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窗疏石庭园建设思想的嬗变轨迹与文化表征
2013-04-14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禅僧梦窗疏石(1275~1351),镰仓、室町幕府时期著名禅僧,先后创建了西芳寺、临川寺、天龙寺庭园,被称为中世禅式庭园的开拓者、奠基人,为中世园林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造庭园闲雅静寂,禅风浓郁,玉悬博之在 《梦窗疏石与初期室町政权》中指出:“(梦窗疏石)是宗教乃至思想、文化世界的一个璀璨的明珠”,柳田圣山在 《梦窗》一书中也指出 “他(梦窗疏石)是室町文化的开拓者,他的美意识覆盖禅与文化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相关研究学者们高度评价了梦窗疏石及其庭园在日本文化发展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研究梦窗疏石的造园样式与变化轨迹是研究中世文化的重要 “切片”和 “抛物面”,是建构梦窗疏石与中世文化关系的重要视点之一。
1 梦窗疏石及其造园
梦窗疏石幼名智矐,法名智雀,势州人(伊势,现在的三重县一带),1279年,年仅四岁时举家迁往甲斐(现在的山梨县一带),少年时代的梦窗勤奋好学,先后师从无隐圆范、一山一宁,后又承传佛国禅师高峰顕日之法,常年参禅悟道,博学多才,教化众多,颇得人望。镰仓末期北条高时及其母觉海圆成尼、后醍醐天皇受到梦窗疏石的教导,先后皈依于禅宗,到了室町幕府时期足利尊氏、足利直义等幕府领导者也都成了梦窗疏石的信徒,生前被敕赐 “梦窗”、 “正觉”、“心宗”,后又被追赠 “普济”、“玄猷”、“佛统”、“大圆”等国师号,被称为 “七朝国师”、“七朝帝师”。作为五山时代初期的学问僧以及最有影响力的临济宗禅僧之一,开创了梦窗学派,而被誉为五山文学的先驱;作为中世禅式庭园的开拓者而被称为 “引导日本历史精神方向的人”。
步入禅林后,梦窗疏石游历日本各地,与灵山圣地结缘,以故乡甲斐(山梨县)为中心,北至奥羽(日本东北地方一带)、西到土佐(高知县)一带修行。梦窗疏石每到一地皆建造草庵、凉亭、庭园等,并把它们当做参禅悟道之地坐禅修行。据史料记载在日本以梦窗为开山的寺庙有十几处,在寺庙建造庭园的有十余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也有京都西方寺庭园、天龙寺庭园等。柳田圣山氏[1]在 《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高度评价了梦窗在日本文化史上的贡献:“吾国(日本)中世的禅与文学等各领域都敬仰此人为开山祖师,包括石庭、水墨、建筑、美术工艺等多方面。他(梦窗)具有超凡的魅力,作为中世文化的设计者之一,把禅艺术化,又把艺术与禅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三国(印度、中国、日本)佛教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日本的寺庙所到之处皆有梦窗疏石的名庭名园”。梦窗庭园的研究者大森忠行也高度赞扬梦窗在庭园方面做出的贡献,赞誉梦窗疏石为 “室町时代禅宗隆盛的开拓者,五山文学文化的先驱,在埋石、造园等方面被称为日本庭园中兴之祖”[2]。
山间僻地也好,天涯海角也罢,但凡适合修行的地方都会成为梦窗构思 “庵、亭、庭”活动的场所,并在这一空间坐禅悟道,体味自然地同时达到内心的空灵与冥思。梦窗疏石努力把禅宗思想和本土文化相融合,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营造一种与冥想和坐禅相适应的广袤空间和闲寂氛围,而这些活动也逐渐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禅式庭园的开拓者,梦窗疏石致力于中世庭园的发展,京都一带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幽玄静谧的庭园,西芳寺、天龙寺被认为誉为禅式庭园的开端,京都东山银阁寺庭园,龙安寺石庭也都是受到梦窗疏石造园的影响而建造的。
2 造园样式的嬗变轨迹
作为庭院设计者的梦窗疏石始终在追求着庭园样式的变化。从山间僻地的 “庵”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 “亭”,再到禅意深邃的 “庭”,直到禅式庭园枯山水的完成,这些无不体现着梦窗疏石在追求庭园样式的变化。因此,探索梦窗疏石造园变化的轨迹,弄清造园形式变化的逻辑理路是了解梦窗疏石的造园思想和艺术的重要向度之一。
