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3-04-18苏文军余光颖黄慧芬许克祥
苏文军,余光颖,黄慧芬,许克祥
(福建中医药大学 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22)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分析与对策研究
苏文军,余光颖,黄慧芬,许克祥
(福建中医药大学 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22)
分析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认为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务工作繁杂带来的心理疲惫、职业认同感不高和待遇低诱发的心理失衡、上升空间狭窄导致的的迷茫心理、家庭关注不够产生的挫败感等,提出营造和谐氛围、肯定管理价值、健全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训及引导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以期能够解决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促进其专业成长。
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高等院校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近几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职业倦怠作为一种与心理状态有关的问题,存在于各类职业或岗位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频频见于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高校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学主体的服务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教学关系的协调者、教学管理的参谋者和教学事物的咨询者[1],是最繁忙、最辛苦的一类群体,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性发展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校对教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务管理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日益加重,职业倦怠现象越发明显、突出。如何以十八大的精神为指导,以人为本地干预职业倦怠,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及负面影响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2]。随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对职业倦怠进行研究。Maslach等心理学家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大特征,一是情绪衰竭,表现为工作热情消失,烦躁易怒,害怕甚至躲避工作;二是去人性化,指工作态度消极,厌倦工作,待人接物冷漠;三是成就感低,指对工作意义和价值自我贬损,职业认同感不高[3]。
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既要承担繁琐、超负荷的工作,还要面临着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学历学位提高、工作与家庭冲突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轻重不同的职业倦怠,给个体和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个体而言,危害着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经常表现出疲劳、烦躁、易怒、紧张等负性情绪,出现失眠、头痛、高血压甚至自杀等问题;对组织而言,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工作绩效降低,出现“慵懒散”作风,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团队氛围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职业倦怠引发的职业认同感降低,还有可能导致现有的高校教师流失、妨碍新的人员进入,不利于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造成的,与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生活环境、学校支持、个体素质等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务工作繁杂、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身心疲惫
教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小到课表安排、教室借用,事务琐碎,既要求准确到位,又有很强的时间节点要求。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和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教务管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更加多样化。“教务工作无小事”,这些都需要教务管理人员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做到热心、耐心、细心,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一旦稍微松懈出现纰漏,就会发生教学责任事件,影响教学秩序,导致教务管理人员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焦虑、烦躁、失眠、强迫症等现象,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
(二)关怀重视不够、职业认同感低,诱发心理失衡
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对教务管理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误以为教务管理人员只需照章办事即可,无需太高的专业素质,忽视了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务管理岗位的地位相对较低。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为了明确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产生社会比较动机,在身边寻找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比较[4]。教务管理人员自感工作任务多、强度大、责任重,取得的成绩却难以得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认可,在地位、收入、外出进修等方面与同年进校的教师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无法得到体现,认同感低、失落感强,加剧心理失衡,导致浮躁、功利思想逐步显现。
(三)激励机制缺乏、上升空间狭窄,出现迷茫心理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工资,一般并不与各个行政岗位的业绩直接关联,而是与职务高低有较大关系,同一级别干多干少都一样。而领导岗位职数有限,大多教务管理人员难以晋升,且职称的评审,又与职务关联。面对着学术受阻、行政无望的夹缝困境,让有意上进的教务管理人员感到每天碌碌无为,前景渺茫[5]。同时,不少高校的行政管理还停留在“胡萝卜加大棒”的传统管理模式,激励形式单一,只注重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作用,对员工的内心需要,即马斯洛的高级需要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业余时间偏少、家庭关注不够,易产生挫败感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政府、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审核性评估,从“质量工程”到“本科教学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都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务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化素质水平。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加班加点,而为了适应发展要求,个体还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照顾家庭的时间减少,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导致自身感觉在工作与家庭中的角色均很失败,挫败感强。
