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才怪”的多角度考察
2013-09-11黄培培
黄培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才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主要表示否定。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才怪”一词用法的考察,我们发现“才怪”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主要的表达功能:一、表示对客观事实或情况的看法、态度,有“才奇怪”之义,我们称之为“才怪1”。二、对某一假设的情况或根据现有事实作出的推断,表达强烈的主观态度。这一用法只能从否定的角度进行语用推理,表示“不可能”之义,即“才怪2”。前者是一个状中结构的短语,后者呈现出词汇化的倾向。下面我们将从结构语义方面对二者进行分析,以获得对现代汉语中“才怪”语法、语义、语用的全面的认识。
本文使用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语言与教育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一
现代汉语中,“才怪”经常出现,语义可以归为两类。
⑴谁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不会叫的才怪哪!(《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⑵如意珠剔着牙齿说道:“提起这件事来,才怪呢!”(白先勇《玉卿嫂》)
⑶如果“没有医生的样子”,病人不一个个跑掉了才怪。(《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例⑴、⑵表示“才奇怪”之义,是说话者对某一人物、事件的看法。认为“不会叫的孩子”和“这件事情”很奇怪,“才怪”在句中作谓语,不能省略或以其他形式替换。例⑶是对假设情况的推断,表示强烈的肯定性语气,“不……才怪”可用“肯定会”加以替换,即“病人肯定会一个个跑掉的。”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两种词义所代表的用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1.1 “才怪1”在句中作谓语,是句子的表达中心,所在句式为“NP 才怪”,表示说话者对NP 代表事物或情况所做的评说。因为NP 不常见、违反常规,所以说话人感到奇怪。
如例⑴,是说“不会说话的孩子”属于异常情况,说话人认为是奇怪的。其中,“才怪”是句子的谓语,是全句的表达中心。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其中“才”表示“强调语气”,常与形容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张谊生(1996)将现代汉语中的“才”分为三个,其中“才3”主要表示语气,用于感叹句式,常与“呢”搭配使用,当与形容词搭配时,用于强调程度。
因此,“才怪1”中的“才”与形容词“怪”组成状中短语,用于强调程度,表示奇怪的程度。这里的“才怪”只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1.2 张谊生(1996)认为“才3”也用于推断必然,通常同“怪”连用。“才怪2”中的“才”即为此义。说话者对某种假设情况或根据现有条件推知某种结果,表达强烈的肯定,该结果常以否定形式呈现。其中“才怪”为假设复句后分句的大谓语。“才怪2”词汇化程度较高,已不能单纯视为状中结构的短语。
“才怪2”常出现在假设复句的后分句中,有时,假设连词“如果/要是”不出现,假设蕴含在小句中。如:
⑷如果条件允许,我不被他打入“牛棚”才怪呢?(《21 世纪的牛顿力学》)
⑸世界排球运动在发展,中国队却在墨守陈规,这样不落伍才怪。(1994年《人民日报》)
例⑷⑸前分句表示假设,后分句中,“才怪”与“不”搭配使用,表示“肯定会被打入‘牛棚’”、“肯定会落伍”。例⑸中,假设连词没有出现,前分句客观陈述某一情况,“才怪”是根据这一情况所做的推断,且含有必然会如此的语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才怪”可以为“肯定会”取代,即省略“才怪”将之替换为相应的肯定或否定形式。
因此,现代汉语中的“才怪”主要有两种用法,“才怪1”主要出现在单句中,作谓语。表示说话者对NP 的主观判断,认为很奇怪,不可以省略或替换为肯定形式。其中“才”表示“强调程度”,后面常与形容词搭配使用。“才怪”是一个状中结构的短语。
“才怪2”否定句主要表达一种委婉的否定。否定的情况有二:1、对假设的情况推断结果的否定。2、在对话中,对对方的观点或论断的否定。
那么,“才怪1”和“才怪2”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检索北京大学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共得到341 条有效语料,通过考察分析,现将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上表的统计数据表明:假设推断类“才怪2”的用法是现代汉语中“才怪”的典型用法,是“才怪”句的主要形式。
