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隐喻的相似性研究
2013-04-18于盛鹃
于盛鹃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一、导言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在传统研究阶段,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格,是语言修饰的手段之一。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基本的认知方式,它将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或范畴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Lakoff & Johnson,1980:4)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人们借助于隐喻,通过已知的事物、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
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活动。人类遵循着“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认识世界,而离人最近、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则是人自身,所以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活动从认识人自身开始,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而在人类的隐喻认知现象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隐喻就是人体隐喻,即人总是把自己的身体包括大脑作为源域,把要认知的别的对象作为目标域,把对人体的认知经验及人体的概念用到对别的对象的认知上,从而为该对象建构一个新的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着大量的人体隐喻。各民族不同的语言里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有不同的隐喻系统。但人类各民族还存在着的共识文化使不同的民族语言里也有不少相同的隐喻概念。除此之外,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也决定着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功能和规律方面具有同大于异的特点。本文将简析英汉语言中几个人体部位词的隐喻相似性及其成因。
二、英汉人体常见部位词汇的隐喻相似性分析
人类以自身为中心,即以“头、脸、眼、手、心、腿、脚”等人类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充当基本的源域,通过隐喻的建构方式,投射到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上,以此方式,人类去感受、体验和认识世界,整个世界也便成了其基于身体感知下的世界。以“眼”为例,眼睛凹陷于面部上方,形状如洞孔,以此形状结构的相似性扩展出“洞穴”的隐喻义。英汉语中都有以“eye(眼)”来比喻其他形状如眼孔之物。汉语中有“泉眼”、“针眼”、“耳朵眼”、“肚脐眼”、“嗓子眼”,“枪眼”、“炮眼”、“钱眼”、“钥匙眼”等等,英语中也有“the eye of the needle”,“the eye of the wind”。除却结构的相似性,从功能的相似性考虑,汉语中有“眼、眼线、眼目、耳目”等,而英语中也有“private eye(私人侦探)”这样的表达,均源于眼睛作为人类很重要的一个部位,其主要功能是观察事物、收集信息。眼珠作为眼睛中最核心的部分,则是关键中之最关键,因此“眼珠”在英汉语中均被用来指称珍贵的人或物,如“把钞票当眼珠子看待的是现在说的工薪一族。”而英语中也用“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来指称极其受宠爱的人或物。
再如,汉语中讲某人“有肚量”就是指此人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得失,隐喻意义是“宽容,不计较”,而“stomach”这个身体器官在英语中也同样与人类的情感相联系,与此汉语用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如,根据形状的相似性,汉语里有“磁头”、“山头”等,英语中对应的有head of lettuce(莴苣头)、head of cabbage(卷心菜的菜包)等;由于头是人体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位,是生命的象征、思想的发源地,英语中国家元首译为a head of state,头目、酋长译为headman,还有诸如“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school、head of company、head of family”等表达法。汉语里相近似的有“首要”、“首先”等意。再次,依据它在整个身体结构中的位置,英语中headline 一般都是在正文的上方,head note 是在文件前面的批注,汉语里也有“头儿”、“首长”等说法,这是“头”经过转喻而形成的称呼语。英语中“head”也可以作形容词来修饰名词构成称呼语,如“head nurse”(护士长)、“head waitress”(女领班)、“head waiter”(男领班)等。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动作的隐喻,例如stand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鹤立鸡群)。
再如,“心”是“五脏之一,位居胸腔之内,膈之上,是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心居于中心位置,具有极端重要性,因此,汉语中有“手心、掌心、中心、圆心”等表达。英语中也有对应的表达,如“heartland”(心脏地带、中心区域)。恋爱中的情侣会把对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称呼对方为“心肝宝贝”,英语中也有相对应的表达“sweetheart”。当“心”与厌恶的情感、情绪交织在一起时,就出现了所谓的隐喻化表达的称呼语“狠心人、负心汉、花心大罗卜、丧心病狂者”,英语中“hard-hearted man”、“heartbreaker”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足”的基本含义指人和动物的行动器官,特指人体踝以下的部分。足是“物体的基部、最下部”,引申为末端。人的脚在人站立时总是位于人体的最下部,起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将“足”隐喻到床、鼎、鼓、山、墙等的最下部且起支撑作用的部位。汉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表达,如“床脚”、“鼎足”、“鼓足”、“山足”、“墙脚”、“裤脚”。英语中也有对应,如“the foot of the blockhouse”(堡垒下)。由于脚位于身体的最下部,因此汉语中有“脚注”(同“注脚”)、“脚本”、“下脚料”、“酒脚”等说法,英语中的例子则如“foot hill”(山麓小丘)、“foot lights”(舞台上的脚光)、“footnote”(脚注)、“the foot of the list”(列表的下端)、“foot sugar”(糖渣)、“foots”(渣滓)。而“足”/“脚”的运动带动着人这一整体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移动”,足动方能人动,这也反映了事物域向动作域的隐喻映射。汉语中的例子如“禁足”(禁止外出)、“失足”(举止不庄重)、“顿足捶胸”、“齐足并驱”、“重足而立”(叠足而立,形容非常恐惧)、“大手大脚”。英语如“call to someone’s feet”(叫某人站起来)、“drag one’s feet”(故意拖沓或怠工)、和“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有成功的好机会)等。
