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的“巴别塔”之路
2013-04-16赵小飞
赵小飞
摘要:《圣经》里讲到人们为了通往天堂建立了“巴别塔”之路,以此寄予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这条路是曲折的、惊险的。当人们与自然产生关系时,人类对于自然观的发展也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烙印着时代的符号。从神话和宗教的束缚中前进,几度的迷茫和波折;从哲学思维中摸索,几度的彷徨和失落;当科学的自然观被渐渐“孵化”,我们看到的是新生和萌芽,当我们把现代科学自然观发展壮大时,未来的绚烂图景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变化。
关键词:“巴别塔”之路;自然观;文化背景;机械论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73-03
一、文化视域下的自然观——“异本同源”
人类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精彩丰富。当人类举起工具开垦第一块土地,征服内心的恐惧开始第一次反思时,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也就变得意义非凡了。人们开始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从那些被称为哲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开始把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起,关于自然观的“文本”便形形色色地出现了。无论是泰勒斯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水”,还是赫拉克利特推崇的“火”是宇宙的主导,抑或是阿那克西美把“气”说成创造世界的原因,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概念迥然不同,但是对于自然观的探讨却是一致的。
二、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海市蜃楼”
关于神话或者是宗教,总有人会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去定义,有人认为是故事的虚构性或者是虔诚者的暂时现实逃脱,但是如果把神话世界或者宗教看成是一个纯粹梦幻的世界,看成是纷繁复杂、粗陋不堪的迷信、错觉或是幻觉,那无疑犯了主观经验主义错误,那是大错特错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特点
神话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始终同自然观同时存在与发展。那时关于神话或宗教的信仰早就在距今十几万年前就有了,它们寄予美好的向往,也相信善恶循环,不论是西方东方,还是早期的文明时代,神话在人们理解自然方面都有影响。相对于神话而言,宗教始终印有神话的胎记,神话起初就是潜在的宗教,宗教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与神话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实某些方面神话包含了宗教的主旨。虽然,它们关于自然观的方面有很多的差异和分歧,但是还有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它们都主张自然界与超自然界是同时存在的。从文化角度来理解,神话和宗教实际是关于超自然力量的一种信念和行为的文化观念。它们一方面承认存在一个真实客观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是可以被感知的,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它们又主张一个超自然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各种鬼神构成。在这种双重的世界中,等级结构也是真实存在的。
再者,它们主张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秩序,并认为这种秩序是受超自然“实体”所干预的。它们认为,自然界中由于这样的“影响”不再是个混沌不明的状态了,它们把自然界划分为明确的可掌控的区域,并形成了一些行动范围,而掌控者就是那些所谓的神灵,他们每个神各尽其责专管所属的范围。从而使其按部就班地运行。
最后,它们主张借助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它们认为,自然界是最高等级的,人以及其他万物则是次等的,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在某些方面,人是要影响自然的。因此,它们相信不要一味地去服从自然,而应该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掌控自然。这也是神话或原始宗教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
(二)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产生的背景
虽然没有从“真实”的世界中搜集素材,也没有单纯地从确定的、继承的存在中加以提炼,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概念还是依据一定的感性经验和文化背景被创造了出来。除了行为模式,还有深深的文化观念,以此来透视它的“超自然界存在”产生的根源。
第一,经济基础与伦理价值根源。由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产生于人类的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从事的是初级的农业活动,生产水平低下,另外随着奴隶阶级社会的产生,奴隶主一方面无情地掠夺剥削奴隶,另一方面又推崇自然的权威,推行物质生活的禁欲主义,因此人们将注意力转向精神生活方面(神话与宗教信仰),但是基本的活动还要继续,特别是食物不仅是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和自然联系的关系点。当食物丰富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便会加深对信仰的崇拜,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超自然界存在”的意识便在人们脑里形成。
第二,社会根源。通过社会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原始社会的神话和宗教的起源是由于社会本身和社会需要。我们清楚地看到,神话的所有主旨都是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这种反映使自然界成为社会化世界的摹本。比如对于神灵的信仰来源于社会中的那些主权享用集团,这些集团不会消亡,从而导致人们观念性地认为神是不朽的。事实上,社会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行为。比如,人们发明神灵,这反映的就是家庭以及其他社会决策群体的化身。
第三,思维机制上的根源。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这种能力是蕴含在原始人的语言之中,而语言的隐喻功能又成为想象的基础。另外,在神话或原始宗教中,思维是按照“以部分代替全体原则”去看待事物的,因此,在隐喻功能的加持下,这种意识便产生了。
三、哲学的自然观——“继往开来”
(一)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特点
与神话和原始宗教的自然观相比较,古希腊哲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古希腊哲学主张对存在的自然界做第一性的探究。我们所说的本原是这样一种东西,自然界中的万物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而生成,毁灭后又归复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这就是本原。当泰勒斯郑重地把“什么是万物的本原”这个问题提出后,这个第一性的哲学问题受到了广泛的讨论,虽然答案多种多样,但是认定自然界是有本原的这一问题上却是空前的一致,这也正是哲学自然观优于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地方。
其次,古希腊哲学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形式动因。这种形式实际上就是哲学家所讲的“自然界内在的普遍性、统一性、规律性和目的性”。虽然在经历了很多流派的异议,但是他们认定自然界的变化或相对稳定中具有一种内在的形式动因则是相同的。
最后,古希腊哲学自然观还主张通过知识和不断的学习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哲学理论总是预设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人们如果要深入地探究这些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就要不断充实自己,而这也证明了人有求知的欲望。因此,这也代表了自然观的属性。
(二)古希腊哲学自然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在古希腊以前,当神话和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占主导地位时,加之文化强有力的惯性作用,使得古希腊哲学自然观寻求突破和发展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它的发展镌刻着时代文化背景不可磨灭的印记。
