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13-04-18张传燧

纺织服装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韩愈师生关系大学

申 怡,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韩愈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出身进士,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首倡者和儒学的复兴者,也是高等教育的践行者。他历任当时著名“国立大学”的教师、校长。例如:他曾四度任教,其中两次出任国子博士(古代中央官学教师);53岁时还出任过国子祭酒(国子监主管官,掌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中央官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国立大学校长)。他教学严谨,整顿国学,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并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给后人留下了《师说》《进学解》等影响深远的教育名篇。与此同时,韩愈力倡儒家的师道观,提出“勤”“思”“博”“精”等教学方法,培养出李翱、张籍、皇甫湜等“韩门弟子”,在古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有显要地位。

本文基于韩愈的《师说》与《进学解》两篇传世之作,着重从办学宗旨、师资建设、师生关系及学生专业学习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系统探讨韩愈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办学宗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经验,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传授给下一代,使文化藉助于教育从而得到延续和发展,并通过这种传授活动使人类已有的文化科学成果逐渐为多数人掌握,从而使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得以提高。高等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和难以替代的作用[1]。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2]。

最近,一份针对在校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显示:

(1) 对“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51.2%的人“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0%的人表示“喜欢”。

(2) 对古典文学书籍:75.4%的人“偶尔翻阅”,16.4%的人“敬而远之”,5.8%的人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人“爱不释手”。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大学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功能,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责任。文化传承、文化选择都离不开传播者和继承者,大学教师无疑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韩愈在《师说》中首段即阐明教师的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即“文化”“传统”。“传道”即传承文化,使文化世代沿袭相传。所谓“传道”,不是简单意义上讲的“传递知识”,而是指“传承”一种道的精神、意志和旨趣,一种文化[3]。正如梅贻琦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良窳,几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否,而师资为尤要。”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韩愈作为一名教育实践家,其高等教育思想可谓高瞻远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大学教师的职责:传道——传承文化,授业解惑——人才培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4]。社会公众和舆论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否达到一流,不是看它发表了多少论文和获得了多少奖励,而是看它能否培养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精神文化、道德传承等方面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进步。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人的质量。[5]”这一代人既包括了一流的教师,也包括培养出来的一流的学生。正因为在教师及育人上都坚持高标准,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世界一流著名学府。

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也不同了。但是,大学将人才培养与传承文化作为办学宗旨,教师依然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并没有改变。韩愈的师道观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 师资建设:尊师重教,任人唯才

温家宝同志就“钱学森之问”曾与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鲁迅亦早有先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国教育真正的希望,还是要靠广大教师[6]。

《师说》是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然而,教师的地位在中国的历史上算是历尽沧桑、几经沉浮,千百年来始终摆脱不了“穷”和“酸”。无论在戏文里还是屏幕上,教师都是以穷书生、酸秀才的面目出现的。孔圣人创教,提出了师道尊严和尊师重教,教师大概风光了一阵。此后不久便受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重创,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近代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改观,曾经有一段时期教师被称为“臭老九”。

针对不重视教师的状况,韩愈曾上书指出,国子监生徒素质低弱,师资也不大理想,“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处上庠[7]”。并在《师说》中极力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同时,韩愈还高瞻远瞩,极富远见地看到了教师的重要性,倡导尊师重教。《师说》在开篇即道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认识到从师而学的重要性,并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不能以身份、财产、长幼和地位来衡量,而是应该以学问、情操来衡量,反映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在中国各大高校教师队伍“近亲繁殖”严重的状况下,韩愈这一思想不无重要启示。

韩愈这种富有先见的高等教育思想给我们今天的教育问题开出了一个药方:尊师重教的传统不能丢。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就需要有优良的师资。良好的师资是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得到发展。

三、 师生关系:尊重人格,强调互动

教学的成败、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形成不仅需要好的师资,而且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生关系一直让人向往。古时私塾、书院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在“天地君亲师”的排位中,师生关系确实是仅次于亲人关系的一种亲情般的恩情关系[8]。这与基于血缘的亲子关系多少有些相似,只不过师生关系的情感纽带并非基于“血缘”,而是基于“学缘”。

