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2013-04-23卞婷婷
卞婷婷
【摘要】 现代教育学认为,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人,其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几点尝试。
【关键词】 主体作用 激发兴趣 自主探索 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71-01
1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以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会学得越快越好,实践证明,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我在教学《有趣的发现》时,先让学生读题目,再让他们谈读题目后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谁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发现”?“有趣的发现”指什么?“有趣”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我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生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传授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才能学会学习,获得发展。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两次朗读。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符合他们的需求,因此学生们一下就来了兴趣,有的双人读,有的个人读,还有的小组读,整个教室立刻书声琅琅。第二次朗读,我提出以下要求:1、苏格拉底为什么让他的弟子去找“最大的麦穗”呢?2、弟子们找到最大的麦穗了吗?3、从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让学生们边读边思考。
3 利用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呢?”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我让学生们动手做一个实验。先要求他们从家里带来一个苹果,然后用小刀将它拦腰切开。这时候,学生们都惊叫起来,原来里面真的有一个“五角星”,学生们都感叹: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发现呢?因为以前我们都是竖着切苹果,从来没有打破常规横着切;今后,我们做事偶尔也可以打破常规,说不定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呢!听着学生们有感而发,我不禁暗喜: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吗?这样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不但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这一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4 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地分析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教师也要亲自“下水”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不断地提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只有立足《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才能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