二
“才怪2”主要用于后分句句尾,表示对前述情况的否定性判断。其中前分句为背景句,有两种主要情况:一、假设句。二、对某一情况的客观陈述句。当前分句为假设分句时,有时假设连词不出现,假设蕴含在分句中。根据“才怪2”的句法语义分布,现将“才怪2”假设性推断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才怪2”常用于假设复句,句式的基本格局为“如果……,……才怪”。常用的假设连词还有“要是、倘若、若、假若、万一、假如……的话、一旦”等。
⑹但如果他今晚再去,房子还空着才怪呢。(《福尔摩斯探案集06》)
⑺我去餐厅,告诉他,我不和他吃饭,大哥说,若我去了,他肯让我走才怪。(岑凯伦《蜜糖儿》)
例⑹⑺前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面是对该假设情况的所做的推断,其中“才怪”是对后分句的否定。即“他今晚再去,房子肯定不会空着”、“他肯定不肯让我走”。
2.1.1 在假设推断类中,“才怪”常与“不”搭配使用,表双重否定。“不……才怪”相当于“要是不……才怪”。有时假设连词出现,形成“要不……才怪”结构,表示“肯定会”的意思。
⑻墨鱼不灭绝才怪!(《1994年报刊精选》)
⑼说你这样一台机器、一个人上岗,哪还是个工厂,不把家当都赔上才怪呢。(同上)
⑽张学良就是榜样,你跟张学良还不一样,他要不对你下毒手才怪!”(尹家民《周恩来与张治中卫立煌的交往》)
例⑻中假设蕴含在该句式中,其中假设连词可以补充出现,即“墨鱼要是不灭种才怪”。可替换成“墨鱼肯定会灭种。”例⑼可类推。例⑽中,“不”前出现假设连词“要”将隐含的假设关系显现。
这种情况可被视为缩略句。“复句中的分句,有时紧缩在一起,成为缩略句,缩略句在语音上是紧缩的,取消了句中停顿。有的在结构上也有所紧缩,取消了句中的某些成分。”①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将“不……才怪”归入假设缩略句中。
2.2 出现在小句后,基本格式为“S 才怪”。有时该小句的主语承前省略,只出现VP 才怪。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S 为一个完整的主谓句。
⑾手法都被你们用光了,观众都被你们抢走了,我们要能“景气”得了才怪呢!(《人民日报》1993)
上例中,“才怪”用在一个完整的小句之后,表示在上述条件下,某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其中例⑿的假设蕴含在复句中,假设连词可以补充出来。
第二类,VP 才怪。进入该结构的VP 可以是动宾结构、动补结构或动词性结构的成语。
⑿国家这么大一个摊子,没有点问题那才怪了呢!(《人民日报》1994)
⒀英年早逝才怪。(徐坤《热狗》)
⒁跟日本人说去呀!敢去才怪!(老舍《四世同堂》)
例⑿⒁是动宾结构,例⒀为一个成语,主语承前省略。
注意,当VP 为动补结构时,否定词“不”用在动补结构之间。如:
⒂女审判员颇为自信地说,“光这一条要调解不成那才怪了呢。”(王朔《人莫予毒》)
其中,否定词“不”用在VP“调解”中间,表示对整个VP 的否定。
2.3 单用。单用时常出现在对话中。该用法的格式根据使用情况可分为“才怪”、“指示代词+才怪”、“反问句+才怪”三类。
第一类,“才怪”单用。出现在对话,将两个话轮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准确地理解会话者的意思。“才怪”后有时出现进一步说明的句子,作为反驳对方判断的证据。如:
⒃“我不要,”小老头说:“才怪。”(古龙《陆小凤传奇》)
⒄“才怪,我的朋友都住岸上,脚踏实地。”(亦舒《流金岁月》)
第二类,“指示代词+才怪”。为了增强两话轮间的联系,有时使用只是代词“这、那”作形式主语,指代前一句子。
⒅他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需的或必然的事要做。”我说:“这才怪,有事实上的必然,有心理上的必然,有理论上的必然……”(《读者(合订本)》)
“这”指代“根本就没有什么必学的或必然的事要做”。
指示代词“这”表近指,“那”表远指。单独出现时,近指、远指的区别不明显。有时,“那”的指示用法不明显,只是作为一个语气词出现。如:
⒆还有个厚的薄的,国家这么大一个摊子,没有点问题那才怪了呢!(1994《人民日报》)
第三类,“反问句+才怪”。会话中,有时采用反问形式将对方的话重复之后,使用“才怪”进行否定。形成先反问质疑,后否定的格式。
⒇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吴伯箫《马》)
考察北大CCL 语料库337个例句,现将假设推断类“才怪”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列表表明:假设推断类“才怪2”句中,第一大类为典型形式,其中又以“不……才怪”假设性缩略句为主。
三
3.1 “才怪”主要用来表达一种假设性委婉的否定的语义。使用频率统计结果表明,“才怪”句主要用于“不……才怪”、“要……才怪”等假设推断句中。实际上是借假设的形式表达因果的推断的内容,那么这种推断的否定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表达呢?其委婉的机制是什么呢?
