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二级管理模式探讨*
2013-04-13黄文锋
黄 文 锋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1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校院二级教育管理模式。通过调整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权责关系,将原来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在学院受学校层领导的同时又享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以此优化配置资源,整合发展学科,促进学科团队的建设并形成特色和优势。二级管理模式降低了高校的管理重心,实现权力的下放,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质量。高校二级管理模式具有自主性、协作性、高效性、实用性等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二级管理模式已日益成熟,逐渐成为各大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通过对高校二级管理模式的研究,笔者认为如果能将二级管理模式引入学生管理中,必定能激活内部学生管理活力,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高校学生一级管理模式的弊端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越来越多,辅导员直接管理所有学生的一级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首先,管理工作繁杂,效率低下。辅导员往往要疲于处理日常琐事,事无巨细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却办不了多少实事,效率低下,而且无法进行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其次,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辅导员面对众多学生,无法了解所有学生的情况,无法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有效决策或制定的决策不及时;另外,决策的实施效果反馈信息也会出现反馈不及时或者失真,从而影响决策的调整,管理运行质量低下。第三,辅导员直接管理容易产生代沟。代沟可能是年龄上的,更可能是心理上的,辅导员不能充分的了解当下学生的思想状况,跟不上学生的节奏,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只能放任学生随波逐流,容易造成学生缺乏活力,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辅导员直接管理让学生失去了一个学习和锻炼管理能力的平台。学生在号称小社会的校园里,失去了一个锻炼个人管理能力的机会,在今后的竞争中缺少了一颗重要的砝码。
二、构建高校学生二级管理模式
学生二级管理模式的重点是在学校政策的约束下,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将以辅导员直接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为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二级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辅导员给予学生干部足够的管理责任和权力,使之成为具有灵活的高度适应性和相对独立的管理团体。
在构建高校学生二级管理模式时,必须要考虑到在模式构建完成后,能够保证学生工作在稳定运行中提高效率,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有序、可控状态;同时要在动态适应中创新,以提高二级学生管理的灵活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工作更好的开展。因此,高校学生二级管理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立详细的学生二级管理制度
制定相应的二级管理责任书,把学生管理远期战略目标和近期任务详细分解给二级学生干部,按此要求集中设置相关制度,其内容必须基本涵盖二级学生管理的主要工作。明确实施二级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完成管理大纲及其相关配套制度。
(二)理顺二级管理的职能,确保二级学生干部具有相对独立管理的地位
相应的管理权限是确保学生干部能履行职能的保证,有职无权职责将难以履行。所以,为了确保能实施有效管理,就必须对学生管理的权力结构进行科学划分与运用。对二级学生干部的管理,必须要下放管理重心,给予他们更多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管理效率得到充分提高[1](P115-118)。在赋予二级学生干部充分管理自主权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变为从直接管理转移到督促检查和协调服务上来,处理好与二级学生干部的职责关系。 根据自己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结合班级管理实际情况,学生二级管理具体分工如下:
图1 学生二级管理具体分工情况
该二级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级为辅导员及辅导员助理,其中辅导员助理相当于高校二级管理中秘书的部分,与辅导员共同负责学生的宏观管理以及对二级学生干部的督促检查和协调服务,相当于高校二级管理中校级的管理层次。第二级为团支书、班长、副班长三人,各自负责班级管理的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相当于高校二级管理中院级的管理层次。其中,团支书与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艺委员组成一个管理团队,主要负责班级对外工作,包括:协助院系党团组织发展党员、团员,组织班级参与各级优秀团体的评选,同时负责对外展示本班的风采如组织参与各种文娱晚会等。班长与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心理委员组成一个管理团队,主要负责班级内部工作,包括:管理班级成员的学习情况,班级各种体育活动,同时关注班级成员的心理情况,引导班级成员健康成长等。副班长与生劳委员、治保委员、自律委员组成一个管理团队,主要负责生活方面的工作,包括:劳动分配,账务管理,宿舍管理,班级成员安全管理等。参考高校二级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中主要由团支书、班长、副班长对辅导员负责,受辅导员直接管理,三位二级管理学生干部分别管理自己的团队。
引入该二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文提出的几个学生管理问题。首先,该管理模式可以让辅导员从各种日常琐事中抽身,只要管理好三位二级管理学生干部的工作,就可以轻松开展各种班级工作,无需再像从前一样事无巨细的管理,只需专心处理一些紧急和重要的工作。从琐事中抽身,辅导员可以进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二级学生干部与班级同学生活在一起,可以了解所有学生的情况,可以将同学们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可以与助理及二级学生干部共同探讨,制定有效决策,另外决策的实施效果信息也能及时准确的反馈回来,从而能及时进行决策的调整,大大提高了管理质量。第三,学生干部管理学生方便同学之间的交流,不会产生代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活力、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该模式可以锻炼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为将来就业增加一颗砝码。
三、完善高校学生二级管理制度
要实现以上二级管理模式,制度是关键,必须要有相关制度的约束与激励,才能让整个管理模式有条不紊的执行下去,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学生二级管理的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干部的选拔
创新机制,选择合适人才担任相应岗位。选用管理人员,特别是三位核心二级管理干部时,必须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保证做到“三公开”:第一是程序要公开,即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公布竞争上岗的原则、程序、条件等相关政策;第二是竞争要公开,及时公布符合条件的竞争上岗人员名单,采取演讲与面试(主要由辅导员和助理完成)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结果公开,即公布演讲、面试成绩和综合成绩[2](P8-9)。干部采用一个月试用、一年任期制,到届即全部“趴下”,重新在全班范围内公开演讲,竞争上岗,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促进优秀学生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二)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
重视教育,增强二级管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学生二级管理是新鲜事物,辅导员要围绕新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和需求,改变传统观念,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管理+服务”的工作理念。辅导员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极力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奉献的敬业精神。另外,还要努力挖掘他们的管理潜能[2](P8-9),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制定科学的考核与奖惩机制。
实施二级管理模式,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坚持定量、业绩考核为主.以定性、过程考核为辅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采取日常定量评价与年终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各种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
在考核之后,必须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考虑到二级学生管理工作量大,条件高,要求多,责任重,工作好坏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成长。因此,在各种评优评先、补助评选、综合测评分数评定时,优先向二级学生干部倾斜。现在学校各种评优评先非常多,但是专门针对学生干部的评优评先却很少,一般只有每个班一个优秀学生干部的名额,还对于成绩要求非常高,导致满足条件的学生干部其实只是成绩好,而并非工作出色甚至只是挂名从不做事。虽然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但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切实提高二级管理干部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能力,希望能得到院系各级领导的支持,在今后的评优评先中,稍微降低对成绩的要求,真正的以工作能力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借鉴高校二级管理模式,提出了高校学生二级管理模式,对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实行学生二级管理的必要性与模式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制度。当然,高校学生二级管理工作还要不断总结,结合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完善二级管理模式,以达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效率化。
参考文献:
[1] 郭必裕.对建立高校二级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 李习爱.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