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
2013-04-16韦雪辉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柳州545007
韦雪辉(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7)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往往指应用某种药物后所导致的变态反应、毒性反应、躯体及心理的一系列不良反应[1]。而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其杀菌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进行杀菌而发挥作用,故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30余种,而根据药物研发和上市顺序的先后,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的差异,可将头孢菌素类药物划分为四代。为深入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其相关预防措施,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特对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96例,其中来源于住院部56例,来源于门诊40例。
1.2 方法:采用药物不良反应上报机制,由各科室临床医生自行上报,并从所收集的不良反应中查找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充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细致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具体发生情况为:96例患者中过敏反应11例(11.46%),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7例(17.71%),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6例(16.67%),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3例(13.5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5例(15.63%),二重感染19例(19.79%),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5例(5.21%)。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过敏反应:个体差异性或药物生产中杂质与体内大分子载体结合会出现过敏反应。与可升高溶液pH值的药物配伍静脉滴注时,也会造成内源性致敏物聚合速度加快而引发过敏反应。
3.1.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使肠道内合成Vit K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或破坏,进而由于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而产生消化系统反应[2]。
3.1.3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绝大多数品种均通过肾进行排泄,其可显著抑制和干扰肾小管细胞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形成血尿,故具有一定的肾毒性。
3.1.4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在体内转化为免疫介导物而引起免疫反应,从而使血小板遭到破坏,再加之对Vit K的抑制而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而存在出血的危险。
3.1.5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而大剂量应用时则能够对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毒性反应。
3.1.6 二重感染:长时间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会使机体内正常菌群发生巨大改变,可迅速引起耐药菌株的大量繁殖,最终导致二重感染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3.1.7 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类双硫醒的功能,故与乙醇联合使用时会使乙醛无法降解而在体内蓄积,最终造成乙醛中毒而表现为醉酒状[3]。
3.2 预防对策
3.2.1 预防为主:在营养不良和肾功能不全以及血友病和溃疡性疾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老年患者中应严格防止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应积极补充Vit K,以使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
3.2.2 合理应用:全面了解和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适用范围,并结合患者药物应用史和实际病情正确合理选择药物,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用药方法,严格避免滥用和过量应用现象的发生。药物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关处置措施。
[1] 李 然,王 睿.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J].人民军医,2009,52(8):547.
[2] 刘秀英.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86.
[3] 屈伟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9):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