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汾眉户剧团近六十年的发展之路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戏临汾剧团

王 娟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1 眉户戏的生存环境

临汾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中华古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中,临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西侯度文化遗存、丁村文化遗址、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类型的陶寺遗址以及东周晋国的“新田都城”遗址等等。金元时期曾产生一批杂剧作家与著名杂剧艺人,被称为“中国戏曲摇篮”,明代中后期,梆子戏产生、繁衍,并向外流布,影响了北方梆子声腔剧种大家族的形成,同时清代后期又流行眉户地方小戏。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化也灿烂夺目,临汾眉户剧团就诞生、繁衍、发展、提高在这片热土上[1~3]。

2 剧团的发展历程

2.1 新生后的起步:1952—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于地方戏曲十分重视,大力扶持濒临绝境的地方戏曲剧种,眉户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出现了新的转机。1951年5月5日,政务院正式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颁布有关戏曲工作的方针政策,明确指出:“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由中央政府发布关于重视地方戏曲的指示,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地方戏及其艺人的关怀和爱护。

于是在第二年的10月,由老艺人姚鸿江、眉户戏曲爱好者王明山、靳世俊、李明生等人在荣河县(现万荣县)小樊村,私人组建了现眉户剧团的前身——荣河县眉户剧团。起初没有资金,他们就进行集股办团,没有服装道具,就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困难反而激励他们坚定地把剧团办下去。

1953年剧团归运城专署,当时除原有艺人姚宏江、周金科、陈志忠、毛望东、李俊卿、杨海生、卫本善外,又吸收培养了驰名演员程根虎(小旦,艺名薛公娃)和小生赵顺旺、郭乘云,小旦郑竹兰、李目兰、贾凤琴,丑角马英超等一批眉户新秀,新排出了古装戏《柳毅传书》、《三进士》等和现代戏《张桂荣》、《梁秋燕》等,多次参加省地汇演获得鼓励与好评;经济收入在全区中名列前矛,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1960年,又将运城歌舞团张宏道、梁宏德等一批骨干演员充实到眉户剧团,增强了演现代戏的艺术力量,排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红珊瑚》等现代戏。1962年剧团随着临、运两地的合并又改为晋南专区剧团,从戏校又补充了樊青蓉、翟文斌等一批学生,新排了《李亚仙》、《四差捎书》等,剧团先后为中央首长彭真、李雪峰、陶鲁笳等作多次招待演出。

1964年由蒲剧团和文工团调来王希英、孟凤茹充实眉户团的队伍,同年创作眉户现代戏《田小燕》,为华北地区现代戏戏曲汇演大会进行演出。

2.2 混乱中的坚持:1966—1979年

“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大部分文艺团体受到派性的干扰,或解散,或停演,或打派仗,演员个人则或另谋出路。临汾眉户剧团在整个“文革”过程中却基本做到了剧团不乱,班子不散,戏未停演,这不能不说在全省甚至全国是一个奇迹,在常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4]。是什么力量能够使他们顶住压力、监守在他们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眉户剧团的经验就是团结,团结给了剧团以生命力。由于传统剧遭禁演,为了使眉户剧团演好现代戏,演员学武功,练武打,排演了《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海港》等,在广大群众中反响强烈,曾有河南、陕西、运城二十多个剧团前来观摩学习。其中,《红灯记》一上演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久演不衰,场场爆满,而且还出征陕西,仅在西安市就连演了65场,轰动了西安古城。团结还体现在《杜泉山》(即《杜鹃山》)的排演中。

到1977年,古装戏恢复,为剧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上级任命郭乘云、崔凤鸣二位副团长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吸收了大批戏校毕业生,聘请了京剧教练和戏校王登云老师帮助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先后排出《宝莲灯》、《十五贯》、《三进士》、《红楼梦》、《盗草》、《李亚仙》等。“文革”十年,传统艺术上中年演员处于停滞状态,青年演员缺乏功底,演员们吊嗓子、练功夫,没有辜负观众的要求和希望,郭乘云、樊青蓉、王希英、王宝才等一批优秀演员涌现出来,《十五贯》连演54场,《三进士》连演56场,《宝莲灯》连演72场,刷新了古装戏演出的新记录。