三、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既损害管理人员本人的身心健康,又影响高校的教学工作。高校必须针对职业倦怠的成因特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帮助教务管理人员早日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高校应树立“人本”观念,将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到学校管理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责,努力构建一支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团队,营造出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人际环境,从而拉近教务管理人员与同事、上下级领导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务管理人员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转变思想观念,肯定管理价值
高校领导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务管理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置于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保障教务管理人员的权益。同时要肯定教务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管理出效益,善于发现、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赞赏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使教务管理人员真正感受到尊重和信任,重拾自尊和自信,进而产生干好工作的动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激励机制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年度绩效考评、职务职称晋升、奖励、工资福利等,它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高校要善于借鉴激励理论,采取有效措施,从政策上向教务管理人员倾斜,让教务管理岗位更具吸引力,如设置教务管理岗位的非领导职务,适当提高岗位津贴的档次等。同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正负激励相结合(即奖惩结合),优秀教务管理人员重点培养并充分授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的进取心和内在潜力,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能力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对象多样化、管理内容复杂化、管理信息多元化及管理范围全面化等特点[6],需要教务管理人员紧跟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做好教务管理工作。高校要提高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为教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方法,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减少因自身原有能力不足无法适应教育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提升服务教学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五)引导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素质
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要尝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减轻负面情绪,提高心理素质,这是预防职业倦怠的根本。要保持乐观精神,一分为二地分析、看待问题,视问题为挑战,视困难为机遇,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要学会自我放松和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以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精力来面对繁重的日常教务工作;要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认同、肯定自己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这有助于转变工作态度,化消极为积极,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心愉悦地完成工作任务。
四、实际运用效果体会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需要个人与学校高度重视、主动预防。而作为教务管理人员的直接领导部门教务处,更应积极应对,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员工们的职业倦怠。以笔者所在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为例,近年来努力构建一支敬业勤勉、开拓创新、和谐向上的教务管理团队,采取多种措施,塑造员工的良好心态和职业素质,克服职业倦怠,实现学校教学有序、健康发展。第一,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全处17名管理人员,其中党员13名,占76.5%,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加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二,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每周四下午集中定期开展党务与业务学习,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同时积极选派员工外出参加各类会议进行培训、交流,近几年赴省外培训、交流近100人次,让员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思路,使员工焕发极大的工作活力和创造力。2013年暑假推选优秀干部到学校附属实践教学基地挂职锻炼,实现“以学习促进工作提升,以交流推动感情增长”。第三,设置柜台式服务。改造学籍、运行、考试管理和教材科、实习科与岗位办公场所,形成直接面向师生的柜台服务,并在柜台设置办事指南,强化服务意识,推动“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开展教务内部论坛。各岗位人员轮流上台演说,既提高大家的胆识,克服上台的恐惧心理,锻炼公众演讲的能力,又促动大家对日常工作主动思考、总结、提炼、归纳与反思,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也为未来的干部竞聘演讲打下基础。第五,推行“党工一体化”。积极与学校外单位党支部进行共建活动,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开展家属联谊活动,增进夫妻之间、员工家庭之间以及教务处与各家庭之间的感情,得到员工家庭更多支持,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第六,注重多岗位锻炼。开创性实行员工主辅岗轮岗制度,既增长员工才干,促进成长,又激发队伍活力,增强全处工作战斗力。第七,鼓励参与教学改革。开展工作总结、反思,并鼓励形成教改课题,近3年来立项30个省部级、学会级及校级课题,2013年全校立项75个,教务处立项17个,占23%。近三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经过全体人员的努力,教务处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创先争优党员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等称号,提升了集体荣誉感与成就感,促进教务管理人员以更饱满的激情和更高昂的斗志投入工作。
[1]李雪丽.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思考[J].华章,2010(25):133,138.
[2]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ssues,1974,30(1):159.
[3]Jackson S E,Schuab R L,Schuler R S.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urnout phenomenon[J].J Appl Psychol,1986,71:621.
[4]孟庆焕.浅析教师职业倦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4-55.
[5]谢万杰.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4):121-122.
[6]李惠玲,杨盘华.论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J].文教资料,2010(22):173-174.
2013-04-10
201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3168S)
苏文军(1979-),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许克祥
G647.3
A
1009-4784(2013)03-0035-03
(编辑:马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