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暮相逢的无奈——浅谈 《延安爱情》不圆满结局之意蕴

2013-04-16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登科意蕴延安

高 媛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中篇小说《延安爱情》①发表后,又由它的作者武歆创作成35万字的同名长篇小说②。“这部小说是武歆根据一位有着20年忘年交的‘老延安'的亲身经历改编,同时在创作中,武歆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领导人、艺术家以及当年在延安的各界知名人士的回忆录等。在资料翔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最终几易其稿而成。”③后又被浙江影视集团、北京时代东华联手打造成38集电视剧于2011年2月登陆东方卫视黄金档,成功跃居全国收视前十强,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

“小说讲述了出身于封建家庭的辅仁大学的学生彭登科,起初只是为了爱情,追随进步女青年苏贞,历经困艰险阻,终于去了延安。在延安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生活,还有战火的磨砺,不断成长,最后成长为一位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尽管最后二人没有结合,但是他们的曲折爱情却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表现出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崇高爱情。这部小说以八年抗战为背景,以普通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为独特视角,讴歌了共产党人在延安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难,以苦为乐,为了理想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④小说与电视剧的结局情节设置有所不同:小说的结局是彭登科在国共和谈期间被派往东北沈阳秘密跟踪日本人小野和汉奸彭禄达(彭登科的弟弟)并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苏贞则被派回延安带一些设备和更多的同志到北平军调部。自此分开,随着内战爆发,二人失散。50年后,彭登科住进小燕子 (郑大龙女儿,从小被苏贞收养)工作的医院,被小燕子发现,才使得二人相见。此时的彭登科已患有严重的老年帕金森氏病丧失意识无法说话。但当苏贞与小燕子为他念起王新语临死留给他的交响诗 《延安爱情》里的诗句时,他的眼角流下了一颗眼泪。电视剧的结局是和谈时期,为做好战与和的两手准备,党中央决定在东北抢先建造大型兵工厂,派学建筑的彭登科去东北,而苏贞则被留在北平军调处参与和谈事务。原本二人相约周末在咖啡店见面,却因彭登科已秘密离开,苏贞最后只等来彭登科临行前留给她的照相机和一封信。50年代初,彭登科在朝鲜战场指挥部等待苏贞到来,准备结婚,却得知苏贞乘坐的飞机失事,与同机人员全部牺牲。三四年后他与别人成婚,直到90年代,彭登科的妻子去世,小燕子来找他,才得知苏贞当年并未牺牲,只是受了重伤被送往苏联救治。苏贞从苏联回来时他已成家,为了不打扰他的生活就去了外事部门工作,终身未嫁。小说与电视剧的情节安排有所不同,但最终不圆满的结局是一致的。

虽然《延安爱情》从小说到电视剧普遍受到很高的评价,但其不圆满结局的设置却受到很多读者、观众的质疑。认为这样的结局太突兀,在感情上很难接受。一方面 “这部剧的最终结局让两人分开会让人感到人物的内在主动性不足,必须靠外在的力量把它生硬地截断,这说明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和艺术上的表现力之间还有裂缝”,⑤另一方面却表明这是出于创作者对作品真实性、思想性的考虑。战争年代的爱情悲剧很多,在炮火下生存尚且不易,何况是爱情。除追求历史真实性之外,此结局设置还蕴含着更为深刻、丰富的意蕴。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爱情方面把握不圆满结局设置的内在意蕴,即爱情具有形而上的特点,革命爱情的浪漫正是建立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之上。

小说 《延安爱情》刻画的是当时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群像,表现的不仅是彭苏的爱情,还包括倪裴与彭登科、苏贞与郑大龙以及其他革命者如许坤善与关文波之间的爱情。倪裴与彭登科的新婚之夜,彭登科的几个抗大同学来借宿。得知这是彭登科的洞房之夜,他们执意要走,但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延安,很难再找到住宿的地方,所以彭登科坚持让他们住进来,还将保存了好几年没舍得喝的红薯酒拿出来与他们分享。二人的新婚之夜竟是在与老同学重聚的谈笑中度过。没来得及告别,第二天一大早倪裴就只身前往自己工作的村子,直到生病离世都没能再见到彭登科。许坤善因长征路上受寒得病,无法生育,但关文波却毫不犹豫坚持和她结婚。婚后,关文波活动在敌占区或国统区搞地下工作,而她在延安后方工作,两人常年分居、聚少离多。而当她在整风运动中受到审查并且被开除公职、押离延安,意识到可能有人会在她身上做“文章”从而打击远在北平的丈夫时,为能回到延安保护关文波,她带着脚伤在寒冷的冬天里拄着一根粗树杈与一个乞丐老人一路乞讨艰难地挪回延安,直到被平反。苏贞与郑大龙的爱情也是以战争中郑大龙的牺牲作结。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物资极度匮乏,特别幸运的人能最终牵手一生,太多的人则因为战火、饥寒、疾病不能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所以,当大多数人无法实现相守一生的愿望时,彭苏自然也不例外。

