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创新克难全面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
2013-04-17蔡萍
蔡 萍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不仅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更是方便基层群众就医的迫切需求。2010年以来,扬中市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全力加快建设步伐。截至2011年底,该市45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城乡居民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主要做法是:
1 统一思想认识 凝聚共建合力
该市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作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突破口,上下联动,强势推进。一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强化领导。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确定了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多次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分管领导深入镇、村一线,了解实情,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视察和调研。二是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卫生部门发挥牵头作用,认真制定落实实施方案,加强业务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与各镇(街、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工作。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两年来共落实专项建设资金500余万元。人社、发改、经信等部门也结合各自职能,主动参与,密切配合。三是镇、村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各镇(街、区)、村(社区)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协调解决村卫生室的选址、业务用房等具体问题,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机制,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务实高效推进 彰显区域特色
一是规划先行,优化布局。根据该市居于江中岛地域狭小、居住密集的特点,按每万人设置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 000人设置一个村卫生室的标准,结合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行政区划等因素,在全市设立了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40个村卫生室,总数比原来减少15个,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二是明确目标,分步推进。明确了“一个目标”、“两个阶段”的具体要求。“一个目标”,即必须全面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两个阶段”,即2010年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50%的工作任务,2011年全面完成,确保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到位。三是先行试点,分类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按照达标和示范两种标准,在相关村卫生室先行试点建设。建成后,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指导各地在确保达到省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并分类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高标准,打造精品,形成亮点。四是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对照省定标准,结合扬中实际,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中,坚持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科室设置、统一设施设备、统一标牌制作、统一服务内容、统一人员培训),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岛一体化的特色进一步彰显。
3 深化内涵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卫生院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安排医务人员赴村卫生室工作,累计下派医务人员78人。在妥善解决离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将在岗乡村医生纳入绩效考核管理,工资收入与医疗卫生服务数量、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了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加强规范管理。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全面实行业务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结算、工资统一发放、药械统一调拨,指导村卫生室开展适宜技术,全面落实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加强信息支撑。开发二代身份证刷卡系统,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凭二代身份证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以即时结算报销医药费用。加快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方便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技术帮扶,进一步提高了村卫生室服务质量和水平。
结合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实践,该市总结出了三点经验体会:第一,只有坚持加强领导、行政推动,才能确保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面广量大,纷繁复杂,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完善要素保障,加大行政推动,为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第二,只有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实情、富有成效的建设道路。该市对照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执行上级文件不走样,结合地方实际不偏向,深入基层,反复论证,稳妥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事业发展与大局稳定的“多赢”。第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该市从惠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在改善村卫生室硬件条件的同时,强化内涵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成为惠及广大群众的实事工程、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