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若干思考
2013-04-18周文彰
□周文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三天前我在南京,朋友带我去看南京城南的历史文化街区,叫南捕厅。我知道,这里曾经引发过轩然大波,开发的脚步在三年前嘎然而止,直到2012年12月28号才宣布开发重新启动。
开发停滞的原因就在于拆迁。居民多数希望拆迁,借以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部分专家联名上书,呼吁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而政府感到很委屈,因为他们之所以要开发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第二就是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
许多城市面临过或者即将面临类似的困惑,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想法。
我们这一次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文化创新战略:创意与科技”为主题,同时也设有“城市论坛: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推动力”,在此我说说关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创意思考。我讲三个方面的观点: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拆建
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一定会有拆建的问题。到底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有四种区分。第一,是纯粹历史街区还是混杂街区。所谓纯粹街区,是指这个街区是古建筑、古院落、古街道、古风貌、古风情等等。这样的街区,开发的任务主要就在于整治环境、修缮建筑、配套基础设施,比如电力、通讯、卫生等等。但是这样纯粹的历史文化街区太少了,多数是混杂的。比如,时代混杂,既有古建筑,也有最近几年、最近几十年建设起来的;房舍混杂,既有高楼大厦,还有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也有搭建的窝棚。功能混杂,居住、生产、买卖、幼儿教育等等。还有就是居民混杂,既有本地的原住民,也有新来的农民工的。
第二,对这些混杂的街区,就要作第二个区分:是历史还是暂时。革命起义地址、名人故居、宗族祠堂、庙宇、古院落,它们是历史文化,主要是保护修缮。有的城市在开发建设中不分青红皂白,把它们都拆了,非常可惜,这是破坏历史,也破坏了城市。最近几十年,当地居民陆续修建搭建起来的房屋、窝棚、商铺等,根据需要如有可能,可纳入拆迁之列。对此,要制订详细的拆迁方案,合理补偿,把历史文化街区恢复重建当作是改善居民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契机。特别是要善待这些居民和他们的房产。
第三,保留下来的这些建筑、风貌怎么办?就要做第三个区分:它们是供还是用。供,就是供大家参观游览,一饱眼福,一睹历史风采。很显然,留作这种用途的古建主要是保留、恢复原貌。如果是用的,比如展览、商店、居住、办公、旅馆等。毫无疑问,外观结构都应该尽量保留,内部的陈设、设施都要符合使用要求。比如历史文化街区一般没有取暖设施、照明也不是太好,卫生状况往往非常糟糕。旅游景点的一些民族风情设施给我们启示,它们外观上看起来很民族、很原古、很原始,但是走进去非常符合居住、符合使用。
第四,在使用中我们还要做第四种区分:是用作公益性的还是商业性的。如果是用作公益性的,我们应当保持浓重的公益色彩,适应公益活动的需要,特别是要有公益活动的财力支持。如果是商业用的,我们就要允许在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中有一定的商业色彩,适应商业的需要,还要具有一定的商业吸引力。
总之,对历史文化街区要做甄别,区别对待,不可笼统谈拆或不拆。
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特色
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也没有必要。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要千方百计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各个街区因情况不一样,可有所侧重。我认为一般应该具有四个字的特色:
第一,文。文,就是文化。文化遗址、文化遗迹、文化价值、文化装饰、文化场所、提供给游客的文化产品,以及整个街区笼罩的文化意韵、文化风情。没有文化价值的不予提倡,没有文化意味的不允许进入,尽管他们可能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比如一般的家电百货五金,我们要进行选择。历史文化街区都应该有一个文明的建设目标。比如环境整洁卫生,待人文明礼貌,整个社区文明和谐等等。
第二,古。这个街区应当开发建设成浓厚的古风古貌、古色古香。为了实现这个古,古建筑要尽量保留;没法保留的古构件尽量使用;新建筑要尽量使用古元素;古建筑应该尽量修旧如旧。历史文化的开发需要历史专家、文化专家、古建专家,而且要尊重这些专家,千万不能用长官意志来代替专家的意见。厉无畏先生讲到,一个城市搞文化创意,既可以借题发挥,也可以无中生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不可以无中生有,但是可以旧话重提。古建筑没有了,古遗址也没有了,但只要有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恢复重建。本街区没有,能够展示本地区或者同一个主题文化的,我们还可以在全地区、全国、全世界集中展示。南京市的南捕厅搞一个玉文化,古今中外的玉都可以来这里展示。
第三,雅。是指风格,更指质量。我这里主要指的是古雅精致,建筑要雅、路面要雅、陈设要雅、产品要雅、经营要雅、风格要雅。一讲到雅,很多同志往往就想到俗。俗不一定不好,风俗不都是坏的,俗往往还带点大众、带点文化。只是我们不提倡恶俗、媚俗、粗俗。
第四,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要突出树林的林。社区要充分的绿化,绿化要重视栽树,尤其要打造林荫大道。全国现在非常重视绿化,可惜有绿无荫比比皆是,原因是陷入了一些绿化误区,首先是目的误区,绿化是造景观而不是造荫凉,本末倒置。第二是审美误区,以为美化就是画画,种什么,不种什么,服从画面的需要,而不是服从生活的需要,不是服从游客的需要。我主张树立一个新的绿化审美观,树多就是美景,树老就是历史、就是文化。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在不影响古建筑的情况下,应当打造林荫大道,让市民游客在烈日之下也能够悠闲地在街区转来转去。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特色,我感觉就是这四个字。
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事情,特别是产业,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没有活力,不可持续没有生命力。怎么样实行可持续发展呢?各地有各地的思路,我认为特别要突出三点:
第一,精品意识。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要么不开发,要开发就要做成精品。粗开发不如不开发,乱开发就是乱糟蹋,滥开发就是破坏性的开发,都属于没文化。所以,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标准。墙壁不应当裂缝,门窗应当合缝,井盖应当平整,地砖应当厚重,楼梯板大理石不应该破损,水龙头不能滴水,厕所纸箱里应当有纸。精品意识还包括我们引入这个街区的文化商品应当都是货真价实,应当杜绝假冒伪劣。许多古玩商店打着古的旗号,实际上古的没有多少,却一直在那里招摇过市。有没有办法规范一下呢?我们从事营销的员工、营销的商店都应当是精品商店、应当是高素质的员工。这些要求都叫精。
第二,商业模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当然可以采取公益性的模式,而且对老百姓来说,这种模式是福音,但是我担心难以持久。第一,政府有没有雄厚的实力。第二,在铁饭碗的体制下,员工有没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值得怀疑。商业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具有天然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用商业模式来开发经营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给以宽容、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不要以为历史文化街区一有了商业味、一有了商人的介入,我们就产生不良的看法。关键在我们引导、规范和管理。商业中的一切都应该吸引人,吃住行、游购娱都应当具有很高的质量。
第三,宣传推动。我们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宣传推广,使它广为人知。一个城市的特色,现在越来越不是它的街道和建筑。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趋同化、雷同化的现象愈演愈烈。而且我感到很难阻止。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出国,就感到外国的一些城市几乎没有区别,比如美国的几座现代化城市,而到南京、上海、广州,街上就能看出区别。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在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没有特色了。看特色就要去博物馆、美术馆、名人故居及其他历史遗迹。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街区。这样就要宣传推广,使它广为人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中国有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众多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开发,不开发就容易逐步破坏,不开发就容易覆盖上厚厚的历史尘埃而被淹没;开发就需要文化开发,没有文化的开发就是糟蹋。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上有过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文化街区也应当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它们就取决于我们当代人对它们的开发和利用。我说这些就是为了我们高质量、高水平地开发好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