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意义

2013-04-13王心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校园文化

王心华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职业化教育模式影响下的高职学生,面对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职业心理和学习心理折射出高职学生在职业定势、学习动机、成人抱负、人际关系、青春期回应等方面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指当学生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如亲人故去、父母婚姻破裂、家庭天灾人祸、恋爱失败情感受到重大打击、学习目标和兴趣丧失而极端消沉、经济生活极度贫困而自卑、生活遇到严重挫折等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现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包含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及事后、日常管理等,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发展以及校园和谐有重要作用[1]。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功能,是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载体[2];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在众多校园活动中更能施展才能,挖掘潜能,释放自我;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阳光的人格品质,可以从容面对危机。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心理危机管理意义重大。

二、高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1.局限在网络上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学习基础较差,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缺少自觉性的学生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感,陷入空虚,原先被压抑和掩盖的心理问题在集体生活中凸现出来,较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自卑与无助常无法靠自己摆脱,急需搭建心理危机预警与救助平台,及早预防与及时发现,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把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关的调查显示,高职生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心理障碍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年轻人易存在的情绪调控等问题。这也是校园恶性事件的隐患,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2.思想上渴望独立,但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往往以学习成绩代替了成长教育,以致学生面对很多问题无所适从。

3.内心情感丰富,但耐挫能力差,情感不独立。有些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一旦受挫就一蹶不振、悲观失望。

4.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薄弱。功利思想较强。

三、校园文化的作用及实施

1.校园文化建设对危机有预防的作用

危机干预体制是由校—系—班级—学生四级组成的。学校教师指导,学生是主体。无论是针对所有同学的校园文化节,还是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校园活动,都能使学生增加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意识,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机会,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愉悦身心,调适自我,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得到疏解,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心理的负荷得到减轻,把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大一新生面临的问题是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适应问题,以及在新团体中自我认知、评价和在新环境中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易触发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在新生中适宜开展寝室文化节,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二年级学生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训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情感控制、恋爱挫折、人际关系、应变能力、创新思维、人格完善等方面来进行。大三可以以就业为主导开展活动,缓解就业压力,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和择业,适应社会。

校园文化建设遵循了积极心理学的实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他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它改变了以往以治疗和矫正为目的的传统心理学,扩大了关注范围,积极心理学关注点在于体验主观幸福感,而不是心理疾病,主张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自身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校园文化正是具有这样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生活,调整人际关系,还可以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在活动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建立学校心理支持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适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人才资源。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不断自我成长,就是最有效的资源。在塞里格曼看来,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理想的人类功能。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青少年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而校园文化的开展,能够发挥个体优势,在彰显个性的同时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危机支持系统,更好地应对危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通过讲授、讨论、模拟、团体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积极应对心理危机的策略,如自信、情绪控制训练、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训练、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心理危机事件,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意,以良好的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和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从而增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承受力[3]。

塞利的压力三阶段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时,都会经过警觉、搏斗和衰竭三个阶段。如果在衰竭阶段之前度过危机事件,那么此次事件对当事人来说不但无害还会变成对心理承受力进行磨炼的有利事件,增强其抗挫力。但如果当事人处在衰竭阶段时,又接着发生新的危机事件,那么就很容易使一个人难以承受,出现心理危机[4]。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使当事人在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稳定情绪。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作用则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亲密可信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建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包括班级和寝室环境有助于危机事件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恢复,这些心理支持体系的建立会使大学生在集体中感受温暖,更加顺利度过危机、健康成长。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学生特长,增加才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承受力,不仅自我成长,还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成长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各种文体活动,各类学术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锻炼,丰富了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让学生时刻感受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在减少危机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幸福。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减少危机,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快乐幸福。

正面情绪情感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积极心理学强调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正。校园文化建设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

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危机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徐静英,王继东.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2]刘镇江,蒋福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肖志玲.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策略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培训[J].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心理学危机校园文化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危机”中的自信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