总之,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身体常见部位词汇的隐喻从形状、位置、结构、功能和属性等角度看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共同的身体经验、共同的心理、生理基础和思维方式,使得英汉隐喻具有相似性,这进一步证实了隐喻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证明了隐喻概念系统的共性。
三、英汉人体隐喻相似性原因探究
1.体验的相似性。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莱考夫强调,意义来源于经验,尤其是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人无论年龄、性别以及文化背景,都具有相同的知觉天性,故对于外界刺激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语言上的刺激。人类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生活体验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客观事物认识具有一致性,即相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就是人们以人体隐喻化的方式去感知和认识其他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如英汉语言中均因“眼”的形状特征扩展出“洞穴”的隐喻意。体验的相似性又可表现为通感作用的相似性。通感,又称联觉,也是创造和理解隐喻常用的一种形式。视、听、嗅、味、触等五种感觉从生理意义上讲是各司其职,互相独立的,但在心理学意义上,它们则是彼此相通、互相影响的。无论是英文化还是汉文化中的人们,都是依靠这五种感觉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事物,找寻到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相似性而形成隐喻,从而来认知复杂的、抽象的、未知的新事物。
2.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人的思维从根本上讲具有相似性。经验论认为,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类思考、想象,找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依据它事物来看待本事物。隐喻不是先于相似性而是基于内在联系。如心脏是人身体器官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英汉语种均用“心肝宝贝”和“sweetheart”来喻指亲密的爱人是最重要的人。思维依赖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思维工具。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则带来了英汉人体隐喻的相似性。
3.文化心理的相似性。语言是民族的,不同语言的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而不同民族的语言映射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则使不同民族的人认知世界的方式有所差异。但是异中有同,不同的文化亦有相似之处。汉语中以人体为中心认知世界,以最熟悉的身体部位作为源域来认识和描述外部事物。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在《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人体隐喻。同样在西方《圣经》故事中也含有很多的人体隐喻,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和夏娃初创的故事。夏娃是由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的,被认为是亚当的骨中骨,肉中肉,故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用“肋骨”来隐喻女人。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也曾这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由此可见,英汉两种文化均体现了人体隐喻,体现了人类从认识人体结构进而去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
4.交流的不断增多。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方面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人类语言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频繁的文化接触,不同民族的语言也开始有了频繁的相互交流和不断渗透,这无疑促成了更多的共识文化语义和相似的英汉人体隐喻。
四、结语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通过以上英汉人体隐喻相似性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人体常见部位都可以被投射到人们周围的事物上。尽管英汉两种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由于人类相似的认知基础,相似的体验、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交流的不断增多,英汉不同文化中的人体隐喻有一定的相似性。揭示隐喻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可使我们深化对隐喻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隐喻认知与语言、文化、民族心理、思维等方面的关系,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也将有所帮助。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Alverson H.Semantics and Experience: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Mandarin,Hindi,and Sesotho[M].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3]Gentner D,Imai M,Boroditsky L.As time goes by:Evidence for two systems in processing space→time metaphors.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02,17(5):537~565.
[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金国慧.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文化制约[J].语言与翻译,2006,(2):19-24.
[7]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50-53.
[8]张少姿.汉语人体器官名词的隐喻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7).
[9]张培成.关于Metaphor ical Concept 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10]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