“红色之恋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放射着革命者人生的光彩。这些革命先辈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有着对人间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⑥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联结彼此内心的,不只是爱,还有对战友的关心,对良知的忠诚,对自由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才经受得了炮火的洗礼,被磨砺得更加坚韧和深挚。尽管最终无法相守,但对彼此的依恋和怀念持续了彼此的一生。不圆满结局的设置除了真实表现历史,还从更深的的层面揭示了革命爱情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二是从人生方面把握不圆满结局设置的内在意蕴,强调以下两点:

1、强调个体的使命意识,即生命的意义在于完成时代赋予个人的使命。

出自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映照着革命者的一生。为了完成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的使命,他们不惜舍弃原本富裕的家庭,甚至牺牲爱情和生命。

追求爱情是每个人的权利,彭登科最初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我们现在看来无可厚非,可是苏贞却认为这是彭登科自私的表现不肯接受他。在很多人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时,若不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革命事业上就是一种不成熟和自私狭隘的表现。所以直到彭登科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真正将自己的爱情放下后才真正读懂了苏贞,最终赢得苏贞的爱。最后二人失散,直到迟暮之年才再次相逢,他们的爱情被时代洪流阻隔近半个世纪。历经磨难却难相守,但因为他们完成了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所以那些曾为国为民所谱写的热血青春,连同延安都会成为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记忆,而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一时期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集体爱情记忆,也将成为值得后人书写的不朽传奇。

2、强调个体的虚无意识,突出这一结局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和现实关照性。

个体的人在宇宙天地、自然历史中是极其渺小的,个体人生总是被席卷在时代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生命轨迹总是充斥着诸多偶然与无奈。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个体的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诸多矛盾。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人类历史有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虽然人类活动对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那也是人类整体所具有的作用。作为整体中某个分子——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很多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自己掌控。当年为了救国救民、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他们奔赴延安,这既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主动选择,也是他们的被动选择,是时代造就的困境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学业和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亲人来到延安,将全部的精力投注于革命事业,甚至为了这个事业放弃自己的爱情、牺牲自己的生命。彭苏最后因战争的阻隔没能走到一起,是命运的捉弄,也是个体的人淹没在整个社会洪流中的表现。创作者这样安排情节,除了表现当时的真实生活,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也使得整个作品更富有哲学意蕴。

“红色之恋是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⑦,作为少有的以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视角的作品,《延安爱情》除了再现一段真实的历史风貌,更强调它与当下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凸显它在当前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其不圆满结局的设置,是对当时时代条件下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矛盾的突出表现。同革命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当下青年也有着对未来、人生的诸多困惑与迷惘,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碰撞。通过对主人公人生情感经历和不圆满结局设置的解读,深入理解个体人生的本质特点体会其蕴含的哲学深意,使得当下青年在面临诸多人生问题时能有一个更为平和的接受态度,能勇于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追求理想、改变现实。这也是这部作品值得当代读者和观众思考、体会的现实关照性所在。

所以,从作品的不圆满结局切入看整部作品,从爱情与人生两个方面把握“延安爱情”不圆满结局设置的内在意蕴,可以使我们能够更为深刻的认识整个作品的思想性,更为理性的理解创作者这一结局设置的初衷,从而体会出这一结局设置的匠心独运。

注释:

①武歆.延安爱情[J].小说月报,2007(8):70-93.

②武歆.《延安爱情》.图书馆目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5)

③④安然.天津作家武歆长篇小说《延安爱情》出版[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0/2010-06-21/86788.html,2010-06-21/2012-10-01.

⑤仲呈祥,尹鸿,杜高.电视剧《延安爱情》 ——革命与爱情的另一种书写 [N].人民日报,2011-03-22(24)

⑥⑦王培,冷新宇,朱建邦,刘延兵.《红色之恋》.图书馆目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1):2

猜你喜欢

登科意蕴延安
曹陆军摄影作品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
Optical scheme to demonstrate state-independent quantum contextuality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