,有时需结合术中探察及术前、术后 X线片对比才能最终明确诊断。本组就有 2例隐性桡骨茎突骨折(考虑为压缩性),在整复牵引后复查 X线片及术中才显现。

对本病的治疗,我们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本组11例(12腕)均行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 4例术前麻醉后在透视下试行复位失败改行手术治疗。腕骨骨折脱位后腕骨前后重叠,闭合手法整复复位往往需在牵引下背伸、掌屈腕关节,并挤压脱位腕骨使其复位,手法不当有加重正中神经损伤的可能。取掌侧入路显露正中神经并以橡皮条牵开保护,从而避免加重正中神经损伤。经舟骨月骨脱位其舟骨近端骨折块与月骨相连 ,而月骨前脱位常伴有 90°~270°的旋转[3],这些都是影响顺利复位的因素。术中发现,即使在直视下也需挤压月骨、撬拔头状骨才能使骨折脱位复位,而月骨脱位常须纠正旋转才能顺利复位,这些都是闭合复位难以做到的。

腕骨脱位如伴有舟骨骨折,一般多发生在腰部[2],而舟骨腰部相当于远近两排腕骨间平面,腰部骨折后两排腕骨间关节的活动就改为通过舟骨骨折线的活动,舟骨骨折线所受的剪力较大[3],是造成舟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经舟状骨骨折背侧型月骨周围脱位病例,凿除桡骨茎突,以减少桡骨茎突对舟骨骨折愈合的影响[5]。而本病引起的正中神经损伤症状多为挤挫伤引起,其连续性多完好,其症状多在术后 3~6个月自行恢复。

总之,对于腕部骨折脱位,由于其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的复杂性,常给诊断带来困难。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受伤机制,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结合术前各项信息来明确诊断。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月骨及其周围脱位,安全、有效,临床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效果满意。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 [M].第 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464-465.

[2] 闻善乐,闻亚非.腕关节损伤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0.

[3] 郭世绂.骨科临床解剖学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77.

[4] 魏文兵,陈振兵.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误诊 3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8(4):864-865.

[5] 韦加宁.韦加宁手外科图谱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1-284.

猜你喜欢

腕骨舟骨腕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糖友常按腕骨穴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高级篇)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大学生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统计及其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螺旋CT及X线平片在腕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多排螺旋CT 对腕骨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
牵引折顶法治疗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腕骨背侧型脱位30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