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踵事增华:浅析当代二人转艺术的文化发展

2013-04-16仵宏慧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表演者艺术

仵宏慧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各色地域文化。二人转艺术便是依傍在东北这片白山黑水下孕育而生的一门传统地方戏曲艺术。这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艺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时至今日已呈现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风靡大江南北。二人转以其风趣幽默的语言、灵活的艺术表现形式,热热闹闹的走进了百姓生活,为广大北方群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公共娱乐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单一的表演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二人转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表演艺术者投身于这项地方戏曲事业中,二人转表演人才层出不穷、新人辈出,为二人转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青年表演艺术者们为二人转注入了很多时下的流行元素,从心理上让中青年观众产生了认同感和趋同性,给在生活压力逐渐增大的当今人们以精神上的纾解,而使得二人转也悄然地开始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一种娱乐方式。本文主要从解读当今新型综艺娱乐二人转入手,剖析当代二人转艺术的文化转型成因,阐释当下流行的“娱乐型”二人转迎合广大欣赏者的受众心理,进而发掘整理二人转艺术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使其在中国地方艺苑这片沃土上更加茁壮成长,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一、与时俱进的二人转——迎合观众与市场需求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东北地广人稀,知识文化传播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二人转以其走乡串镇的游走表演形式,在产生之初便肩负起了乡井道德传播的重责。朴实的关东人,勤劳善良的本性,质朴真诚的生活,以及老乡们相互帮扶的美德亦被编入二人转的唱词中,广为流传。在传统的二人转中随处可见警示后人、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既有如小帽《婆媳顶嘴》、《砍柴郎》等在插科打诨、风趣幽默间阐释了质朴的道德伦理观念,也有正剧 《包公断案》、《马前泼水》等借戏说历史来警喻世人。新中国建立后,二人转艺术延续传统道德教化传播作用,并融合了新时期的政治文化精神,大批创新曲目层出不穷,如表现农村生产合作社的 《丰收桥》、《柳春桃》,拥军优属剧目 《给军属拜年》等,更成为带有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传声机。

而今,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单一的地方戏二人转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观众群的加入,更对二人转的表演内容有了新的要求。二人转必须调整表演内容和表现方式方能够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欣赏品味。故此,近年来的二人转表演开始关注有悖社会公德、贻害社会的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不良陋习,编撰曲目,在嬉笑怒骂中讽喻世人。如《爱情十等人》,虽然言语鄙陋、言语略显粗俗,但却将当今社会诸多陋习展现无遗,让人们在娱乐之余看到沾染不良习气、沉迷堕落之人的生活丑态,为人们敲响道德的警钟。同时,二人转艺术来源于乡野,内容上自然是以贴近东北广大农民的生活为主题。故此,在曲目的创作和编排上,以农村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人、身边事儿为题材,以风趣幽默且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着庄户人最质朴的生活哲理。如赵镜和孙晶表演的《戏说人生》借由庄家人做事、交友等多方面生活侧面入手,展现了发展中的东北农民在保有朴实憨厚的同时也学会了自我保护,带有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二人转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以诙谐幽默的戏谑语言、生活化的原生态演绎常常会逗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并以其通俗易懂、虽俗亦美的大胆夸张的表达方式迎合了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近年来,这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调整表现内容,扩大受众群体,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兼容并包,已逐步从农村步入城市,并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喜爱。这源于二人转的表演与时俱进的插入了许多当下流行元素,扩大欣赏人群,加入年轻人喜爱并关注的焦点内容,迎合接受者的欣赏口味,产生了类似于综艺表演式的 “娱乐型二人转”。同时,也崛起了一批新型的为观众所喜爱,乃至于达到了街头巷尾无人不知的二人转新星,如小沈阳、沈春阳、刘晓光、王小虎、王小利等。这些立足于本山文化传媒集团的强大宣传媒体之下,蹿红于大江南北的新时期 “转星”,更扩大了二人转的受众群体。如转星小沈阳的 《明星梦》,以及他与妻子沈春阳合作呈现的 《阳仔演笑会》产生了一些引领时尚的流行句:“想你想的一到白天我就睡不着觉啊!”、“我在三亚看雪景!”等已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同时,异军突起的本山传媒集团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更成为了传播传统二人转的最佳平台。如今的二人转逐步走上了各大剧院和综艺晚会,更成为辞岁迎新的春晚上不可或缺的新年视听大餐。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二人转的特有表演形式为“一旦一丑”搭配演出,丑角在二人转中不仅仅是作为衬托旦角的辅助性角色,而是二人转的灵魂和快乐源泉。丑角以诙谐幽默的说口、滑稽可笑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喜乐感。东北人特有的憨直的个性被夸张的演绎出来,“二虎巴登、口无遮拦”的一股脑儿展现出来,惹人发笑。这种轻松幽默的表演,缓解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在精神上得意随性的释放。同时,丑角往往会爆出一些稍显粗俗,违反常规且带有辱骂意味的言语。这些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为自我所压抑的。诚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意义上 “骂脏话”可是得到另类的宣泄,带来别样的心理情绪满足。正如宁国利在《“污言秽语”二人转》中指出的:“二人转的脏话具有情感功能,无实际意义所指的脏话,主要目的是宣泄情感,比如愤怒、不满、郁闷等。”①除此之外,二人转也会呈现出一些性爱内容,表现出与道德伦理相左的反叛情绪,这些荤段子、黄笑话将“高尚的、崇高的、超我的东西降低到肉体层面。”②不仅弥补的是个别观赏群的潜意识性空虚和性幻想欲望的满足,更在一定程度上将很多平时生活中因道德束缚不敢呈现出来的“粗口”借由丑角的表演酣畅淋漓的宣泄出来,因为:“二人转之所以一定要这样做,目的很简单就是在获得一个畅所欲言的活泼形式并通过它消解等级、破除规则、从而达到狂欢效果。”③所以,二人转中常常出现拿人调侃、辱骂他人的讽刺性话语,特别是当今的娱乐型二人转中更是加入辱骂上司、调侃同事、错拍马屁的桥段,借由相互调侃和攻击,使得观众在嬉笑之余,也释放了自己心中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在表现卑鄙小人出尽洋相的时候,那带有调侃味道的另类表演,更增加了几许让忠厚老实人可以大肆宣泄的气闷情绪。二人转在表现小人物们的日常生活,是老百姓们的家长里短,在其中不乏针砭社会陋习,积习已久的小恶被放大化。反思性虽弱,但足以平衡调整心态,对人的精神浅层发生作用。

