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2013-04-13

关键词:电控箱课程设计车间

宋 秀 玲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举措,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与晋城富士康工业园区几年前就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近年来,学院大胆地把富士康的“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车间”引入到校内,一部分学生积极加入到机器人电控箱的生产过程中来。经调查发现,在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车间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数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上课总是说话、睡觉、玩手机。这些学生到机器人车间工作后,由于实体操作,具体任务代替了枯燥的课堂,他们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让他们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作为机电系的学生,不能不学习一些必备的电工电子知识作为以后工作的支撑。之前,机电系给机器人车间的学生开设过一些课程,如“电工基础”和“PLC原理及应用”,因为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所开设课程不感兴趣,所以教学效果不如人所愿。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经研究讨论,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创新:在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中,提炼出一些典型任务,在电工电子教材中挖掘出与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由简到易,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开发出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的校本课程。通过该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完成典型任务去掌握相应知识,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使学生获取终身学习需要的理论知识。

1 “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广义的课程开发,是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发全部课程,或者针对某职业岗位而开发一系列相关课程;狭义的课程开发,是指具体的某一门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由学校教师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开发[1]。笔者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自身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编制中以关注学生生活为原则[2]。

“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特定的群体(机器人车间的学生)为主体的,这就决定了该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学院机器人车间的学生整天在车间进行实际工作任务的操作,基本上没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再加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不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严重欠缺,该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针对机器人车间学生以上方面的不足而开发的。所以“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机器人电控箱组装过程中的某些具体过程为载体,挖掘出相应的理论知识,使技能操作训练与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同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高效性,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2 “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一般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生产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工作领域要求,进而确定校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考核方式等。

“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机器人电控箱组装过程中的某些具体任务为载体,挖掘出相应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由简到难,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在教学中,将每一次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任务中,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置于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真实的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弥补勤工助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不足。

3 “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课程开发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应包括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环节。

3.1 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课程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前提,它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大方向。学院机器人车间的学生,由于平时大量时间在完成生产任务,学习时间过短,虽然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非常欠缺。

3.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工作,在该阶段进行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通过设计课程方案、确立课程结构、制定课程标准 (即教学大纲),并编写教材,最终实现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根据机器人电控箱组装过程,结合机器人车间学生学习现状,制定课程目标。“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的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熟悉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认识电气控制线路图,掌握绘制、识读的原则;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及作用;了解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及作用;掌握机器人电控箱生产流程以及操作规范。

②技能目标:能正确识别、使用和检测常用低压电器元件,会识读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图,能按照电气控制线路图正确接线;掌握各种线材的制作方法和各种常用工具的使用;学会识读图纸;掌握机器人电控箱安装步骤和方法。

③情感态度目标: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具有强烈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协作意识。

(2)课程内容: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内容的确定。在确定课程内容时,既要按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融合,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特点,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该课程设计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方面的必备理论知识,在选定课程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等因素,课程的开设在机器人电控箱工作原理知识方面需要降低层次,理论知识侧重电控箱组装过程中每个小环节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一灯三按钮的制作中涉及到的常开、常闭触点的知识,线材制作中涉及到的读图知识。该课程内容包括:低压电器基本知识,继电器基本知识,二极管、三极管基本知识,伺服电机基本知识和识图技能。另一方面,为了使下一批进入机器人车间的学生能快速进入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出更多时间参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课程开发时,把机器人电控箱生产流程以及操作规范也列入了教学内容之中。

3.3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的具体落实阶段。没有实施的课程设计就没有实用价值,只有恰到好处的课程实施,才能使课程设计发挥应有的效应。课题组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后,就进行了教材的编写。由于该课程是从富士康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中开发出来的,所以没有相应的教材可以参考和借鉴,我们的教材是按校内讲义形式呈现的。课题组在多次研讨后,经过紧张的工作,编写出了该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在机器人车间招收的新生中进行实践。“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是把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实施、展开。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对教师、教法和评价方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该课程教学实施中,我们配备的均是拥有“双师型”教学能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者,而是担任着生产管理和学习组织双重角色。教学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从教室搬到了车间,车间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又是学生实践的场所,教室即实训车间、实训车间即教室。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教法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

3.4 课程评价

在课程开发中,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以及教师授课质量情况等方面需要进行评价。课程评价体系的确定十分重要,它应该能客观地反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既要有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评估作用,也要有促进其自学能力、增强与人沟通能力等功效。因此,教学中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作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合理的课程评价结果可以为课程开发提供重要信息,使课程开发得到不断完善。半年来,“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学院机电系全体教师的高度认可,也受到了机器人车间学生的普遍欢迎。该课程开设后,学生原来欠缺的一些理论知识得到了弥补,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4 “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困扰

4.1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学院机电系师生结构严重不合理,学生多,专业教师少,教师正常的教学任务很重,平均周课时在20学时左右,教学常规工作已经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大都不情愿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4.2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和实践性研究比较缺乏。作为机电系首次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对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研究比较缺乏,所以走了不少弯路。强化教师课程改革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3 需要校内、外的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得到学校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减轻参与课程开发教师的教学任务,他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去计划组织,去学习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有实用性,还要有校外专家的指导和参与。

一年多来,通过对“机器人电控箱生产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笔者深刻体会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好处:既有利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也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实际资源,量力而行,切忌盲目。当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课程开发所需时,即使有较好的课程预期,盲目开发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专家、企业多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开发出实用、有效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徐宏丽.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职教研究,2010,(7).

[2]舒婷,范美群.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

猜你喜欢

电控箱课程设计车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嫦娥四号着陆器载荷电控箱地面测试系统设计
掘进机电控箱振动响应分析
采煤机电控箱固定方式的改进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电控箱粘弹性环状隔振器偏心阻尼特性研究
招工啦
“扶贫车间”拔穷根
把农业搬进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