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目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某校大一学生为例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同学

苍 靖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1]1996年,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人类不能没有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制定的宣言上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我国的高等教育更是一直在强调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问题[2]。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培养专门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3]。

如果说,针对十几年前对应试教育的质疑、呼吁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呼声,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努力似乎没有多大成效的话,那在目前这个急功近利和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恐怕人们已经意识不到我们国家人文教育的贫乏或欠缺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4]。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当时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有一种称谓是“有知识、没文化”,笔者当时对此感触很深。也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内心中对此都深有感触,那种说不出的感慨和无奈,甚至是怨尤。因为大家都是“好学生”甚至是优秀青年代表、精英,是被学校、社会认可并严格选拔和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果为什么会成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人呢?毫无疑问,是没有受到人文教育从而缺乏人文素质所致。时至今日身为教师,十多年来课上课下对同学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察,以及对整个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考察,同学们似乎仍在重复着我们过去的大学学习轨迹,为此感慨万千。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缺失问题自然再次从心底而出。基于此,笔者对上学期授课的同学们进行了“大学新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的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根据回收问卷的实际情况和内容,梳理了目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1.对“人文教育”或“人文关怀”的理解

有近40%的同学(包括没表态的)对“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含义不清楚,10%的同学中把人文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或者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其余同学则认为人文教育是关于人性的教育、精神与文化的教育、品质与理想的教育、人格塑造与精神境界的提高等。

2.学校人文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60%以上的同学认为,在过去的一学年中,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大概有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与规划、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必须课,以及经典导读与现代管理、人际沟通与技巧、中国传统礼仪礼俗、商务礼仪等公选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认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人生规划、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历史、增强责任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

3.其他课程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启发或渗透情况

同学们提到在有些专业课或公共课的教学中,如大学英语、管理学、力学等少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会涉及到一些人文教育的话题,但普遍反映与教师的沟通机会极少,甚至有同学明确指出教师上完课走人、不关心学生,学校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温暖等等。

4.获取人文教育的其他途径

多数同学从网络、课外阅读、公益组织以及其他媒体信息中获取人文教育的有关信息和素材,也有通过社会实践、兼职等亲身体验,感受到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网络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

5.对人文教育的具体需求和期待

几乎1/3的同学对人文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既无期待也提不出具体需求,属于人文教育的被动群体。其余同学认为应该增设相关课程,而且建议应将其中的一些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要求课程具有实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实践教育,多组织有关经典文化的讲座等。

二、大学生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实际观察和调研分析,目前大学生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不够

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5]。但近年来,根据校园的所见所闻、课堂观察、同学反映的情况等,可以看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呈逐步下滑趋势,何谈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室里遍地的塑料袋、餐杯、饮料瓶,甚至早上第一节课整个教室都充斥着煎饼、包子味,课堂环境和卫生状况很差;课堂中边吃东西边听课、随意出入教室、迟到、玩手机、说话等现象司空见惯;宿舍里不少男同学沉浸在网游中,抽烟和喝酒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身体、精神状况不容乐观等等。这种种情况表明,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迷失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我们的相关部门和教师没有真正去关心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了解,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人文关怀。

2.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大学人文课程是由交叉性知识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目的是探讨人文精神的基本本质,结合人生观、世界观等阐明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各种表现形态,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精神生活上的资源,丰富大学生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6]。综合我校有关人文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的情况看,目前大概有全院学生的必修课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规划,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中外文化经典导修、自我开发与设计,公选课经典导读与现代管理、人际沟通与技巧、中国传统礼仪礼俗、商务礼仪、人际关系学、音乐鉴赏、跨文化交流,以及西方哲学与智慧、新伦理学等网络课程,总数达100多门。从课程总量和覆盖面上看,应该算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但具体到每个同学,一是缺乏系统的学习,二是学习的效果和收获不大。由于这类课程多数为选修课,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选,并没有去认真地学,即使去学了,多数也只是增加了知识,而非内化为素质和涵养。

3.实践教育活动较少

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需要每个人亲身去体验和融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多数同学提到:对于目前很多教育,基本上都是说教和理论,既枯燥乏味也觉得无用。在目前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背景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导下,人文教育始终面临着“到底有什么用”的尴尬责问。本质上说,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性回归的教育,是能使人从名利、得失、对错、好坏等二元对待中获得超越和解脱的教育,它并非这类知识的积累,也不是学问。而是需要我们按照所学的道理亲身去实践,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否则会导致“知而不行为诳、行而不知则愚”的结果。