关于梦窗疏石的庭园样式的转变,梦窗疏石庭园研究者枡野俊明[3]认为:“国师(梦窗疏石)的造园大致分为创作期、发展期、成熟期3个阶段。”更进一步指出,梦窗疏石在开始造园之前,存在一个造园酝酿期,即从嘉元元年(1303)隐居陆奥白鸟一带,在山间僻地修行开始直到建武二年(1335)受到后醍醐天皇召请,禅居京都南禅寺为止的这一时期。枡野俊明氏从造园时期分析了梦窗疏石庭园的发展,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但根据梦窗疏石的生命活动轨迹和修禅模式笔者认为梦窗疏石庭园样式的变化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隐居的山间僻地的 “庵”、融于自然的 “亭”、禅意深邃的禅 “庭”以及意象空寂的枯山水。梦窗疏石的 “庵”时代是从嘉元元年(1303)到正中二年(1325),主要以 “庵”形式存在,代表作品是龙山庵、古溪庵、泊船庵、退耕庵等;第二阶段主要是融于自然的亭居时代,从正中二年(1325)到元弘二年(1332)的九年间,其代表作品是镰仓瑞泉寺的偏界一览亭;禅式庭园及其枯山水时代是其在京都官寺生活时而造的庭园,代表作是西方寺、天龙寺等。
《梦窗国师年谱》记载:“辞去抵奥之白鸟乡,盖以道友之招也。彼有士大夫欲撤草庵为师鼎建精蓝,而经营事繁,不称师意”,由此可知梦窗的造庵始于陆奥隐居时期,茅庵虽已不复存在,但从茅庵所在之地的自然景致便能窥见其貌。“春创龙山庵居焉、幽僻远离人烟二十里。问道相聚者稍多,卓庵其旁居焉”中所述,山间修行的梦窗疏石名声远扬,很快追慕者纷至沓来,并把住处修建到龙山庵的附近。龙山庵的旧居距惠林寺下游一里(3.9273km)的下柚木村,是幽静的名胜境地。关于对龙山庵的描写同样在 《正觉国师御咏》(井上宗藏)里也有记载:“距甲州笛吹河的水上河浦三十里的地方,水石兴,有幽谷,与此结庵,庵前庭有残雪,似纷至沓来的足迹,作歌 ‘无名吾庵春来到,片片庭园留残雪'。”春之将至,庭园里残雪片片,给寂静的寺院平添了些许乐趣。“今此山中居者亦多,恰似聚落,非素心也”,在此修禅一年有余,觉得和自己初心相悖,于雪中下山,与元翁、不二、祖用等七人相约进入长濑山,创古溪庵。因长濑山和中国庐屋山的虎溪山相似,后又改名为虎溪庵,即今天的永保寺(岐阜县),翌年(1313)建立观音殿,庭中掘卧龙池,修亭桥名为无际桥。正中二年(1325)后醍醐天皇御令召请,梦窗疏石称病做偈婉拒,但不得已于同年夏天过甲州(石川县南部),经山道返回旧居虎溪庵,随后与元翁和尚(佛德禅师)一起返回京都,梦窗疏石的圣胎长养期(去京都官寺生活之前的山居时代)也到此结束,庵居时代的生活也随之画上了句号。梦窗所造庵及保存现状如表1所示。
从表1所列草庵的所在地可以看出,梦窗疏石庵居时代的庭园大多建于山间僻地,且布局简陋,样式单一。分析其特征具有坐禅石或坐禅窟,另外遥望富士山称为其造园之首选。瀑布溪流、近海等良好的自然景致打动心灵的同时更能使禅僧达到悟禅的境界,把禅和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也为后期建造庭园提供了直接和丰富的素材。元亨五年(1325)梦窗疏石离开退耕庵,庵居时代也随之结束。
梦窗疏石的造园开始进入 “亭居”时代。在亭居时代,梦窗疏石被召请入住京都官家禅寺,但是因常年的隐居生活已成习惯,入寺不久就决意离开回到镰仓,于嘉历元年(1326)在镰仓永福寺附近建造南方庵,开始隐居修禅。《梦窗国师语录》记载:“嘉历二年(1327)二月,平公(北条高时)又以凈智固请,不可免。勉强应之。过夏勇退归南芳。八月移居锦屏山瑞泉寺兰若”,应镰仓幕府北条高时的邀请入净智寺一年,又返回南方庵修行,后移居锦屏山,开创瑞泉寺,在此建造庭园和凉亭,梦窗疏石开始在自然风景和靠近幕府的附近开始建造新式样的庭园。“师在瑞泉是岁造观音堂,又于绝顶处构建亭名曰偏界一览”,作为五山禅僧们诗文唱和之地,促进了中世汉文学的有一个空前繁盛时期,最多时唱和僧人达到一百三十三人,并把这些唱和诗文编撰成册为 《偏界一览亭记》[4]。瑞泉寺内建有庭园,1970年开始历时两年的发掘,由天女洞、坐禅洞和贮清池构成的庭园为人们所知。庭园历来受到日本文人的喜爱,在庭园中赏景并吟唱诗文促进中世庭园文学的发展,岛内裕子[5]认为:“室町时代的文人以其住居和庭园空间为自己的理想住所,草庵也好,极致的庭园也罢,对他们来说都同样包含着美的要素。”作为诗会唱和之地的偏界一览亭享有盛誉,活跃于五山文学后期的文人僧万里集九探访一览亭后在诗集 《梅花无尽藏》中这样描述:“残础纵横、亭子无存、枝繁林茂、四面风致”。瑞泉寺的造园成为庵居时代的归结点以及京都官寺生活的出发点,对于梦窗来说具有特别的含义,也可以说是其造园的转换期。
表1 梦窗所造庵及保存现状
