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肠套叠60例临床分析

2013-04-16刘素琴江苏省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扬州225002

吉林医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肠套叠阵发性肠管

刘素琴(江苏省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扬州 225002)

婴幼儿肠套叠是儿内科门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8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易误认为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细菌性肠炎等延误时机,致肠坏死、肠穿孔等不良后果[1-2]。因而熟悉该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作出诊断,避免误诊、漏诊,显得尤为重要。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就诊于儿内科确诊后转入儿外科的60例肠套叠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儿中男32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4:1,3个月~1岁33例(55%),其中男18例,女15例;1~2岁24例(40%),其中男13例,女11例;2~5岁3例(5%),其中男1例,女2例。患者在6 h内诊断16例(26.7%),6~12 h诊断12例(20%),12~24 h诊断26例(43.3%),24~48 h诊断6例(10%)。

1.2 临床表现: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腹痛49例(81.6%),呕吐23例(38.3%),血便12例(20%),腹部包块16例(26.7%),腹泻4例(6.7%),精神萎靡烦躁不安10例(16.7%),发热5例(8.3%),声音嘶哑2例(3.3%)。其中单纯性哭闹或腹痛22例(36.7%),哭闹伴呕吐18例(13%),哭闹伴便血7例(11.5%),哭闹伴声哑2例(3.3%),呕吐伴便血2例(3.3%),哭闹呕吐伴便血3例(5%)。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12×10 g/L 19例(31.6%),(4~12)×10 g/L 4例(68.4%)贫血12例(20%),其中轻度贫血11例,中度贫血1例,尿常规酮体(+)~(++)10例(16.7%),粪常规红细胞(+)5例(18.3%),(++)及以上18例(30%),大便脓细胞(+)~(+++)5例(8.3%),轮状病毒阳性2例(3.3%),血型A型、B型各19例,O型18例,AB型4例。

1.4 体重:达同年龄、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以上28例(46.7%),超重20例(33.3%),轻度肥胖12例(20%),本组患者中无低于同年龄同身高均值的婴幼儿,亦无中度以上肥胖儿。

1.5 B超检查:腹部B超呈现“同心圆征”52例,“套筒征”8例。

1.6 肛门指检:肛门指检带血23例(38.1%)。

1.7 治疗方法及结果:60例肠套叠均经B超确诊后及时在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2 讨论

婴幼儿肠套叠常见于既往健康肥胖儿[3]。本组患者60例患儿均达同年龄同身高体重均值以上,无中度及以上肥胖儿及低于均值的婴幼儿,本作者认为对于中度以上肥胖儿,肠壁及肠系膜脂肪组织丰富,肠腔对于临近套入部肠管则显得狭窄,因而不易形成肠套,因而肠套叠罕见于中度以上肥胖儿,而对于营养不良婴幼儿,肠壁脂肪薄弱,即使出现一段肠管及系膜套入临近肠管,亦易滑脱,因而未见有报道营养不良婴幼儿发生肠套叠,本组患者中A、B血型各19例,O型18例,AB型2例,因AB型血型在我国人群中所占比例少,故肠套叠与血型不具有相关性。

本组患者中有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易误诊为轮状病毒肠炎,大便脓细胞者易误诊为细菌性肠炎,发热、呕吐、腹痛、血象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者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等,所有患者均在治疗2~6 h因患儿哭闹,烦躁等症状持续或加重而作腹部B超确诊为肠套叠,争取了灌肠复位的时机,本组患者中有不少婴幼儿合并贫血,尿酮体阳性,大便有脓细胞,在灌肠复位同时加强抗感染,补充液量及电解质,复位后及时纠正贫血,从而防止患儿抵抗力降低,再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

婴幼儿肠套叠首发症状常为阵发性规律性哭闹不安或腹痛,体弱儿表现为烦躁不适,睡眠浅、易惊、呻吟等,其共同点为腹部拒按,抱起时双下肢呈屈曲状,保持腹前空虚防止触痛,此期耐心仔细的检查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4-5]。腹部触诊右上腹可及腊肠样包快或肛门指检指套带血可初步诊断,因B超检查肠套叠准确率达97.5%以上[6]。因而立即B超检查确诊,对于阵发性哭闹或腹痛伴呕吐患儿,尤其呕吐与进食无明显规律,呕吐后哭闹、腹痛仍不能改善的婴幼儿,及早作B超确诊或排除。对于营养不良婴幼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伴呕吐,腹部包块、B超多提示为排空胃底及胀气的肠管,要慎重诊断肠套叠。

早期识别肠套叠及时作腹部B超检查是早期诊断肠套叠和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的关键,因而作为临床医生,加强对产妇及婴幼儿家长肠套叠知识的宣教,以期在早期出现阵发性哭闹时尽早就诊,对于阵发性哭闹、腹痛患儿就诊时如处于间歇期,往往活泼如常,此期易误诊为肠痉挛,因而仔细的腹部触诊及肛查尤为重要,初诊后作B超检查以助确诊,对于已有明确内科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如阵发性哭闹、烦躁不安等症状治疗无明显改善及时作B超检查,尤其时细菌性肠炎患儿出现里急后重时的哭闹须仔细与肠套叠患儿的规律性哭闹作鉴别。对于早期症状典型而腹部触诊不满意B超亦无肠套叠征象时,需密切随访,2~6 h可作B超进一步助诊或排除。

[1]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9.

[2] 李 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2.

[3] 施诚仁,金先庆.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6.

[4] 秦晓斌,徐汉芳.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218例[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2):140.

[5] 刘 坚.小儿肠套叠误诊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8.

[6] Justice FA,Decampo M,Liem NT,et al.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in Vietnam[J].Pediatr Radiol,2007,37(2):195.

猜你喜欢

肠套叠阵发性肠管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