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篇“初始句”的语法特征研究
2013-04-18靳开宇
靳开宇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1.问题的提出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提到过:“一般讲语法,到句子为止,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因此句子只有结构分类,没有功能分类。若干句子组成一个段落,句子之间不仅有意义上的联系也有形式上的联系。要是按一个句子在一组句子里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按功能来分类,可以分为始发句和后续句,这在语法上是有区别的”[1]。比如始发句一般不大能用“你、我”以外的指代词、不大能省略主语和宾语。我们这里提到的文学篇章的“初始句”既是一个段落中的“始发句”,又是处于整个语篇的篇首位置的句子,所以我们将其称为“初始句”。
这里语法特征指的是“初始句”的篇章语法特征。具体地说,同一语法现象,从孤立的单个小句来看,跟从篇章角度来看有时是不一样的。屈承熹在《汉语篇章语法》中认为,篇章语法所指的范围较宽,“一头是句子内部的句法研究,一头是将句子组成更大单位的组织法研究”[2]。这其中就包括了单句的句法,单句合成类似西方“复合句”或“复杂句”的方法,以及句子组成更大单位如段落的方法等等。并希望通过种种组合过程的研究探究其对于单句内部结构的影响。
本文以当代汉语文学语篇,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文本为例,从生产者通过加工文学语篇实现文学性这一交际意图出发,探讨文学语篇“初始句”的语法形式特征,丰富汉语篇章语法研究,希望对于文学语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帮助。
2.“初始句”的语篇功能特点
“初始句”由于位于语篇的开篇位置,对于读者来说,开篇的“初始句”作用很重要,它要带领读者进入到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去,所以它提供了“言内语境”的信息。所谓言内语境,也被称为“语言性语境”[3]或者“狭义语境”[4],通常指的是上下文语境,与此相对,所谓非语言性语境通常是指话段或句子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一般来说,对于读者而言,“初始句”提供的言内语境信息应越充分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方便读者较快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初始句”的信息量要充分,这样初始语句的形式就不能太短小,而且提供的信息最好与全篇内容直接相关,可是对于文学语篇来说,功能上偏重审美欣赏文学性价值使它在形式上不同于日常话语重在交际效率的表述特点,文学语篇“初始句”的主要功能特点如下。
2.1 叙事性
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提到过,在叙事性语篇中,时间、地点和人物对语篇的理解十分重要。所以,一般来说,叙事文的开头通常要把这三方面的情况点明,这样,读者才能确定事件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谁参与等情况。在叙事性结构中,有的叙述从时间开始,然后再讲人物,接着再讲地点;有的则从人物开始,然后讲时间和地点(或地点和时间);有的从地点开始,然后讲人物和时间(或时间和人物)。有的叙述在开头只交代了时间(或地点,或人物),把其他的情况留在后面讲。有的叙述甚至既不在开头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不谈地点和人物。一般说来,采取不同的叙述方法都是为了意义的表达。我们认为文学语篇说到底文学性是作者借助文本要实现的主要交际意图,所以文本选择不同叙事方法更是作者独特叙事风格的写照。
2.2 新奇性
在查找到的文学语篇语料里,我们以“初始句”提供的故事背景信息为标准,将其分为:一般信息模式和特殊信息模式,“初始句”的一般信息模式指的是,初始句提供了充分的故事背景信息,读者的认知加工努力较小;所谓特殊信息模式,指的是与一般信息模式相比,“初始句”提供的故事背景信息不充分,而是有些背景信息成分提供充分,有些信息并没有出现,出现的信息成分得以使该信息凸显,没有出现的信息就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认知加工努力,此时篇章生产者的目的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在非文学语篇中,省略的信息一般认为是不相关的,但在文学语篇中,空缺的信息具有意义,空白越多,文学性越高”[5]。
2.3 情感性
语篇加工者要借助于文本语句或借助故事本身表达主观的情绪情感、态度和立场。所以“初始句”在语篇开始,使用疑问的方式通过设问句或反问句的选择,来表达写作者内在的情感体验。鲁忠义、彭聃龄在《语篇理解研究》中认为,语篇理解过程,包括字、词、句的理解,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图式、情绪情感、兴趣、身体健康状态、年龄、性别等不同都会影响语篇理解的过程及效果。其中影响语篇中字词句理解的重要因素是图式、情绪情感和兴趣等。
3.“初始句”的语法特征描写
为了实现上文谈及的文学语篇“初始句”的主要功能,“初始句”在形式上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我们对“初始句”的句内和句间关系分别进行了分类描写。
3.1 “初始句”的句内语法特征
3.1.1 单句使用情况分析
3.1.1.1 人称代词使用的特点
(1)他与她是在大学时期的一次秋天的郊游中相识的,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十年。
(2)他们在往地瓜窖子里走的时候,并没有发现有人跟踪。
(3)儿时,他的记忆是从一株草开始的。
(4)一进酒店大厅,她便被迎面假山流瀑前一只大鹦鹉吸引住了。
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中认为,有些叙事性语篇一开头就用代词来替代故事中的人物。这种用代词来照应下文的所指对象的写法,主要是为了缩短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上面我们例子中“初始句”在开篇并没有出现主要人物时选择使用“他”、“她”或“他们”这样的第三人称的单数或复数形式主要的交际目的更在于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探寻人称代词指代的人物信息及其发生的事件。
3.1.1.2 句式与句类使用的特点
3.1.1.2.1 非主谓句的使用
(1)借钱。
非主谓句的使用在我们查找到的语料里并不多见,上例中的非主谓句使用动宾短语,只是交代了事件,没有时间与地点以及人物等背景信息出现,所以使用该例为读者凸显的是更多不确定的信息,留下更多空白需要读者填充,所以语篇的文学性更强。
3.1.1.2.2 “是”字句的使用
(1)凤凰岭是埋死人的地方。
(2)灾难是在半夜来临的。
(3)现在走过来的是苏素怀。
(4)这个故事是我从饭桌上听来得。
(5)张右年是清末年间保定府名士。
“是”字句的使用在语料里比较丰富,这里的“是”既是起到判断动词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强调“是”后面句子焦点信息的作用。
3.1.1.2.3 疑问句的使用
(1)如果跟你说,有这么一个人,几十年走南闯北东去西行,坐火车不仅刻意不买票,还把逃票当成了一种刺激、一种兴致,甚至当成了一种瘾头,你信吗?
