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凡高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象
2013-04-18张文纨
张文纨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意象”这个词,源自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谓的“意中之象”,其中的“意”,是主观的情意,也不同程度地融会着主体的理解;其中的“象”,是情意体验到的物象,和主观借助于想象力所创构的虚像交融为一[1]155。东方的意象绘画是以物象为主,将审美情感服从于表象;以心为主,艺术作品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意境。它不是单纯地局限于再现物体的形状,而是提炼出对作品的情感印象。为意之造型,重点是在对于意象的表现;为意之色彩,艺术灵魂是光、色、笔触的表达。中国油画的笔触讲究笔意和韵律,既要追求自然意境的需要,又要表现地区人文性的特色。
西方印象派看重色彩,追求光和色,强调发挥色彩在画面上的功能。因此,色彩和光线的追求是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特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之一毕沙罗给青年画家勒贝尔的忠告中就有详细的阐述:“要在大自然中选择最适合于你气质的主题。观察主题时多注意形体和色彩,不要太着重于素描刻画……太准确的素描索然无味,而且不能给人以整体的印象,他会破坏各方面的感觉……要刻画事物的主要特征,用任何适当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绝对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技法……不要按绘画原理的条条框框去作画,而要画出你本人的观察和感受。要放开手毫不犹豫地画,因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第一印象。”[2]画家毕沙罗的这段描述准确地概括了印象派时期的绘画造型特点,说明西方画家开始在画面上去追求主观的审美感情。西方的印象派画家大多对东方中国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例如,法国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麦垛》等作品都折射出东方中国文化的神韵。后印象主义画家受到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寻找不同的新角度,探讨艺术意象之美感,这种美感是原始的美感向抒情的美感的过渡。
凡高是受到东方艺术影响颇深的一位画家。他在阿尔勒给提奥的信中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在公司收藏如此动人的日本版画,……你的房间要是一刻不挂日本版画,就一刻不成其为房间。……某种意义上,我的工作完全建立在浮世绘的基础上……日本艺术却在法国印象派生了根。……浮世绘影响了法国的艺术,这比买画卖画的事情更重要。”[3]169浮世绘源于古老的中国国画,一千多年来源远流长[3]69。从中可以看出凡高是非常喜欢东方艺术的。凡高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东方艺术的,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港湾,实现了艺术生命的永生。可以说,东方艺术风格与凡高心目中的绘画艺术是相契合的。东方的绘画艺术是原始的事物,是凡高的梦想,而凡高艺术就是以这种原始的事物为基础的。
凡高成功地将西方绘画艺术融入东方意象,可以说他是对自己的文化融入另一个哲学意象作了一个西方化的诠释,也可以说是他用自己艺术方式来陈述着东方艺术的意象,这是一种哲学和美学的视角下的高度审美思想。在凡高个性的夸张诠释下,所蕴含的东方意韵令人沉醉,自然间流露出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渗透的东方神奇色彩。这是一次伟大的碰撞,一次中西艺术文化的碰撞。
一、凡高绘画思想的意象表现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西方印象派画家追求画面中的意境特点,通过作品中的形象来表达自身的情景交融的审美想象空间,仿佛看见一种新的力量,那就是情由境生。这里的情由境生就是审美意象。在中国,画家吴冠中通过作品中的形象来表达自身的审美想象空间,他的绘画艺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吴冠中是这样评价凡高的:“每当我向不知凡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凡高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凡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4]12不错,他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方绘画大师凡高,他有信仰,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他就像阿尔的太阳,指引着他的绘画,通向幸福的道路。凡高非常喜欢东方绘画艺术研究,力图把油画这个起源于欧洲的画种,赋予更多的东方色彩,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自己的审美理想投射其上。凡高开始尝试新的绘画观察方法,用一种新的绘画角度进行创作,打通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的阻隔,从而进行审美意象相互的转换。凡高从容地走在中西绘画之间,用东方的艺术语言呈现西方文化之内涵。无论是花季的巴旦杏,还是小桥流水,他都希望通过意象的元素,用赋予寓意的艺术形象去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意,用油画色彩的丰富性,描绘对自然的感悟,抒写心底的那份情感,这就是凡高的意中之象,一种不同于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象。