三、对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

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才能真正把人文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良好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积极和良善的科学与人文精神,进而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并最终落实为实际行动,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宏大课题。

1.要从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起

我们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较好的物质生活,但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的压力等,在入大学前,他们的人文教育并没有被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普遍缺乏应有的自控能力和内心承受力。考入大学后,虽然多数都已步入成人行列,但心理年龄、精神年龄偏小,内心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和生活目标的迷失,使他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孤寂,有的不幸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有的则无所事事,精神颓废,虚度光阴等。此时,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关爱和呵护他们的心灵成长。据很多同学反映说,之所以愿意上某一门课,是因为任课老师关心、爱护他们。可见,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爱护和人文关怀都是始终不变的主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推己及人,等他们走向社会,他们会将这温暖的记忆内化为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意识。所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做好人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2.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教育的环节应既要有理论,也要有实践。既要强调数量,也要注重效果。

理论课程的设置应科学规划,应该按阶段、课程性质,分别安排在八个学期中。对于低年级的公选课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增加像史记讲读、诸子百家讲读等我国史载和思想类经典的解读课程,有些课程甚至应增列为必修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因为目前大多数商科和经济类课程,都是以西方学者的观点为主或引进西方的教科书来用,无论是时间的跨度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显得不够,需要参照和补充我国传统的经典文化和圣贤思想。一味地抛弃和否定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似乎不合逻辑。其次,应适当增加必修课,如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已把中外文化经典导修和自我开发与设计设为必修课,而且每个学期都有。建议应将这两门课列为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还需要指出的是效果问题。人文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人文素质和公民意识淡化、大学教育已沦为就业工具培养的时代大背景下,强调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虽然很迫切,但不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对于不想接受的东西,同学们听而不闻。况且,很多选修课已成为同学们混学分的课程。如何能最大化发挥这些课程的作用,真正能提升学生的素质是个不小的挑战。

3.增加实践教育活动,丰富实践教育内容

说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寸。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印证理论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同学也反映说,目前他们是看得多、做得少。所以,没有实践的理论学习,只是一种知识和记忆,作用不大。

实践环节可以增加人文讲座、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实习等形式,实践内容要涵盖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社会服务、劳动锻炼、公益和自愿者行动等诸多方面。

人文讲座可以聘请商界、学界、宗教界等各界德高望重的人士,从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和开拓学生的视野,延展和夯实人生的信念,绽放出生命应有的光彩。社团活动可以定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服务学生、教师乃至社会大众的项目,既锻炼学生的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成就感,继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求知欲望,可谓一举多得。公益活动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大型会议、事件和特定群体,尽量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从中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心和潜能,认识到自我价值。社会实践调查可以利用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指导教师、学校的安排或调查对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撰写相应的报告、心得或研究结果,从实践中逐步培养严谨、扎实的科学精神,提高研究能力。企业实习是目前同学们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和企业本身正常运作的限制,同学们真正能在企业相对稳定、长期实习的机会不多,需要学校下大力气,从培养方案、实习的时间到落实实习单位等方面认真研究,切不可流于形式。通过企业实习让学生感知到需要学什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自觉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

但必须要指出,学生的人文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整个社会环境。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等等。其次,我们应该把人文教育理解为社会教育,它不仅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交往、沟通、自治的能力、多样性、丰富性、敏感与想象力的培养有关,也与如何面对外在的干预与胁迫有关[4]。

最后,以某位教育者的恳谈作为结尾以共勉和自省。我们的大学生是否很快乐呢?或许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顾不上自身的价值,忘却了生活的真谛,忽视了心灵的力量;或许他们把现实社会看得如此的实际,以至于将自身的命运与财富的积累视为一体,放弃了信念,失去了理想。我们的大学生经历了什么呢?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呵护有加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他们也都清楚地看到了就业的困难和财富的威力。他们特别渴望成功,也充满想象,但除了攻读学位以外,他们可以获取成功的途径很少,所以他们更容易遭到竞争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大学是否足够认真地研究过这些问题,是否足够真心诚意地关心着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人生的道理更好地告诉每个学生。如果缺乏对人生价值的领悟,他们何以珍惜未来,何以影响社会[7]。

[1]雷岩玲,等.教育原点与大学人文教育诉求的对接[J].甘肃高专学报,2008,(6).

[2]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

[3]陈勇,等.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4]陈家琪.也谈人文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13,(1).

[5]徐方.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需要人文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0,(1).

[6]王吉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人文课程的开设[EB/OL].王吉安的 BLOG,2006-07-04.

[7]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2006,(4).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同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