3 禅式庭园枯山水的诞生
正庆二年(1333)八月,59岁的梦窗疏石应后醍醐天皇的召请上京,至此直到圆寂也没有离开京都一步。因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游历参禅生活的眷恋,官寺参禅生活的梦窗开始着手在京都构建自己的世界,青年时代遍历各地山川,饱览各处风景的经历,给这时期的梦窗疏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把记忆中的风景融入到造园中,发挥其卓越才能,营造自己的精神寄托之所,先后开创了临川寺、西芳寺、天龙寺等静寂、深邃的禅式庭园。
在梦窗疏石的造园中,枯山水庭园是其造园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无形中表现有形,在无声中表现有声,看似只有白沙、石子和石组的庭园,其实也是把自然景观微缩化的一种造园手法。在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运用白沙石等即能让人产生奇妙的想象力,又可以表达深奥的禅宗道义,这是日本的造园形式发展到中世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之一。13世纪,禅宗在日本流行,人们开始摒弃平安时代以来的池泉式庭园,开始构思用沙石、苔藓等元素来表达自然界山水的枯山水庭园。另外,除故乡的原风景之外对梦窗疏石开创的禅寺枯山水庭园产生巨大影响还有当时的山水画等。随着元日贸易的兴盛,日本开始大量输入中国的山水画。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古人创造山水,则出现了山水园林,两者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正如相贺彻夫[6]指出的那样:“枯山水是庭园中被立体化的山水画,或者相反,山水画是枯山水的平面化,都是不太正确的说法。”云游僧时代体验日本各地的山水,在结束修行入住禅寺后,又把自然界的山水搬入寺院,建造山水庭园这恐怕是梦窗疏石在造园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作庭记》中有关于枯山水的记载:“于无石无水之处立石,此为枯山水也。”所谓造庭也即是 “立石”,但木村三郎[7]指出:“梦窗的造园却不同于 《作庭记》中的枯山水,梦窗的 ‘假山水'是从自然中抽象化、象征化的人为的假山水,而有别于 《作庭记》中的自然本身无水式的假山水。”梦窗一生中如影子般跟随着他的佛徳和尚元翁本元则在 《雨中对假山怀念梦窗和尚》中写道:“丝丝春雨织人愁,滴滴四詹晩未休。遗吾佛法无多子,大小石头水韵幽。”,看到梦窗的假山水的庭园作品,缅怀好友梦窗和尚。园林研究界普遍认为尽管枯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 《作庭记》中,但作为一种园林的形式得以流传始于梦窗疏石创造的西芳寺庭园。
4 结语
从最初的山间僻地的 “庵”,到镰仓幕府附近的 “亭”,再到室町幕府中心的 “庭”,直至枯山水形式的完成,开辟了日本庭园的新时代,创立了新形式的禅式园林枯山水,完成了作为庭院设计者的使命。庭园是参禅悟道、思想修行的场所,禅与庭园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五山文化的内容,也促使 “空寂”、“枯淡”、“无相”等中世审美意识的形成,经五山时代禅僧们之手达到兴盛。梦窗疏石把禅思想融入造园,提高庭园文化的精神性,完成了日本独特的中世禅式庭园,奠定了禅式庭园诞生的基石,被誉为日本庭园发展史上的中兴之祖,中世文化的奠基人。
[1]鈴木大拙.禅と文学 [M].東京,ペリカン社,1997.
[2]大森忠行.夢窓の庭——変革期にみる日本庭園の造形文化 [J].杉野女子大学紀要,1980,17:33-40.
[3]枡野俊明.夢窓疎石——日本庭園を極めた禅僧 [M].東京:NHKブックス,2005.
[4]五山禅僧.偏界一覧亭 [M].京都:南禅寺天授庵所藏(収録在 『五山文学新集』別巻一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7).
[5]島内裕子.日本文学における住まい [M].東京: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4.
[6]相賀徹夫.探訪日本の庭5[M].東京:小学館,1978:39.
[7]木村三郎.枯山水論の行き方 [J].造園雑誌,1986,49(5):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