“才怪”表示否定时,经过一个明显的语用推理。
命题:假如P
证明:非P 则Q
事实:P,可见,Q 才怪。
对“才怪”句的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语用推理,即:按照正常规律发展,某事一定会怎么样,当出现反常时,该情况是奇怪的。当然违反成规的情况,出现的几率一定很小,几乎不可能。因此,该用法与假设复句连用,表示对未知情况的推断时,就表达强烈的肯定和确信的意味,表示“肯定不会出现该反常情况。”
(21)什么事都能办通了,你打算合大家的适,他们要不把鞋打在你脸上才怪。(老舍《我这一辈子》)
上例表示“你要是有胆量打我,我肯定会还手抓破你的脸。”,所以,“不抓破你的脸”是奇怪的,不可能出现。
通过对“才怪”句式的分析,发现该格式的一个明显的作用:反证,加强句子的容量和论证性,具有“回归性”。它从假设不是Q 出发,经过推断,回转来归结到对否定的否定,即肯定,从而指明正是Q。包含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间接证明过程,用的是假言反证。
因此,对“才怪”句的否定性进行理解和推断时,是经过一定的语用推理的。形式和思维上的复杂产生了委婉的否定的表达效果。
3.1.2 “才怪”句所具有的假设性委婉否定对复句的构成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主要表现为:否定的对象必须是假设性的,或者是某种不符合事实的主观论断。因此,所否定的必须是未然的,或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不符合事实的。这种主观认定与事实不一定完全相同。
(22)我要是明白,那才怪呢!您保不住会说,要是不关街门,日本人撞进来就方便多了(老舍《四世同堂》)
3.2 “才怪”表示假设性的否定,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
“才怪”句有明显的感叹语气,句末标点常为感叹号,一般带有或可添加感叹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呢、嘞、哩、哪、呐、”。
(27)这么丰满体面的肚子,要不是双胎才怪呢!(老舍《抱孙》)
语气词主要用来表达一种主观态度,具有强主观性。句末感叹号也表明“才怪”句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3.3 该句式主要用于口语中,主要为以下几种:
第一、对话中。说话者对某情况作出主观的判断或者对对方的话语进行反驳。
(28)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老舍《茶馆》)
第二、评述,带有警示的意味。
(29)是分级别、按辈分公平竞争,让加利福尼亚队挑战俄罗斯,不被揍扁才怪呢!(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评述和对话是“才怪”句出现的主要语境,二者尤其是对话具有强烈的口语语体色彩。因此,“才怪”句具有很强的口语语体色彩,是一种口语性的表达形式。
注释:
①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52.
[1]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吕海燕.“才”的反驳语气用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5).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0.
[4]史锡尧.副词“才”的语法组合功能、语义、语用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1990,(2).
[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共时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2).
[6]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句式与搭配[J].汉语学习,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