2.3 改革中求发展:1980—2000年

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剧团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1982年全省中青年演员汇演,许爱英获最佳演员奖,姚俊英获一等奖,翟文斌、李巧英、高艾艾等获二等奖。剧团的演出行程除晋南外,远及陕西、河南三门峡,晋东南的长治、晋城一带等地。

新时期眉户艺术的恢复和发展是引人关注的,同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迫使戏曲剧团也必须走改革之路。由于临汾眉户剧团过去的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早已走上了官办剧团之路,因而什么都依靠财政拨款,办团的路子越走越窄。1985年初,剧团已经近20年无力添置任何设备,工资发不出,福利不兑现,久欠演员的工资和基建外债各2万元,真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了。随着戏剧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振兴眉户剧团,1985年剧团在全省和全国率先招聘团长,实行合同承包责任制。在中标团长崔凤鸣的带领下,完善剧团内部经营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改革“三项制度”(用人、管理、考核),变单靠伸手向国家要钱养人为开拓多种经营渠道,发展多种经营以副补艺;变随意性的经验型管理为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变人才流失为广开才路、培养人才、大胆使用。数年过去,改革带来了新变化,演职员的素质提高了,变原来的剧目贫乏为年年出新戏、戏戏有观众。改革使剧团“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全团81人平均年龄24岁,被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十大青年团之一。

这个时期创作排演新戏二十多部,其中有几部在全国影响较大的现代戏。

1986年移植改编的大型现代戏《在是非面前》参加了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获得多项大奖。

1988年创作的大型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以下简称《两》剧),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第七界年会,获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表演等全部七项奖,其中有六项奖名列第一;同年10月赴省城演出,受到省党政领导李立功、王森浩、王茂林等的接见与肯定;1989年,应文化部邀请赴京演出,还专门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进行汇报演出;1990年,许爱英因主演《两》剧获“梅花奖”;1993年,《两》剧荣获由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新剧目奖,中央领导李铁映、倪志福等在人民大会堂为眉户剧团及获奖人员颁奖。《两》剧还被改编为电视剧,使全国范围的戏曲观众了解了临汾眉户,剧团因此名声大震。

1991年的《帮工与主人》,1992年的《山外来的媳妇》,1993年的《路》,1996年的《山凹人家》,1997年的《月好妈妈》,1999年的《凤凰岭》等现代戏也都相继获奖。许爱英、潘国良、李巧英、赵梅、高艾艾、王建龙等一批演员已经成长为剧团的台柱子。

临汾眉户剧团年年都有新戏上演,成绩不俗,这全靠剧团全体人员的努力,剧团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省模范单位”、“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地区模范单位”等荣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戏曲剧团。这一时期,临汾眉户剧团由固步自封到获得一连串的创新,着实迈出了一大步,为新世纪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新世纪的突破:2001—2010年

新世纪的到来,意味着新的发展。在21世纪,中国的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文化越来越变得多元化,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眉户戏应该如何发展?临汾眉户剧团怎样才能继续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摆在剧团领导班子面前的难题。

团长许爱英,副团长潘国良、陈奇志,带领全团人员集思广益,全团上下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为演出打开新路子。结合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发展,积极创作排演了一批反映农村发展、农民进步的优秀剧目,想办法开拓演出市场,下农村、进企业,保证剧团发展的物质条件,继续吸收培养新生力量,使剧团发展后继有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百花齐放的文化市场,临汾眉户剧团拥有了一块牢固的阵地。现代戏《祥林嫂》、《村官》、《父亲》,古装戏《梨花情》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断受到各地的邀演。

3 结语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临汾眉户剧团饱经沧桑,成熟了许多,那一枚枚奖牌只是代表了过去的成绩,新的未来还要等待他们去创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临汾眉户剧团将会以更多更好的剧目回报观众,享誉未来,以更加辉煌的业绩书写自己的创业史和发展史[5~7]。

[1]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3]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G].北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郭永锐.陕眉户戏研究综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5]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蔡承暄.临汾市眉户剧团[K].临汾年鉴,2001.

[7]梁明.改革者的脚步——记临汾地区眉户剧团团长崔凤鸣[J].蒲剧艺术,1989,(2).

猜你喜欢

现代戏临汾剧团
戏曲现代戏创作回顾与反思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清廉地图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越剧现代戏 袁雪芬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