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2013-04-18林泽勇福清市畜牧兽医中心玉屏畜牧兽医站350300
林泽勇 福清市畜牧兽医中心玉屏畜牧兽医站 3503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或普通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病毒(PRRSV)所致的猪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于1987年首次在美国报道,1988年和1990年分别在亚洲和欧洲发现该病。我国1996年开始有报道,之后在全国各地流行面逐渐扩大,2006年以后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生产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最主要的疫病之一。
1 临床表现
因猪群的日龄、体重大小、免疫状态、感染毒株的类型与毒力及猪场的管理状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单一发生该病几率较少,多以混合感染出现。以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乳前后死亡率高、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特征。
经产和初产母猪感染常见于妊娠100 d以后,尤其是妊娠107~112 d,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厌食,体温升高(40~41℃)等。部分猪耳尖、耳边呈蓝紫色,触摸发凉。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死产率可达80%~100%。
仔猪断乳前后出现精神沉郁、消瘦、结膜炎症、水肿等,常因二次感染而使病情恶化。死亡率在30%~50%,高的可达80%~100%。
育成猪感染后症状较缓和。如短时间的厌食、咳嗽、喘气等。若出现继发感染,可使症状加重,生长缓慢,死亡率增高。
2 病理变化
该病缺乏特征性的病理剖检症状。剖检可见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胀、胸腹腔内有暗红色积液。肺尖叶或心叶有面积较大、界限清楚的肉变区。肺脏充血,肺泡间隔增厚,肺脏硬化。肝脏充血、出血,肝细胞脂肪变性,少数肝细胞坏死。脾头部明显肿大,切面红髓增生。
仔猪病变常见肺脏肿大、间质增宽、淋巴结(特别是腹肌沟淋巴结)肿大,个别患猪肾脏上有散在的针尖大小出血点。保育猪胃底黏膜出血,溃疡脱落,肝肾表面点状出血。
3 流行病学
PRRSV具有传染性、持久性、空气传播及感染猪长期带毒等特点,一旦感染可持续2~4个月才能平静,在症状消失8周以后仍能排毒,公猪精液带毒可长达43 d。同时PRRS也可通过污染的车辆、工具、精液、空气、鸟、蚊蝇和鼠等媒介传播。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诊断。
4.1 血清学监测 采用ELISA方法。采集发病后7 d以上同群猪血清样品即可检出。
4.2 病原学诊断 采用RT-PCR方法。采集病死猪的肺、淋巴结组织即可做出确诊。
5 防治措施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靠综合防控来控制PRRS的发生和传播,针对PRRS的流行传播特点,平时主要加强养猪场的饲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得到有效落实。定期进行监测,逐步淘汰阳性猪,以期最后达到猪场的净化。
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力 根据福清市大型养猪场的经验介绍:在饲养管理条件好、饲料营养标准高的猪场一般不容易发生PRRS。标准化饲养管理、良好的卫生条件以及适当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同时在冬季做好保温通风、夏季避免高温高湿是防止该病发生的前提条件。
5.2 提倡“自繁自养”,减少引种风险 坚持自繁自养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必须引进时,新引进的种猪必须严格隔离饲养30 d以上,经检疫确认健康者方可混舍饲养(不建议混群饲养,最好能单独饲养)。
5.3 疫苗接种 预防用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弱毒苗。应根据当地实际和每个养猪场不同情况来选择疫苗,灭活苗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弱毒苗,而且不存在散毒的危险,然而灭活苗的效果不如弱毒疫苗的效果。在非疫区和PRRS阴性养殖场,如果能确保无PRRSV侵袭的危险,可不必接种疫苗。在非疫区和PRRS阴性养殖场,应使用PRRS灭活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而阳性养殖场为净化PRRS最好选用免疫效果好的弱毒疫苗。
5.4 定期进行疫情监测 猪场应该有定期的疫情监测制度,对该病实行严格的疫情监测。若怀疑有该病发生,应迅速检测,尽快确诊,实行全群检疫。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同时加强猪舍猪群的卫生消毒,全群紧急进行疫苗接种。
5.5 病死猪的处理 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对病死猪采取“四不一处理”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病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当猪场发生PRRS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治疫情扩散;对病死猪及其排泄物、垫料、污水、被污染饲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于PRRS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前我国养猪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在充分了解该病特点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提高养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