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3-04-19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脑炎口病

林 涛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皮肤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EV71感染的HFMD更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多累及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脑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我国自1981年首次报道HFMD以来,该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小儿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1]。有研究显示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对重症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有效[2-3]。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62例;月龄11~69个月。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HFMD诊断标准[4]及危重症诊断标准;剔除条件: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丙种球蛋白组和干扰素组。3组间月龄、性别构成、发病时间、神经系统病理征阳性率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脑脊液W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均给予常规口腔、皮肤护理,注重患儿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予控制液体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给予20%甘露醇0.25~1.00 g/kg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减少炎性渗出;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1·d-1静脉滴注进行抗病毒治疗;止惊、退热、预防细菌感染、营养脑细胞等治疗。丙种球蛋白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静脉滴注,连用5 d;干扰素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肌肉注射,4~24个月患儿用量为6 μg/d,25~48个月60 μg/d,49~72个月106 μg/d,均为1次/d,共3 d。

1.3疗效评价指标观察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病情改善时间。疗效标准:显效: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好转,72 h内不流涎,能进食并正常玩耍,实验室检查及脑电图均恢复正常;有效: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好转,5 d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实验室检查及脑电图改变明显恢复;无效:治疗4 d仍发热、流涎、进食困难、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并发细菌性感染,实验室检查及脑电图改变无恢复。有效为显效+有效。

2 结果

2.1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有效42例,无效9例;丙种球蛋白组有效50例,无效3例;干扰素组有效48例,无效5例。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0,P=0.00);其中丙种球蛋白组和干扰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2,P=0.00;χ2=11.17,P=0.00);丙种球蛋白组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0.46)。

2.23组患儿病情改善时间比较3组患儿热程、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时间及脑脊液WBC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丙种球蛋白组和干扰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WBC=白细胞计数;*为χ2值,余检验统计量值为F值

表2 3组患儿病情改善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大多数患儿都存在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谵妄等现象,少数出现惊厥、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甚至昏迷。少数病情危重者可致死亡,致死原因主要是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5],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研究结果显示[6],EV71感染所致HFMD患儿机体免疫功能随病情程度而变化,轻症患儿处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重症或危重症患儿处于代偿性抗炎症反应或混合性拮抗反应状态,对EV71感染的免疫调控治疗应强调分阶段、个体化。因此早期抑制炎症免疫反应成为治疗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以对临床治疗重症HFMD提供思路和依据。

有研究显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治疗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有疗效[2-3],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0年版)》[4]早期不建议常规使用丙种球蛋白。本研究结果显示,丙种球蛋白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丙种球蛋白对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能缩短热程、神经系统阳性病理征持续时间,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2-3],机制可能包括[7]:(1)丙种球蛋白含健康人血中的对抗多种病原体的特异抗体,可与病毒抗原结合灭活病毒,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病原体功能;(2)丙种球蛋白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细胞的破坏减少;(3)丙种球蛋白中含有抗细胞因子抗体,可以减轻血管周围的损害,阻断其对脑组织的免疫刺激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4)丙种球蛋白还可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颅内压。

本研究中将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到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能缩短热程、神经系统阳性病理征持续时间。干扰素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广谱抗病毒的作用,可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对病毒的组装与释放造成影响,使病毒无法正常繁殖[7];干扰素可对细胞的病毒感染进行中断,实现对病毒扩散的限制。另外干扰素还可增强杀伤T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得到加强[8-9]。本研究结果提示干扰素对HFMD患儿发挥抑制炎症免疫反应效果明显,但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干扰素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患儿有效率及热程、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系统阳性病理征持续时间、脑脊液WBC正常时间均无差异,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笔者大胆设想联合应用二者可能有助于更好的治疗重症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需后续进一步研究来明确。总之,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或干扰素可明显改善预后,缩短病程;同时对HFMD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采取恰当措施治疗,可避免后续治疗的被动,减少疾病危害。

1刘静炎.35 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57-58.

2郝建华,憨贞慧.不同剂量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HFMD的疗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21):1684-1685.

3陈玲玲.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及干扰素治疗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8):1003-1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

5李社会.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65 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3):254-256.

6Zhang D,Lu J,Lu J.Enterovirus 71 vaccine:close but still far[J].Int J Infect Dis,2010,14(9):739-743.

7付丹,李成荣,何颜霞,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29-834.

8Tan EL,Tan TM,Tak Kwong Chow V,et al.Inhibit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virus-infected mice by RNA interference [J].Mol Ther,2007,15(11):1931-1938.

9Wong SS,Yip CC,Lau SK,et al.Human enterovirus 71 and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J].Epidemill Infect,2010,138(8):1071-1089.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脑炎口病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那些事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警惕手足口病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