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13-04-13张菊芳
陈 婷,张菊芳
(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64)
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是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总结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相关资料,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该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鉴定与筛选、导向与激励、诊断与改进的作用;实施原则是能充分体现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内容包括办学理念、教学环境和方式、学术气氛和成果、相关利益者的满意度等;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水平,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1 高校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高校相关利益者是指能够影响高校目标达成或受到高校目标达成的过程所影响的人。相关利益主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1)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者。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者是高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是教学方向的掌舵者和管理者,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学生。学生是高校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作为高校教育的参与者和消费者,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公平享有包括参与教学评价权利在内的各项合法权利。(3)教职员工。教职员工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质量把关者,其个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4)政府。政府既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受益者,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监管者。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利益相关者。(5)社会公众。校友、家长、用人单位等都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校友是教学管理的切身体验者;家长关注高校教育使孩子个人能力提高,用人单位希望高校能培养各类人才,满足其用人需求。总之,校友、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群体,属于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
2 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目前许多高校都引进了不同的评价体系,但从评价体系的各项细化内容来看,各项评价指标没有区分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视角和评价重点,比如有的学校评价内容中出现“教学进度是否顺利”一项,学生根本也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因为学生不一定有教师的教学进度表,不一定清楚教学疑难点[2]。(2)缺少学生评价。一方面学生评价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生评价大多数是敷衍了事,可信度不高,影响学生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教师也可能会降低要求,换取好评,影响教学质量。(3)缺少领导评价。作为高校教学的引领者,在教学评价中,领导参与度不够,对教学评价所总结的问题重视程度较低,这不利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教育质量的提高。(4)缺少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评价方案不可能对教师的评价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全面。(5)缺乏教学监督者评价。教育监督者是指教学的资深者和前辈,能为教学做出中肯的判断。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学监督活动较少,另一方面教学监督者的评价很少纳入评价体系,造成评价的客观性不足、覆盖面不全面,极大地影响教学评价的质量。
3 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评价指标要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可标准过高或过低。评价指标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同时不能重复。(2)激励性。教育质量评价是通过创造科学合理的环境,用评价、审核、奖惩等方式将高校的教育质量引入到教育竞争中,刺激高校加强整改,缩小差距,自我提高[3]。(3)明确性。要明确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促进高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要指明对参与评价体系的双方提出明确要求。(4)可行性。也就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受地域、高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这样才可以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全方面地开展。
3.2 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应集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为一体。以教育质量标准为参考,结合高校发展目标制定相应培养计划和管理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模型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关键的一环,对于该体系设置可以分为多个指标,比如,将综合评价体系分为高校自评和社会评价两个部分,高校自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两方面,课堂教学的评价设置1级指标3个: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反馈;2级指标15个;教学管理设置1级指标3个:教学管理质量、培养管理质量和管理反馈,2级指标15个;社会评价主要分为毕业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两大部分;毕业生评价设置1级指标2个:教学整体满意度和教学意见,2级指标8个;用人单位评价设置1级指标2个:工作胜任质量和投诉情况,2级指标8个。在指标的内容上应加入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等,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3.3 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
3.3.1 注重教师自我评价
因为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们在自我评价中都会倾注更多的经历和热情,将个人的长处充分表现出来,在实际工作中也会更注重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多方向、多角度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在评价时,重点应放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大纲的理解程度、对教学任务的计划科学程度和知识讲授过程的创新性上。
3.3.2 加强学生评价[4]
学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接接受者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高校教学质量如何,学生意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评价,让学生广泛参与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重点也应该放在对授课教师本人、讲课方式的接纳程度和满意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上。两者都可以客观反映教师的努力程度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评价结果的审核和选择上也要避免走极端,采用大部分学生的评价,剔除极端评价。
3.3.3 加强领导评价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领导的评价往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是指领导本身要重视教学评价工作,要能够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指领导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对比,而不是对独立某一个对象进行评价,也就是比较哪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努力、成效更加明显。领导评价重点应集中在教师对教学责任心强弱程度、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弱、学生在教学中提高程度等方面。
3.3.4 加强监督者评价
监督者多指资历较深的教学旁听者和指导者。与其他评价主体相比,监督者评价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也是较为客观、可信的。监督者在评价过程中更能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评价重点,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较高的建议和意见,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根本上的帮助。
3.4 政策建议
3.4.1 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机制建设[5]
健全的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评价运用的主要条件,也是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否是教育事业质量高低的主要判定方式,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健全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尤其注重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譬如,浙江省成立了教学评价研究所;福建省设置了教育评价学校等。这些专业化的评价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事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需要由政府带头,教育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依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尽快出台相关意见,正确设置高等教育的评价主体、要求、顺序等,对不同的高等教育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4.2 加快政府角色转变[6]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侧重于审批、监管和处理,习惯以管理者的身份发号施令,更重视高校所带来的利益,对高校教育服务认识尚浅。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管与被管的不和谐关系。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很容易出现消极迎合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只有尽快转变角色,明确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为高校教育服务,并加强彼此间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庄国波,陈麦玲,孙彩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12):168 -169.
[2]杨景海.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途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1834-1836.
[3]张皴,张锐,高伟.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6):35 -37.
[4]欧本谷,刘俊菊.多元教师评价主体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9 -91.
[5]金莉.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45-247.
[6]刘莉.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8):2391-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