凡高是一个绘画天才,他的绘画艺术可以称之为是美的艺术,因为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美的艺术。美学家康德对于天才是这样定义的,“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5]4凡高的绘画艺术具有独创性。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尽可能出去散步,保持你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为这才是学会越来越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真正途径。画家们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且教育我们要去观察大自然。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上了大自然,他就能到处发现美的东西。”[4]20凡高的绘画艺术不是通过摹仿的,而是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创造的,是大自然赋予他的作品的表象技能,是无法向他人传达的。凡高的绘画艺术具有典范性。他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对其具有唤醒启发作用,以便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的作品。因此,在西方的绘画史上,以凡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又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艺术作品中有两种和谐境界,一是对立中的和谐,二是无冲突的和谐。我认为好的绘画作品是具备两种境界的,而凡高的作品中恰恰与这两种境界相一致。在《阿尔勒的雪景》中,一片茫茫大雪覆盖了小城阿尔勒,远处是一排小屋,烟囱里依稀还冒着烟,看得模糊,近处是杂草丛生。画面上除了在强调社会和谐,更突出了凡高内心世界的圆融。人退回内心,通过心灵的颐养,形成了一片欣欣盎然的景象。美学家康德说过:“艺术是自由之物而非自然之物,因自由之故,艺术才有了生气,有了精神。艺术是自由与自然的统一。”[5]4这里的自由就是一种和谐的审美意象,人的思想感情引发了理性创作的渗入,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凡高的《向日葵》里,“表象是涉及一切审美对象的共同基础”[5]96,这种表象是以一种纯粹表现对象的自然形态为基础,它是纯粹美的象征。凡高融入了个人审美意象在画面里,包括喜怒哀乐、阳光、坚强等等,用以表现向日葵的感性色彩。“大乐与天地同和”[1]124,是说艺术中和谐是大自然中的生命规律的体现。凡高艺术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的,想象一下凡高的向日葵时,把向日葵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心灵坚强的精神,体现的是和谐的生命节奏和韵律。
二、凡高绘画作品的意象表现
(一)向日葵系列与静物系列
凡高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人与自然交流的使者,因而创作了大量的静物作品。这些静物作品都是凡高回归自然的表现。例如,他的向日葵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太阳。时间和空间从来不是限制他的因素,在他的画里只在乎自己的体验世界,一切物质的因素都可以拿来利用。凡高的画里反复出现的花瓶,总是少不了向日葵和绿叶。向日葵象征光明的力量,而绿叶象征着岁月流逝,时光总是这样地将人抛弃,而凡高却用生命来谱写最后的灿烂。赋予阳光的向日葵燃烧出灿烂的生命,就像凡高的人生一样,虽然很短暂,但是却很辉煌。这幅作品在当时无人能欣赏,一百年之后却有人肯花巨资买下。
向日葵熟了,但是绿叶却枯萎了,令人不禁感慨时光的匆匆。在凡高的《向日葵》里,花瓶是那样的锈迹斑斑,凡高却把赋予生命力的向日葵置入花瓶里,置入凡高想象力所构成的世界里。凡高认为也只有它才能不类凡眼,才能象征这永恒的境界。这阳光下的向日葵就像他的主人一样,望着远方,手中执着地拿着画笔,穿过这纷纷扰扰的尘世,穿过这迷离的岁月,穿过这花开花落的时光岁月,来到这茫茫太古,去保留这自身的独特。凡高认为向日葵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更富有草根性的特点。向日葵享受阳光的洗礼,一盘果实里凝结着的是劳动人民对生命的感受,在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才有了如此丰收,却不求任何的回报。
《花季的巴旦杏》是凡高静物系列最有特色的一幅。这是凡高临摹日本浮世绘的风格所创作的作品。从艺术史上来讲,它非同寻常,对于后印象派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转换艺术风格的重大转折点。欣赏这幅作品,在凡高的艺术世界里,一枝巴旦杏似乎永远绽放着,永远充满着喜悦和光彩。整个画面上古淡优雅,东方式的乐感油然而生,在蓝色的背景下,生命力极强的杏花开得旺盛,仿佛这一切都将退隐一个神奇的东方意象世界,不愿让人们忘记了它的存在。
(二)自画像系列与劳动人民系列
凡高是喜欢画自画像的大师。作为一名艺术家,能够客观正视自己,认清自己,这是一个勇敢的举动。凡高是一个狂者,他笔下的自画像,时而冷静理性,时而幽默诙谐,时而癫狂怪诞。《带草帽的自画像》里的凡高,浑身上下都充满着田园特色,就像一个刚刚干完农活回来小憩一下的农民。他看起来是那么的随和,那么的平易近人,在他的艺术里洋溢着一种与世无争、放旷之怀,这种力量是无穷巨大的。