(2)县里?
(3)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
(4)过夜生活的人最恨什么?
上例中的设问或反问的疑问方式是把读者作为咨询人来直接询问,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只有文字没有人物的陌生感,而且疑问句总有情感的聚集在语句之中,所以“初始句”使用疑问句来丰富文本的主观情绪色彩,使文学语篇更富有情感性。
3.1.2 复句使用情况考察:
(1)断桥镇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三米多宽的石巷,一条是四米多宽的夹河。
(2)小秋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而且,它拒绝了随爸妈到城里生活。
(3)代明有一颗牙得了龋齿,牙齿使劲咬合时不疼,但不经意间轻轻一触却疼痛难忍,只有咝咝地往口腔里吸气,才能缓解一点。
(4)即便对离休生活有了充分预计,寂寞还是汹涌而至。
(5)徐尤佳守着婚姻这个城池,整整打了四年的保卫战,终因力量悬殊,城破而败。
(6)王涛做生意赚了钱,买了套海景房,四室两厅两卫,几年住下来,心肝肺肠子腰子肚子都住得熨熨贴贴。
(7)虽然打着伞,但武友谊赶到玉阳汽车站时,人还是变成了一个雪人。
(8)轰轰隆隆的北风从上街来,从下街去时,满街的人和车都规规矩矩地匍下身子低着头,不只是鼻孔,就连眼睛里也塞满了灰尘,以及灰尘中各类鞋底的气味,甚至还有高跟鞋磕在马路上的铁屑与铁腥。
在对文学语篇“初始句”的复句使用情况考察中我们发现,复句的关联词语很少成对出现的,除了常用的一般形式复句以外,汉语中的“流水句”在“初始句”中使用很普遍,胡明扬等学者认为“流水句是一种在非句终句段也出现句终语调,语义联系比较松散,似断还连的无关联词语复句”[6]。“流水句”最大的特点是凸显口语化的叙述风格,这是它与使用明显的关联词语构造复句的书面语风格在叙事风格上的最显著的不同,例如上文的例(5)、例(6)中口语的风格特点就格外突出,而例(7)、例(8)的书面语叙事风格更为明显,篇章加工者正是通过不同的复句形式来引导读者进行语篇叙述风格、叙述方式解读的。
3.2 “初始句”的句间语法关系说明
黄国文在《语篇分析分析概要》中提出了句际关系类型。所谓句际关系指的是在连贯的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在结构上和意思上的联系。从逻辑意义来看,语篇中句子之间的句际关系主要有九种类型。分别是并列关系、对应关系、顺序关系、分解关系、分指关系、重复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和因果关系。在我们查阅的文学语篇的“初始句”语料里,“初始句”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初始句”单独构成初始段,其他的“后续句”另起一段展开;第二种情况是“初始句”只是初始段中的首句,其他“后续句”与它共同构成语篇的初始段。因为“初始句”不能独立成段时,与初始段中的其它“后续句”之间联系更为紧密,通过考察我们也验证了上文谈及的句际关系类型在“初始句”与“后续句”的关系中也都存在,这也可以看作是汉语文学语篇中最基本的句间关系使用类型。
4.结语
文学语篇的文学性是其实现的总的交际目的,语篇的结构安排和语句、字词的选择都要围绕这一总目的。文学语篇的“初始句”在提供言内语境信息的同时,为了突出语篇的文学性功能,选择具有不同语法特征的“初始句”。从词类上看,人称代词使用上可以出现我、你以外的第三人称的单数和复数形式;从句型上看,非主谓句的使用;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留出空白信息。因为处理高信息性篇章比处理低信息性篇章更为困难但更有趣。具备这些语法特征的“初始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性;另外为了突出主观情感性,可以使用疑问句等不同句类;为了突出叙事性,复句的使用,是字句的使用可以强化这一目的。而复句中“流水句”的使用更可以突出文本口语化的叙事风格。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4.
[2]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等,译[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2.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4.
[4]鲁忠义,彭聃龄.语篇理解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127.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80.
[6]胡明扬,劲松.流水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