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王 琛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金庄小学,山东济宁273201)

参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大多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种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方法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并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学生正是在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1]25。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学习本身就有社会交往、合作的因素存在。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当今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创造学理论指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在小组交往中产生[1]26。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造反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人人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做到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个性受到尊重,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二、合作学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合作学习利于加强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为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契机——体验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课文本身充满着美好的故事与场景,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淋漓尽致”的讲解,那些常常令人充满兴奋和富有挑战的思想,就会由于我们的老师的“倾心倾力”而被淹没。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这些故事与场景形成的过程中,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联想、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之内“畅游”文学家几十年的经历,油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3.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语文问题往往可以引发各自不同的联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想法,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的联想就会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说,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实践和生活经历感觉难以理解的事情,通过集体的讨论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和发展。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2]27。

三、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

1.合理分组,实现学生个别差异的互补

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实施动态分组教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8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1)同桌合作: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这种合作方式,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年级。如同桌互相合作寻找公式、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对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的讨论解决。

(2)小组合作:“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这是最常用的分组方式。一个教学班可分为4—6组。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通常在小组合作之后,可以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例如学习第11册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小组成员每人搜集一些关于地球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小组合作写一篇关于地球的文章。组与组之间可以比赛,看看那一组的文章写得更好。

(3)邻近合作:邻近合作是一种校外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由邻居或家长关系密切的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般2—4人为宜。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学习组长,或选择较负责任的家庭作为学习的地点。如让邻近的同学合作调查所生活的村庄(街道、社区)的人们十年前、五十年前的生活是怎么的,今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把调查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到班上交流。这样既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怎么样发展的,也培养了孩子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阶段进行,优化合作学习的运作程序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以后,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主题,其次是指导学生如何合作,再次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

第一阶段:确定学习目标

(1)读书思考——学生个体学习,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尝试性的学习,为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做准备。

(2)质疑求异——学生在读书思考中,一般出现两种学习情况:一是把理解的知识进行了内化、整合;一是对不理解的知识质疑并提出。合作学习对后一种学习情况给予更大的关注,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3)确定目标——小学生读书质疑是自主学习的起步阶段。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提炼学习主题,列出学习方案,制定出学习的主要目标。

第二阶段: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借助学习方案,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可以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并随机进行点拨指导。

第三阶段:组际交流反馈

一是研究相同主题的学习小组之间,由联络员组成“信息中转站”。联络点把各小组的学习结果带到信息中转站交流,做好记录,再回到原组报告。小组汇总意见后进行修正,再由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二是研究不同主题的学习小组,在听其他小组汇报时,可以质疑,可以求教,也可以与不同主题的小组自由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所有主题的学习任务。

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和其他各组同学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大家共同切磋,共同分享讨论研究的成果,共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能力。这一过程,教师注意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第四阶段:学习效果评价

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四方面对合作小组和个人进行评分评奖,并做好记录,填写在各小组的学习卡里,也可以用喜讯的形式在班上公布或向家长报喜,激励学生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

四、合作学习的成果和体会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有助于克服自我为中心,同伴间的经验及同伴间的交流活动的规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

2.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得多。

3.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快把我哥带走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教师赞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