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2013-04-17王乾宇冯琳琳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淄博师专论丛 2013年2期
关键词:神经质人格特质回归方程

王乾宇,冯琳琳(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 问题提出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同他周围重要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个体的早期依恋模式[1]。个体在童年期如果形成了安全的依恋模式,那他也会同他的伴侣或是其他朋友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反之,个体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就会变得不信任,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2]。本研究所探讨的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他们与身边的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朋友或是恋人间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人格的发展受依恋关系的影响。Bowlby(1988)提出人格发展同亲密关系有着密切联系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教养环境和人格存在着直接的交互作用[3]。有研究发现依恋同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存在负向联系。依恋模型中的自我模型同神经质存在较强的关系[4]。Kobak和Sceery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是适应的,并且与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相比他们表现出较少的神经质倾向[5](p135-146)。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作为成年初期个体,他们所形成的稳定又带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人格特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成人依恋模式。

从以往的相关研究看,依恋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已有大多数研究都是考察成人依恋与艾森克所提出的人格三因素的关系,很少有涉及成人依恋两个维度与大五人格因素关系的考察。本研究采用相关研究,以处于成年期早期的大学生为被试,对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与人格五因素模型中的五种特质的关系做出考察,并考察人格特质对成人依恋的预测作用。

由于大学生属于成年早期,所以本研究可以为成人依恋的测量提供初步的数据,并通过人格与依恋的关系来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同时也为学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意见,进而为临床诊断和干预等应用心理领域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济南某高校随机抽取16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剔除不完整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57份,问卷有效率达98%。其中男生72 人(45.9%),女生85 人(54.1%),大学三年级60人(38.2%),大学二年级97人(61.8%)。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李同归老师和日本九州大学加藤和生老师在此基础上共同修订的中文版ECR量表,包含36个项目,为7级评分(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得到两种依恋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分别由18个项目组成。回避维度α系数为0.80 (p<0.01),焦虑维度α系数为0.80 (p<0.01)。

2.2.2 简版大五人格问卷(NEO-FFI)

采用王树青(2007)修订的Costa和MeGrae(1992)的人格五因素问卷简版测量大学生人格特质。问卷包括五个维度:情绪性或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谨慎性,共60个题目,所有题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5点记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62-0.84之间。

2.3 施测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学生上课时间进行一次性集体施测,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数据全部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

本研究中要求被试考虑他们与目前伴侣的亲密关系,除了对焦虑和回避维度进行计分,还参照Brennan教授(1998)依据1082人的样本通过分类系数费舍线性判别公式计算依恋风格分类的方法,对被试特殊依恋表征的依恋类型(安全、恐惧、专注、冷漠)进行分类。再依据四个类型的得分高低,判断属于哪一个依恋类型,即哪一类型得分最高,被试就属于哪一个依恋类型。在大学生中,如表1所示,恐惧型依恋所占人数最多,占51.6%;其次是专注型依恋,占24.8%;冷漠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所占比例差别不大,分别为12.1%和11.5%。

表1 大学成人依恋类型分布状况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依恋焦虑维度的得分要高于依恋回避维度的得分。

表2 大学生成人依恋回避和焦虑得分状况

T检验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依恋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依恋两个维度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依恋两个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年级主效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表3 成人依恋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矩阵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依恋回避维度与人格因素中的尽责性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开放性、外倾性、宜人性相关不显著。(2)依恋焦虑维度与人格因素中的尽责性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外倾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人格因素中的其他维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

3.3 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大五人格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解大五人格对成人依恋的预测力,以成人依恋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在大学生样本总体中进行了回归分析。表4列出了大学生样本总体中进入依恋回避维度回归方程和依恋焦虑维度的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的名称、标准化回归系数(β值)、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调整后的R2)、方程的F值。

表4 依恋回避维度对大五人格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五种人格特质对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起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在人格的五个因素中只有尽责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多元回归系数为0.204,解释的变异量为0.035。即在总体样本中,大五人格因素中的尽责性可以解释依恋回避维度3.5%的变异,它对依恋回避维度起到负向的预测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进入依恋焦虑维度回归方程的人格特质是神经质、外倾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外倾性对该维度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而尽责性对该维度起到负性预测作用,它们各自解释的变异分别为6.6%、6.6%-8.7%、8.7%-10.7%。神经质、外倾性、尽责性三者能够联合解释回避维度的10.7%的变异,建立的回归方程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意义。

4 讨论

4.1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所调查样本中的大学生以惧怕型依恋为主,安全型依恋较少,专注型和冷淡型差不多,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6]。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在性别年级主效应上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对于依恋来说,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反应模式,相对外显的行为来说是稳定的。所以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依恋的两个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性别上的不显著差异也让我们可以推断,内在的反应模式并不会使不同性别的反应模式产生差异,并且对于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也不会使个体的行为反应模式不同,如由性别所带来的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的期望都不会影响成人依恋的发展。

4.2 大五人格对依恋回避维度的预测作用

以大五人格为自变量,以依恋焦虑维度为因变量做进一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个体在人格中的尽责性维度得分就会越高,他们可能会采取回避型的交往方式。究其原因,尽责性得分较高的这类人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谨慎而又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倾向于回避,总是守在单调、乏味的世界。在依恋回避得分越高的大学生越容易感觉到孤独,他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生活中倾向于回避。

4.3 大五人格对依恋焦虑维度的预测作用

以大五人格为自变量,以依恋焦虑维度为因变量做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格各维度对依恋焦虑维度起到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尽责性能够负向依恋焦虑,说明那些在人格特质中具有尽责性特质的人,愿意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这类人过重的责任意识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中会产生很大的焦虑感。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个体,容易产生高焦虑和高回避,这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由于神经质对成人依恋焦虑维度的影响较大,提示我们在成人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越高的被试情绪反应越强烈,容易产生焦虑、担心等心理反应。同时也提醒我们这类人群的情绪并不稳定,需要我们对于这类人更多的关注,尽量平复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能够安静的生活。

4.4 教育建议及启示

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减少回避和焦虑情绪,完善其人格特征,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同同伴进行积极的交往,促进形成安全型依恋。例如,在对外倾性人格得分较低的个体进行指导时,应当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消极应对,让他们在交往中逐渐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逐渐形成安全的依恋方式。

5 结论

第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总体情况是惧怕型依恋所占的人数较多,专注型和冷淡型其次,最少的是安全型依恋。

第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依恋回避维度与人格因素中的尽责性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维度与神经质、外倾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人格因素中的尽责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第四, 尽责性能够负向预测成人依恋回避维度;神经质、外倾性能够正向预测依恋焦虑维度,而尽责性则能够负向预测成人依恋焦虑维度。

参考文献:

[1]Bartholomew,K., & Pcrlman, D. (1994) , (Eds) ,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2]Caver, C. S. Adult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 Converging Evidence and a New Measure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7, (8).

[3]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s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4]Griffin, D., & Bartholomew, K. (1994). The metaphysics of measurement: The case of adult attachment.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 (Vol. 5, pp. 17-52). London: Kingsley.

[5] Kobak, R., & Sceery, A. (1988). Attach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thers[J]. Child Development, (88).

[6]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7]聂衍刚(等).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4).

猜你喜欢

神经质人格特质回归方程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测桑瘿蚊防治适期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走进回归分析,让回归方程不再是你高考的绊脚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