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
2013-04-13蒋蕾
蒋 蕾
(盐城师范学院学生处,江苏盐城224001)
国务院曾于2004年发布了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法规,证明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刻不容缓。虽说,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难以达成最终的目标。当前,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出,网络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广大高校要抓住机遇,借助网络这载体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可依据网络载体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进行探索与研究[1]。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仅仅是作为高校管理学生的一项措施,约束着学生完成各种既定的目标,强调着学生个人要适应群体社会;强调教师个人意志的强加,运用“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模式,纯粹把学生当作教育的服务对象,以为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仅仅是纠正学生在道德上、政治上的偏差,无法充分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深化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因此,许多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实质的针对性,找不出其与学生间的共鸣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非常低。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优势,高校可充分利用网路技术来改革陈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着手面对各方面的难题,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从根本上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也即是以高校学生为本,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而获取知识的客观需求,努力地完善高校的基础设施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客观地看待学生所遇到的各种网络困惑,解决网络问题,理智地面对学生利用网络来收集与传输信息,校领导与教师均要尽可能地减少自身的强制性行径,始终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2]。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针对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施行有效的方针政策,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制度化的建设,深入地贯彻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高校、教师、学生间的和谐发展当作主要目标,推崇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构建与维护健康和谐的网络文明环境,逐步地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营,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校园甚至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加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正是高校教育与社会科技网络相接轨的需求,实现了高校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与网络化,适应了当今网络科技时代的发展。广大高校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好网络传播这一机遇,依据网络载体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结合高校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改革以往陈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二、夯实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人文社会基础
高校应当充分地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重大作用,为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当前,大部分的高校均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网站。如:天津大学—天外天,同济大学—同济方舟,北京大学—红旗在线,南开大学—觉悟网等。这些校园网站,纷纷开办了网上党校与网上团校,开设了有关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时事政策的学习栏目,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等。高校学生随时都可以上网阅读、下载与思想政治理论有关的资料,了解全球时政的消息及其动向,而且还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校园网站普遍受学生欢迎,其点击率也不错。
不过就国内全部高校而言,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的信息内容深度不够,水平不高,渲染力不够强,网站的点击率并不高,发展步履维艰。当前,许多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也仅仅是查阅、下载相关的资料而已,并不是积极主动地浏览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校园网站。如此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校园网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不牢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渗透性不够强,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够[3]。西方很多的国家,通常是通过网络来传播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政治观,将其渗入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等各个学科中。这些国家的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非常显著,就拿美国来说,其网络信息量是别的国家100多倍。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学生也迫切需要从网络上获取思想政治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将马列主义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等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展开,加强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夯实高校校园网站建设的人文社会基础。党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网站美工间要相互合作,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的实效性、时代性、理论性、形象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站。
三、加强实施高效网络思政教育的管理工作
创新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主流,是推动大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持续前进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1.制定民主科学的领导机制
领导机制作为领导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领导期间领导者、作用对象及被领导者等要素关系的体现。每个领导过程均需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且,也需要具备这样的领导机制才能达到相对应的成效。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机制,将对领导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4]。对此,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选取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机制,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从而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教学的有效控制及管理。
2.建立科学先进的决策机制
任何一项活动开始之前,均需相应的决策进行指导,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也不例外。决策是高校网络德育教育过程的核心,是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学效益和效率的保障。所以,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建设科学先进的决策机制,以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从而获取最好的管理效果。
3.建立有效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网络是不受地域或者国界的限制的,其是一个由数量众多的用户构成的网络群体。并且,在该类网络群体上储存了大量的内容非常丰富的信息数据。对此,在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构建有效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此用来强化管理每个大学生的网上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建设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能有效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水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网络德育教学的评价,是属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管理职能。其是依据高校网络德育教学的目标,而采取相应理论与措施,整理和分析资料后,评价学生网络思政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与效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不仅能增强高校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勇前进及参与竞争的意识,有效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水平,而且还能促进高校各项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利于思政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5.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队伍
高校要想办好网络品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工作,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学工部及辅导员等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德育教师应积极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能,包括对网络体系的构建、维护及改善等。另外,在网络全球化的时代下,因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及时性、无界限等特征,使得高校学生正遭受西方文化观念及思想的熏染,高校学生在某些腐败落后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难免会使自己的健康心灵受到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的现实理论多会受到虚幻网络的虚化,进而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对此,德育教师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以便全面了解西方国家及其文化在我国的影响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利于教师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其的心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要想构建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工作责任感及鉴别能力等,否则将寸步难行。
[1]蒲伟,许佳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9 -42.
[2]李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探讨[J].太原科技,2009,(5):40 -41.
[3]魏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111 -112.
[4]鲁西忠,华瑛.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24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