师生关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师生关系的淡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一项关于研究生新型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主雇,公司化运营成趋势[9]。很多研究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将补贴叫工钱。有些导师与学生除了搞科研之外几乎很少联系,很长时间才见一次面或者通一个电话;导师的科研任务繁重,有些导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盲目严厉或施压,在不经意间将导师的焦躁情绪传递给了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惧怕导师。

当前出现的某些师生关系怪现象,不禁让我们想到一千多年前韩愈“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的教育理念。韩愈明确提出“圣人无常师”,这是直接继承了儒家“学无常师”的观点。他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实际上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了“何以为师”的道理,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这一思想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发展了《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对于大学师生关系的建设,梅贻琦曾说过:“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即建立一种“游于圣人之门”式的师生关系。他的这种“从游”的师生关系正是来源于韩愈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当下,我国要培养优秀人才必然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一,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的培养。

第二,加强沟通与交流。一个温馨的电话、一段倾心的交谈,都有助于师生情的建立。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科研学术,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动态[10]。

第三,教师要完善自我。教师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正确地给学生以指点,学生才会因教师无形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而乐于与教师交往,并在教师的身教影响下乐于求知,积极探索。

第四,尊重学生,保护人格。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相互尊重。

第五,积极关注、赏识和赞美学生。学生的进步要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教师可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施“情感管理”。

四、 专业学习:潜心为学,通专互补

古人道:“读书以潜心为要,做人以立品为先。”要求我们潜心为学。大学是汲取知识的乐园,在这一方乐土上本该有一批寓教于乐的教师和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然而,现实却让我们很无奈,“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象比比皆是。

据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的一组调查显示,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到了二、三年级,就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想学自己的专业,三分之一处于迷茫、跟着感觉走的状态,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真正学习。但到了大四,有的去考公务员,有的转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只剩下不到20%的学生仍坚持在入学时选定的专业学习。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时至今日,仍有着很大的价值。

另外,面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解。但是不可否认,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扎实、知识面狭窄、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现在的普通高校对学生唯一的严厉要求就是“必须在学校期间通过各项考试”,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对口专业技能的深入学习。还有许多大学设置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培养目标都不是很清楚,往往一个专业,数十年配置的科目、教材、教师都不变。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成为怎样的人才大国?

一千多年前的韩愈作《进学解》,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以及《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他写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提倡博学专精,以基础知识作铺垫,博览群书,方可成就学业。韩愈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通专结合。现在各领域需要的人才是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要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就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教育,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 结语

韩愈的教育观、师道观、学生观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现代大学经过900多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大学的第四使命——文化传承创新。韩愈的师者传道思想就是传承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断,要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必须重视文化育人作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应得到加强,提倡一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面对一些大学生心态浮躁、无心学业的现状,我们要时刻提醒他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进在于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学业,通专结合,定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一片蓝天。韩愈在《师说》《进学解》中论述的一系列经典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教育:以“文”化人,育德为帅[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58-60.

[2] 徐进功.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12(1):72-74.

[3] 张传燧,岳喜凤.从《师说》的“传道”思想看大学教师的文化使命[J].现代大学教育,2006(5):36-40.

[4] 邢亮,乔万敏.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2(1):11-13.

[5] CONANT James Bryant. Education in a Divided World: the Function of the Public Schools in Our Unique Society [M]. Greenwood Press Reprint, 1948:159.

[6] 董云川. 指标的时代与同流的大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3):49-57.

[7]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M].马其叔,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9.

[8] 赵亮.从师生、校生关系变迁看高校育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48-52.

[9] 张琦,周凯.研究生新型师生关系调查:公司化运营成趋势[N].中国青年报,2008-01-01.

[10] 杨淑萍.论关心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构[J].教育科学,2009,25(3):52-56.

猜你喜欢

韩愈师生关系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大学求学的遗憾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