凡高热爱家人,热爱劳动人民。《唐吉老爹像》是凡高接触浮世绘之后创作的作品,他用浮世绘作为背景,主要是对唐吉人物进行刻画。凡高很深刻地表达出唐吉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如双手紧握表现出唐吉的友好。凡高用虔诚态度刻画出自己对东方艺术的崇拜,画面上的唐吉老爹是作者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形象。
凡高为了追求真实的生活,常常亲自去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吃土豆的人》就再现了这种情景。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挤了5 个人,大家都忙碌了一天了,到了吃饭的时间。房间里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照着这些食物,一盘土豆和几杯咖啡。如此简陋的饭菜,在凡高笔下却是那么的关怀,是“幸福的生活”。人生需要一个彼岸,需要一个理想的地方,需要一个安顿心灵和期望的场所,这是一种等待。凡高就像是一只孤雁,但当它汇入一片冥思的世界里,它便与他们同在,虽然一切生活都是清贫的,但是拥有了从容。放眼望去,幸福生活在凡高的内心世界里,是多么的渴望,多么的想融入劳动人民的世界,然而他成功地找到了他的心灵场所。画面上虽然充满着劳累、黑暗、不安,却有共同面对困难的希望,此时此刻凡高经历了各种艰辛,终于在创作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吃土豆的人》体现了农民吃晚餐的温馨生活,体现了凡高人道主义的精神。
(三)星空系列与麦田系列
凡高爱上了东方艺术,作品中的笔触效果已如东方绘画般神韵飞扬,用线条来塑造所要表达的物象,去追求平面的形则成为凡高艺术作品中的主要内容。最能体现抒情性的作品是凡高1889年创作于圣雷米的《星月夜》。这是一幅充满着神秘幻想的诡异作品,线条的运用深深触动人的心弦,让人过目不忘。这个创作性的作品是梵高夜空系列的代表之作。在画面上,一个个由线条组成的短笔触的漩涡状,它们沿着作品的表象释放着画家的丰富的情感。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情感收放自如,通过物象向观者展现内心中的星空。它是那么的寂静,枯树随风摇曳,画中的一切似乎都在旋律中游荡,让人仿佛想起那句古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凡高所画的树木,并不是一般所见的直立僵硬。在凡高的曲笔下,树枝蜿蜒如神蛇,近处的高低的房屋,远处的小山,虽说是风很急,把云彩吹成漩涡状,但是也打破不了画中一切物象在夜幕下的平和[6]。
《麦田系列》是凡高真正深刻地理解到艺术正确道路的集中体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过:“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4]15在圣雷米的《朝阳下有收割者的麦田》,阳光下的麦田是金黄的,有劳动人民在进行收割的麦田,象征着丰收与希望。人类的家园有很多不一样的家园,有麦田这样的家园,这是凡高心灵中真性的家园。收割者有着自己秋后的等待,有等待,有向往,凡高等待的是永恒不熄的火焰,等待的是思念故土的家园,等待的是安顿生命的永恒。生命就是一场等待,一种向往。在《麦田里的乌鸦》里,麦田里的麦穗如同大海巨浪般跳动着,乌云密布,一群乌鸦在暮色中嘶叫着。中国人画乌鸦多表现于暮色中,叫做暮鸦,是一种寻找归程的鸟。凡高的这幅麦田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太阳未落,乌鸦未栖,这是凡高回归的一种欲望,恰恰与画面上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乌鸦都还没有栖息,它是再现凡高此时此刻的生命窘状,漂泊是凡高的宿命,回归是永恒的呼唤,人在旅途,凡高的回归家园意识还是一样的强烈。寒鸦星星点点,划过高空的那一幕,我们心中不经意地流过一丝悲伤,仿佛亲眼目睹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可怜悲剧。从希望到绝望,数着暮鸦,回归希望,凡高也在盘点自己的绘画精神,这从容与洒脱是凡高融入自然、热爱自然所获得的。
三、结语
生命将凡高无情地放弃,而他却执着地留着艺术的灿烂,绘画是凡高的灵魂象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绘画事业,他的艺术精神使我们为之感动。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虔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事物,他的每一幅创作,所追求的画面上的物象,不是去描摹物象的真实,而是用他的从容自信去追求再造形象的独特审美情趣以及自由的艺术意象。这种自由的独特艺术意象,不是光靠研究凡高的艺术语言就足够的,而是把这种语言当作一面镜子,去深入凡高的内心意象世界,去体会艺术作品中的内在情感,最后使自己的艺术修养更加成熟。学习把凡高的艺术意象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作为绘画大师的凡高。
[1]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敏.论印象派和后印象绘画的造型特点[D].南京:南京艺术学皖,2011.
[3]林和生.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4]彭燕郊.凡高家书[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5]杨振.康德美学思想探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6]张文纨.论笔触在凡高绘画中的运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