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比较研究与政策选择
2013-04-18张学春
张学春
(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我国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受到学者专家的普遍关注。目前,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群体的特征进行研究,例如:阳大胜、刘范一、彭强、李高峰(2009)[1]和张咏梅、肖敏霞(2008)[2];二是研究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例如:贾小玖、张坤(2008)[3]和朱延岚(2008)[4];三是从政策制度角度对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曹正民、苏云(1999)[5];四是对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市民化意愿进行研究。例如:李强、龙文进(2009)[6]、莫艳清(2012)[7]。通过有关文献资料检索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全国的宏观层面对农民工问题的某个角度进行研究。针对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关系的研究偏少。实际上,输出地与输入地是农民外出务工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并存的,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一方面;同时,农民外出务工对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影响是不同的,应对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系统论证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分析农民工对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和措施。
1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关系
输出地与输入地是指农民工输出和输入的地区,从全国的宏观层面上看,农民工输出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输入地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及一些大城市;从某一区域的层面上看,农民工输出地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工输入地主要是该区域的大中城市以及中小城镇。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关系既是并存、统一的,也是差异、对立的。
1.1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并存性和统一性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并存性和统一性,是指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渗透的关系。这是因为,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双方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每一方只有与对方发生联系中体现自己的特征,如果失去了与对方发生联系自己原有的特征就不存在了。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座彼此相通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农民工,农民工把输出地与输入地变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1.2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不仅具有并存性和统一性,还具有差异性和对立性。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是指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是互相排斥、互相限制、互相否定、互相对立的关系。这是因为,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双方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相互对立和排斥,这种对立和排斥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变为相互克服和相互否定。例如,农民工输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农民工输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却越来越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的差距。从全国的宏观层面上看,造成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距;从某一区域的层面上看,造成同一地区的城乡差距。
2 农民工对输出地与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并存、统一性和差异、对立性,决定了农民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农民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不同之处在于,农民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2.1 农民工对输出地与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影响
2.1.1 农民工对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影响
农民工有利于增加输出地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距。农民工在输入地务工,充分享有输入地当地居民享有的公共资源服务和各种社会福利,有利于提高其经济收入,非农业收入对输出地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是不断增加,外出务工收入是输出地农民非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外出务工收入是输出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民工人数越来越多,务工收入越来越高,将会进一步增加输出地农民收入。这将有利于缩小输出地与输入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农民工有利于加快输出地农业现代化。输出地绝大多数是农业地区,加快农业现代化对输出地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输出地的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稀少,形成输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这不仅限制了输出地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工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使输出地剩余劳动力得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促使输出地农村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利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2.1.2 农民工对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影响
农民工有利于推动输入地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先后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许多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等。使得大量的国内外的资金流向这些地区,紧接着这些地区就形成了满足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等产业需求的巨大劳动力市场,当地居民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就需要外来劳动力弥补这一缺口。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老家来到这些地区,给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输入地的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工有利于推动输入地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在推动输入地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输入地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来到输入地的城镇务工,大量的生产要素和产业也向输入地的城镇集聚,使输入地的城镇数量快速增加,城镇规模急剧扩大,城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2.2 农民工对输出地与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消极的影响
2.2.1 农民工对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消极的影响
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对输出地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农民工是输出地农村地区素质相对优秀的群体,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意味着输出地农村地区大量优秀人才流失,由于输出地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人才和劳动力,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维修,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多采取粗放式的简单生产经营,有的地区甚至出现大量土地抛荒现象,这严重影响到输出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外出,伴随产生“留守问题”。由于丈夫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妇女”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和负担变得更大更重,她们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变得更大,这也影响到她们夫妻关系的和谐以及家庭结构的稳定。由于子女长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要承担起照顾孙辈生活的义务,并且由于与子女的交流比较少,他们的亲情感缺乏,有时他们还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病时缺少子女照顾,这些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老年生活。由于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再加上与亲人交流的较少,“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和心理上遇到困难和迷惑无法与父母沟通,他们的困难和迷惑难以解决,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发育,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另外,由于农民工外出导致农村青壮劳动者的减少,农村社会治安整体形势十分严峻,等等,这些都对输出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2.2.2 农民工对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消极的影响
大量的农民工来到输入地务工,推动了输入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输入地带来“大城市病”的困扰。农民工过多地集中在输入地的大城市居住、生活和就业,也带来了输入地大城市的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恶化、城市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大城市病”。大量的农民工对输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他们虽然在输入地的大城市居住、生活和就业,但是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外来人”,他们的地位仍然处于当地社会的最底层。“大城市病”问题给输入地政府管理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上带来巨大的困扰,成为输入地政府管理者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在许多输入地居民的眼里是看不起这些外来务工的农民。部分输入地居民对外来务工的农民持有片面的、感性的不正确看法,从而对外来务工的农民有歧视的行为,造成外来务工的农民与输入地居民之间很难和谐相处。外来务工的农民与输入地居民之间不能较好地和谐相处,就导致外来务工的农民很难真正融入输入地的主流社会,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在输入地的就业、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输入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政策与措施
农民工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特殊群体,对输出地与输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3.1 统筹输出地与输入地协调发展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并存统一和差异对立的关系,客观上要求必须统筹输出地与输入地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统筹输出地与输入地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统筹输出地与输入地协调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国家全局的角度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各个层面、各个特征以及各个环节,以政府调控为手段,以制度政策建设为保障,鼓励输出地与输入地各自在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发展,合理控制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发展差距,有重点地治理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突出问题,逐步协调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动态的输出地与输入地协调发展。
3.2 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要解决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输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有利于加快输出地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只有进一步加快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才能利用工业化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通过人口、资金和产业的聚集,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基础、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只有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才能利用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为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联动,才能为工业化和城镇化长期、有序、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内在活力。
3.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
农民外出务工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为此,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各地政府要在政策制度、信贷服务上吸引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外出务工农民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资源,各地政府要为他们创业与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带领家乡的农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在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要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的资金规模,新增加的农业补贴要向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在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期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阳大胜,刘范一,彭强,李高峰.广州农民工生存状况比较研究与政策思考[J].经济师,2009,(5):44-45.
[2]张咏梅,肖敏霞.农民工的生活与消费[J].西北人口,2008,(5):88-92.
[3]贾小玖,张坤.西安流动人口与经济和谐性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8,(2):83-85.
[4]朱延岚.湘西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J].西北人口,2008,(3):77-81.
[5]曹正民,苏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J].西北人口,2007,(4):100-110.
[6]李强,龙文进.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46-54.
[7]莫艳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2,(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