任何概念性的、观念性的理论产生,都需要积极的催化剂加以诱导,古希腊哲学自然观也是在当时重视现实主义这样的价值观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种价值观的产生被赋予“生产力”的“晴雨表”,当农业革命的发展,从西方蔓延到东方时,当剩余的物质变成坚固的交换原则时,人们生存的目的变得多种多样,让人们从新的阶段去认识自然界,这样的自然哲学思想便孕育而生了。此外,由于寻求突破与自我解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加之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变化加深,对先前的神话和宗教的批判变得愈演愈烈,自然哲学家们用各种方式去控诉,去压制神学和宗教学的发展,批判它们的理论不切实际甚至是离经叛道的,但是他们只是批判,介于当时的思想局限还没有完全地去否定和抛弃神话与宗教。另外,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产生和生产技术和原始自然科学的产生都为古希腊自然观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仅提供了可行的舆论环境,也为原始自然科学比如数学、天文学等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被神学化的古希腊哲学自然观
我们看到早在公元3世纪初,即在希腊人被罗马人征服以后,基督教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4世纪初,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接受并成为官方授权的宗教。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在官方政治力量的帮助下,在西方各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统治社会的文化力量。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一开始就必定履行其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主要包括宇宙学和人类学两个方面,以回答关于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起源问题,并从中引申出人的责任和义务。介于基督教为官方的宗教,它在某些程度上是为政府服务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发展壮大势必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来维持其“生命”。因此,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用基督教来综合古希腊自然观的文化现象。此外,随着经验哲学的发展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被越来越多地作为表述神学自然观的依据,还有那些天文学体系和天主教义的结合,这种文化的“混合型”特征,自然观也自然而然地被束缚于宗教神学之中。
四、科学的自然观——“孕新分生”
时代永远是向前发展和演进的,到了近代,科学的进步成为文化进步的标志,社会以科学发展为动力的主旋律时代到来了。人们开始尝试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和诠释自然界,这种观点是以力学为背景的,因此又被称为“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观点认为,宇宙万物从长到远,从此到彼,不管现在还是未来,自然界的一些变化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去说明。这个时代的自然观被打上了机械论的烙印。
(一)近代科学的诞生及神学化自然哲学的衰落
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冲击着封建制度,在西方在东方都已经开始发现并使用一些新技术。另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让社会开始呈现复杂而又多变的状态,潜在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开始影响整个历史的发展。“宗教改革”、“新教运动”开始为人们从基督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提供条件,从而产生了新的精神,新的价值观,诸如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关心教育等开始兴起。因此,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开始了潜心研究,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喜欢用科学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之,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生产技术的大发展和宗教的革新,为科学的发展开拓了美好的发展道路,科学理论开始了蓬勃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与神学化自然观相异的经验事实,同时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所以16世纪以后,这种自然观开始日趋衰落。首先,改变了人们关于宇宙结构的看法;其次,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物质组成的看法;再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运动变化原理的看法;最后,改变了人们对人体的生命过程的认识。
(二)机械论自然观的组成和进化
机械论自然观的组成一方面是把化学革命所带来的关于自然界物质组成的观念的变化和由力学革命所带来的关于地球上事物运动变化的观念以机械论的观念加以综合;另一方面,是以牛顿的万有引力为基础将天文学革命与力学革命综合起来。特别是对宇宙结构问题和自然界物质组成问题上都做了很好的解释。但是由于受当时的宗教影响,机械论自然观还需要更好地去发展,进一步提升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水平。
自牛顿的机械论自然观形成后,在此期间,自然观没有被局限于其中,它是随着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其中的异议和分歧都在不断修正着机械论自然观。从牛顿的“微粒说”到道尔顿的“复合原子”说,我们可以看到,近代机械论从争辩,到填补再到发展的不断演变。
(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端”
工业革命的轰轰的机器声为自然观的发展送来了新生的土壤,科学、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使我们对“自然界的有机统一性”和“自然界的历史演化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自然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到自然科学在哲学和社会学中的体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然界的演进是自然界自身“动力”的结果。19世纪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都把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出来。他们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启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新篇章。
五、自然观的当代启示——“警世育人”
从自然观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对当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自然与人的多元价值性
人类的活动永远脱离不开自然界,自然对于人而言是生存的基础,并为一切的社会活动提供保障。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其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界的这种多元价值也正体现了自然的崇高性。所以我们不应该去破坏自然而应该更好地保护自然。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问题的产生,引起了全人类的深切关注。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课题。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要重新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再者,就是以高速发展的科学为背景更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三)以合理的法制为依托进行环境保护
如果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无法调和,那就必然阻碍人和自然的健康发展。另外,对环境不合理的对待和肆意的破坏告诉我们人类的愚蠢行为是多么没有价值。除了人们基本的道德约束外,在社会之中应该建立公平合理的法制制度,以此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因为,人们只有在使社会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实际解决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周义澄.自然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C.恩伯,等.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5]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上海:三联书店,1988.
[7]张瑞琨.近代自然科学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周林东.人化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格兰特.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