二、异彩纷呈的二人转——灵活多样的表演

二人转起源于民间的游走艺人表演,属于曲艺中的走唱类,是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等多种曲调糅合而成,高亢嘹亮。故此,才有了“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说法。同时,二人转还加入了走场、身段、舞蹈,吸收了民间舞蹈,耍扇子、手绢等技巧,博采众家之长,以舞蹈和歌唱叙述故事、表演人物,在嬉笑怒骂间演绎人生百态。

近年来,二人转在表演形式上更是推陈出新,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加入了很多流行表演元素,转化为一种综艺表演形态,即所谓的“说唱扮舞绝”样样精通,融说口、歌舞、小品、绝活等多种元素为一炉的更为符合多层次人群观众审美需求的综艺表演会。具体而言,首先从表演形式上来看,不在局限于单纯的对口唱,而是融入了很多小品味道表演穿插其中,同时融入流行音乐的演唱,并同时保留传统的绝活项目,使得观众在欣赏时目不暇接,激起浓厚的观赏兴趣。其次,现下的二人转表演者们往往非常注重和观众们的互动,或邀请观众直接参与,或直接向观众要掌声,炒热现场气氛。如小沈阳的《阳仔演笑会》中,小沈阳的:“掌声接,谢谢!”有效的承接了过场中的冷场现象。这种独特的话语模式穿插于表演之间,直接打破了观众和读者的“第四堵墙”,互动较多,氛围活跃。自从安托万于1903年4月1日 《巴黎评论》发表的 《布景漫谈》中提出了“第四堵墙”的概念后,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要求戏剧舞台表演艺术更关注观众的情感体验。二人转很好的处理了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充分地利用各种表演手段有效打破了表演者与观众的“第四堵墙”,不仅观众可以走上了舞台,二人转表演者还会主动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游戏,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表演中间穿插一些搞笑桥段,比如对明星的戏仿,引得观众发笑。这些表演形式,让观众不仅仅作为舞台之下的旁观者,也可以参与到表演之中,给观众们带来不同于传统戏曲欣赏的别样情感体验。除此之外,当下的“娱乐型二人转”常常会加入很多随性的非叙事话语。如赵本山的:“这怎么整的!”刘流的:“那必须的。”已经成为这些转星的标志性话语。这些看似是特定的二人转表演者所独有的口头禅,往往会更加加深观众对表演者的表演作品的印象。同时,这种语言的放纵随性,也打破了官方语言给观众带来的拘谨感,正如巴赫金所言:“它们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活泼形式。”④

通过表演手段和表演形式的转变,本来就是有说有唱、载歌载舞,本来就有绝活展现的二人转在增强小品般的说口和表演,融进现代舞的成份后,再加之增加杂耍武打动作,有效地避免一味地唱给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将观众的压力释放出来。特别是一些讽刺性的语言,甚至略带人身攻击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满足欣赏者的趣味需求。从单纯的扮丑以娱乐观众,到与观众互动,让观众主动参与其中,不仅仅在掌声中呈现这种互动形式,也以邀请观众参加进来的方式,拉近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彻底打破了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自此,我们看到二人转为了求发展,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如今的“娱乐型二人转”不仅在曲目上,针对传统的戏曲剧目而进行剧本和曲调再创作;同时,加入了小品、歌舞、笑话等多种新型表演形式,表演者多才多艺,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真正做到“二人一台戏”,给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享受。

二人转本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表演曲种,为广大东北观众所喜闻乐见。时至今日,加入了新型元素的二人转正朝向综合型方向发展,应运而生的“娱乐型” 二人转,更是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加入了符合年轻人心理期待的流行元素和减压元素,使得其适应人群逐渐扩大,为二人转艺术的发展进一步开拓的市场。民间化的语言、生活化的表演,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新星二人转节目更是新奇绝美,让观众时而提心吊胆,时而捧腹大笑,尽享“娱乐二人转”的独特魅力。继承老一辈二人转艺人们的优秀传统,逐渐摸索新经验,在当下环境中,一步步走出属于地方艺术的发展之路。正所谓:“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⑤民间戏曲艺术更需如此。”希望二人转这个从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地方戏曲奇葩,能够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盛放于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

注释:

①②③宁国利.“污言秽语”二人转——浅析二人转的“狂欢”语言[J].戏剧文学,2011,(3):64.

④[俄]巴赫金.李兆林,夏忠宪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3.

⑤(梁)萧统 著.(唐)李善 注.《文选》.中华书局.2008:11.

[1][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 [M].李兆林、夏忠宪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3]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第一辑.1980.

[4]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5](梁)萧统.文选[M].(唐)李善注.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表演者艺术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纸的艺术
妙猜两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手称扑克
爆笑街头艺术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