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学视野下新闻意境的审美创造

2013-04-18

关键词:营造意境美的

王 韬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社会精神层面的产物。从美学角度来看,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本身也是新闻作者的一种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加工的过程,新闻阅读同样也会产生一种审美愉悦心理。因此新闻作品必然和美学研究的对象发生联系。“意境”作为一种审美高级形态,既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同样存在于新闻作品中。作为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新闻意境能够产生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审美享受和蕴含持久、深层旷远的审美效果。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情藏于景的隐性表达,情感的隐性表达导致了一种不确定性和解读空间的开放性,因而便于接收信息符号的人发挥无限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审美解读,从而就生成了一种言外之意,一种超乎象外的审美体验。由于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特征,所以在美学的内容和形式上会存在异同,在意境营造和表现过程中也应有各自所遵循的原则。结合新闻作品意境与艺术作品意境的共性与个性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新闻的意境创造应遵循“新、意、美、简”四个原则,即境由意生,境由美生,境由新生,境由简生四个原则。其中意与美是新闻与艺术作品的共通性原则,新与简则是新闻意境创造的特殊性原则。只有四条原则同时贯穿于整个新闻意境的创造过程中,才能够营造出和谐统一蕴含持久的新闻意境之美。

一、境由“意”生

“意”指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意向,《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意,志也”。意表达的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倾向。从美学角度来看,这种意指的就是作者的一种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追求。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一样同属于社会精神层面的产物。精神产物离不开人的想象与创造,也必然渗透着作者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情感。因此,营造新闻意境美离不开新闻作者自身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只有坚持真、善、美的审美情感与追求,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美的共通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营造一种深沉旷远的审美空间。具体而言:

首先,必须要把新闻写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将作者自身的审美情感融入到行文当中,通过作者自身的审美认知营造新闻的审美意境。事实上,新闻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审美活动,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真实与客观,因此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所以通过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来衡量和确保新闻的正面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受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等基本原则和其舆论监督引导的社会功能要求所决定,新闻写作的审美情感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与隐蔽性。这一点与艺术创作的审美情感有所不同,艺术创作可以发挥无尽的联想,营造超时空的审美意境。新闻作品中的新闻意境必须是构筑在以事实为基础的“情境”之上[1]。也就是说,新闻意境必须立足于新闻事实这一具体的审美对象基础上,而审美对象的选取又基于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所决定。

其次,要充分发挥作者的审美想象。文学艺术需要想象,文学艺术家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2]67。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的桥梁。不过,新闻写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新闻写作的审美想象是带着镣铐跳舞,是一种有限制的想象。不过正是这种有所限制审美想象,突破了新闻本身的时空限制,使之能将不同的要素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丰富新闻的审美空间意象。

二、境由“美”生

“美者,甘也”,《说文解字》运用通感诠释了美的定义,意指一切能让人产生某种愉悦心理的事物。意境是由这些能让人产生愉悦心理的无限美的元素共同构筑而成,新闻意境作为一种审美高级形态,同样也是由具有审美价值的事实存在所构筑。因此,这里“美”实质上指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报道对象。这就要求在营造新闻意境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挖掘富有审美价值的事实为原则。

如何挖掘具有审美价值的事实,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3]。同理,审美价值,也就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满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需要,给审美主体以审美享受的价值。因此,挖掘新闻信息的审美价值,就是要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最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部分。通过突出最具审美价值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持久的审美意境,给人以持久旷远的审美享受。具有审美价值的细节是营造新闻意境的关键和基础。

然而,从哪里去寻找和挖掘这些信息的关键点呢?用李希光教授的话说就是:“故事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故事就存在于能满足读者某一方面审美需求的事实细节里。李希光先生认为,记者应该尽量在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4]。事实上,新闻意境美往往就存在于这些故事化、人情化、戏剧化的细节里。正是这些新闻细节描写勾勒出一幅幅具有审美意义的新闻图景,营造出新闻的意境美。可以说,艺术诗词是用华丽的辞藻勾勒美的意境,新闻作品却是用富有审美价值的事实细节来勾勒美的意境。

