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化学术的成功之作
——读王元鹿主编《看懂中国字 读懂中国心》
2013-04-17俞允海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俞允海(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富于美感的文字。汉字从其产生那天开始,就注定要成为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奇葩。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让汉字饱经沧桑,却依然青春永驻。圣书字、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等古文字虽曾辉煌一时,终究抵挡不住岁月侵蚀,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汉字历经甲骨之古朴、钟鼎之雍容、简帛之多姿,其魅力却与时俱增。汉字形音义三者密切结合的特性,使汉字成为其它文字无法比拟的智能文字,历时弥久,神采弥炫。
汉字是如此奇妙美曼,令人神往。汉字的神奇与炫美无论如何弘扬都不为过!
可惜的是,目前论述汉字之美的著作却不多。据笔者目力所及,赞美汉字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的,另一类是科普性的。学术型著作往往失于理论艰深,书中引经据典,阐述汉字的古往今来,却与现实的文化习俗有所隔离,使人感觉汉字之美有如长空神龙,凡人无法感同身受。科普性著作虽以可读性见长,却往往流于浅浮,难于揭示汉字丰富的人文魅力。
2013年春,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文字学家王元鹿教授主编的《看懂中国字 读懂中国心》系列丛书却使我心头一震。《汉字中的符号之美》《汉字中的生活之美》《汉字中的人文之美》《汉字中的自然之美》四部著作让我兴奋不已。这套汉字之美系列丛书从美学的视域和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常用汉字的千姿百态和千娇百媚。正如主编王元鹿所说:“美是需要去发现的。由于我们见惯并用惯了汉字,才使我们习以为常地不去注意其内部蕴藏着的美。”作者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语言文字理论转化为饶有趣味的文字知识,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了汉字的美。品读这套书,犹如漫步于百花园,绽放的奇葩与缤纷的落英,给人以无比的愉悦。这四部著作,把语言文字与社会文化、历史考古密切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学术散文的典范之作。阅读这套书,是一种大快朵颐的享受!
这套书的主要特色是:
一、展示了汉字的形体之美,阐述了文字的原始意义
文字学的学习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在此套丛书作者的笔下,古文字学却变得如此有滋有味。没有古文字知识的读者,读完这套书,也会对这些知识变得兴致勃勃了。
二、在社会变化中说文字,在文字嬗变中看社会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深入,文字不断增多,词义引申变化。这套丛书的作者深知这一点,在文章中把文字的演变跟人文社会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文字意义的演变就显得十分自然可信。在《平常却不平凡的“鸡”》这篇文章中,王元鹿把“鸡”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叙述,他告诉读者:“它是最早被人类所驯化的家禽之一。”“在计时器尚未发明的古代,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的开始。因此,鸡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鸡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它的神圣意义体现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有幸充当创日第一日所造之物。”“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赏识,他们常以雄鸡作为诗、画创作的素材。”“由于‘鸡’与‘吉’两个字读音相近,因此‘鸡’经常谐音用来表示吉祥的‘吉’。”阅读了这些文字,“鸡”的故事不都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了吗?
俞水生在《汉字中的人文之美》中,也是把文字置于社会背景下来阐述。在说“丝”字时,他说明了丝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他认为,丝不仅是中国古人主要的衣着原料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丝绸与我国的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丝绸的兴盛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与此相应,丝绸对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丝”也是汉字中的一个重要的部首,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收录“纟”字旁的就有267个字。
《汉字中的自然之美》作者黄思贤、魏明扬在说“火”的文章中,论述了“火”在社会上的作用。他们从燧人氏发明火开始,论述了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他们认为,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其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伟大实践。与此同时,又论述了火的二重性。认为在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步的同时,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甚至灾难。
从这套书的论述中,我们不仅了解了文字的发展,也看到了社会的变化。这样的论述模式让文字的变化有根有据,文字意义的引申变化有水到渠成之感。因此,此丛书既可谓可读性强,又可称可信度强。
三、学术散文化,散文学术化
王元鹿教授主编的《看懂中国字 读懂中国心》这套丛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很强的散文,也可以说是散文味很浓的学术。文字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有关汉字的产生与变化,文字的本义与引申,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专家、学者所从事的课题。如何让象牙塔里的高深学问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大众也能掌握汉字的奥秘,这是语言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王元鹿教授在这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这套丛书是以散文的方式传播学术知识,赋于枯燥的语言文字知识以生动迷人的身姿,让原本是乏味的苦读变成了令人快乐的悦读。我们仅看文章的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苦心,如《汉字中的符号之美》的篇名:《“上”是一粒芝麻》《“土“真的很土吗?》《温顺而疯狂的”兔”》;《汉字中的生活之美》的篇名:《开“门”闹市,闭“门”深山》《一字“弄”红尘》《“席”卷天下》;《汉字中的人文之美》的篇名:《古代“商”人面面观》《人“鬼”情未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些篇名全无传统学术论文的学究面孔,有极具动人心弦的言情气息。无论是谁,见到这样的标题,无不会以为快。
另外,在内容的阐述上,这套丛书也是以可读性见长。作者将历史、社会、人文、习俗融为一体,时而论古,时而道今,从中国到异域,从汉族到纳西,人类的衣食住行、精神物质无不涉猎。品读这类文章,令人有穿越时空之感,真可谓一卷在手,百味纷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书中的文章大多围绕着一个汉字,展开文思,古今中外的文史素材,信手拈来,讲述事例,烘托主题。
虽然形式是散文化的,但文中所论,却无一不是文字学的科学道理。有关于文字形体的、有论及汉字起源的、有探讨字义引申的。如刘悦在《快“走”踏清秋》一文中,依据文字的形体,辨明了“走”的本义是“跑”,随后指出:“凡从‘走’的字原义大多与跑或快走的动作有关,如‘赶’指兽类翘尾奔跑,‘越”表示逾越超出,‘趁’本指追逐,‘赵’指兼程并进,‘趣’是趋附,‘超’是跃上、越过,‘趱’是赶行,快走,‘趡’是奔跑等。”文章后面又分析了“行”“步”“趋“走”的词义异同,论述了“走”与“跑”的变化。让读者在欣赏散文艺术的同时,又不知不觉涉及了文字学的几个重大问题。散文化的学术是令人喜闻乐见的,学术化的散文是令人百读不厌的。这四部著作在把学术与散文结合方面,作出了表率。
阅读这套学术散文丛书好比工作之余喝上一杯滴滴浓香的咖啡,无疑是一种愉悦与轻松。说真话,要从事学术散文的写作,没有过硬的散文功底和学术基础是很难成功的。
这套丛书能做成今天的模样,的确很不容易。但读者总是无法满足的,总会提出更高的企求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更高的要求衡量,这套丛书的白壁微瑕是,由于四部书不是一人所写,其风格难免有所不同。少数篇目虽然是散文,但缺乏散文天马行空而九九归一的品性,要放却无法放开,想散却不知散向何方。有的讲述风趣稍嫌缺乏,有的论述偏于材料提供。当然,这些都不足于掩盖这套书的炫丽夺目。王元鹿教授主编的这套丛书开了一个好头,我盼望今后能读到更多更好的学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