当然,新闻细节的审美价值判定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新闻作者自身的审美标准来衡量的,所以,新闻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往往直接作用于新闻细节的审美价值判定,而对新闻细节的选取直接体现了新闻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审美情感。由此看来,象征审美情感的“意”是营造新闻意境美的前提,而象征审美价值事实的“美”是构造新闻意境美的基础,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三、境由“新”生

意境可以让人在深沉旷远的审美空间里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为了营造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意境,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移情、虚构、蒙太奇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但新闻作品与其不同,新闻意境必须构筑在现实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然而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在译码的过程中受众会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已有的认知基础形成一种解读构架[5]65。因此容易对文本进行一种先入为主式或者刻板印象式的解读。如果从惯有的视角、刻板的形式和内容出发就很难引发受众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联想和想象。如此一来新闻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新闻意境作为一种高级审美形态,对“新”的要求相对更高,新闻主要强调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鲜性,新闻意境的营造除了要注重内容时新之外,还需要从报道角度、语言表现两方面进行考量,以一种创新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语言表现去营造富有审美价值的新闻意境。

季水河的《新闻美学》认为,新闻写作与绘画创作一样应注重视点的确定[2]49。绘画讲究巧妙的选取最富有表现力的视点来营造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某种意境,新闻意境的创造也不例外。与艺术作品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同,由于被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所局限,新闻意境的营造更需要注重视角的切入,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报道对象,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就会形成不同的意境效果。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官话、套话等陈式化的语言很难营造出意境化的美学效果,过分使用艺术化、文学化的诗意语言又会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也违背了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要求。运用富有新意的个性化语言既避免了陈式化又不违背新闻的客观与真实。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叙述事件、描绘场景、刻画人物,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审美情感,同时也更容易营造出一种韵味持久的意境效果。

四、境由“简”生

从美学角度来看,意境作为一种超乎象外的无限审美意象,常采用烘托、渲染、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营造一种深层旷远的意境美[7]。此外,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轻描淡写,以表云淡风清之意,言少意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简而言之,文学艺术作品意境创造手法更为灵活多变,艺术意境既可以表现浓墨重彩的复杂之美也可以是云淡风清的简单之美。

相对而言,新闻作品更注重简洁美,新闻意境的营造更多的是通过简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加以表现。之所以求“简”,从审美意义上讲,简单是指审美意义上的简单,库尔特贝德特在谈论鲁本斯的画时,赞扬鲁本斯是一个最简单的艺术家。简单是在洞察本质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手段,这个本质就是超越其它一切事物的本质,这种简单已经超出了经验层面和心理结构层面,上升为审美上的简单,即简(朴)之美[5]155。“简”的外延可以扩展为简介、简要、简明、简约等语义更明晰的或更有所指的概念,简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敞开的空间,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蕴含无限的丰富性。简单在开启人们想象力方面比复杂更为有力量,因为它给想象提供了比复杂所能提供的更大的空间。简朴因超越了自身的杂多与混沌而获得了简化,正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所描绘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文章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意境恢宏。寥寥数笔就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壮丽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势和豪迈激情跃然纸上,读之使人振奋,使人鼓舞。这样一种雄壮意境美的营造与获得不仅仅来自于文本语言要素自身的组合,而且也来自于作为读者和感受者的心理互动,正是这样一组简单的语言符号组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想象空间与超乎象外的审美空间。

五、结语

意、美、新、简四个原则贯穿于新闻写作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整个过程,意是创作主体的心理动因,也是实现新闻意境美的前提,美是创造新闻意境的物质基础,新是新闻意境创造的内在要求,简是新闻意境美的最佳表现形式,其本身也是意与美的重要体现,四条原则互为依托,彼此之间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共同开拓出新闻作品中的丰富审美空间,营造出深层旷远的新闻意境之美,给人以蕴含持久的审美享受。

[1]李从钦.新闻意境的审美创造[J].新闻前哨,2007,(10).

[2]季水河.新闻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富育兰.关于普遍价值定义分析[J].学习与探索,1987,(6).

[4]李希光.新闻记者的敏感从何而来[J].新闻与写作,2012,(10).

[5]蔡勇.简单即真诚:走出后现代传播语境的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梁加尼.论散文的意境创造[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4).

猜你喜欢

营造意境美的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