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心力衰竭患者静息心率与心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13-04-13刘定彬张红亮王玉玲张伟刘军玺郭志平刘桂清
刘定彬,张红亮,王玉玲,张伟,刘军玺,郭志平,刘桂清
(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干部病房科,张家口075000)
近年来,静息心率(RHR)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1-6];较多报告关于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影响或相关性分析。我们针对79例80以上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入院时静息心率与其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2001年3月至2008年10月我院的住院患者,根据临床病史、症状、体征、胸片、心电图、心脏B超等,排除急性心力衰竭及甲亢、贫血、低血容量等原因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CHF),分为两组:(1)高龄组(≥80岁):79例,年龄80~91岁,平均(83.3±3.4)岁;其中男75例,女4例;静息心率 48 ~140 次/min,平均(86.6±17.96)次/min;病程5~82 个月,平均(39.7 ±22.7)个月。(2)老年组(60~79岁):134例,年龄60~79岁,平均(72.6 ±5.3)岁;其中男 101 例,女 33 例,静息心率49~126 次/min,平均(86.0 ±14.0)次/min;病程3~96个月,平均(30.2±26.4)个月。
1.2 方法 (1)数据采集记录:入院后确诊为CHF的住院患者,休息10~20 min后,由专人常规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专人测量静息心率、血压、采集病史、专科体检情况以及辅诊检查化验结果记录于事先设计的登记表待分析。(2)治疗方案:入院确诊的老年CHF患者,按照循证标准治疗方案,即慎重、准确、明智的应用当前最佳循证医学证据,结合老年医学专业高年资医师的经验,并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与愿望,将三者结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抗CHF标准药物治疗[7-9]:ACEI类药物、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强心、β受体阻滞剂,以及病因与诱因治疗:降压、抗凝、降糖、调脂、消炎等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 入院时的心功能按NYHA分级,由三级医生查房检诊确定并记录,出院前用同样方法再次评价心功能并记录。出院前心功能较入院时改善Ⅰ级为有效,改善Ⅱ级为显效,无变化或死亡为无效,并随访3个月以上,见表1,2。
1.4 随访 对出院患者每2~4周进行电话、登门或复诊时随访并登记结果,入院213例,住院期间死亡23例,失访19例,随访3个月以上171例,其中高龄组(≥80岁)55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4.7±9.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4例;老年组(<80岁)116例随访3~39个月,平均(17.2±9.6)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间静息心率分别与入院时心功评价、出院时疗效、随访总疗效、总死亡率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单样本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静态心率显著性概率(Asymp.sig.=0.547)大于 5%,服从正态分布。
2 结果
2.1 心功能分级 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心功能分级 见表1。
2.2 两组出院时疗效评价及随访结果 见表2。
2.3 相关性分析 两组患者(高龄组、老年组)入院时的静息心率与心功能分级、出院时疗效、随访后疗效、总死亡数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总体样本的相关性分析见表4。
表4 总体样本入院时的静息心率与心功能分级、出院时疗效、随访后疗效、总死亡数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RHR与心血管病的关系,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6],RHR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另一重要进展是关于CHF患者的循证标准治疗[7-9],主要针对CHF发生发展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进步。作者曾对213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心率分组进行了静息心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10]、以及老年CHF的循证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观察[11-12],本文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的RHR与其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表1 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例)
表2 出院时疗效评价及随访结果(例)
表3 两组入院时的静息心率与心功能分级、出院时疗效、随访后疗效、总死亡数的相关性分析
心力衰竭时RHR增加是临床重要表现之一,分析显示(表4):高龄组(≥80岁)静息心率为48~140(86.63±17.96)次/min;老年组(<80 岁)静息心率为49 ~126(86.04 ±13.96)次/min。高龄组静息心率与出院疗效(相关系数-0.385,P=0.000)、随访疗效(相关系数-0.351,P=0.002)显著负相关,与总死亡率(相关系数0.247,P=0.028)显著正相关。提示静息心率与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在高龄组更显著,老年组静息心率与出院疗效(相关系数-0.017,P>0.05)、随访疗效(相关系数-0.023,P >0.05)、总死亡率(相关系数0.107,P >0.05)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大于80岁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静息心率越快,其治疗效果可能越差、死亡率可能越高,同时也与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整体功能不及80岁以下老年组,或因对治疗的反应差;或因观察例数偏少有关。本观察中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治疗原则相同,但对个体化治疗方式,特别是出院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未一一进行统计,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探讨。
总体样本统计显示:患者入院时的RHR与出院时的疗效(相关系数-0.163,P=0.017)、随访疗效(相关系数-0.161,P=0.019)负相关;与总死亡率(相关系数0.162,P=0.018)显著正相关。说明老年全组中心力衰竭患者的静息心率越快,其治疗效果越差、死亡率越高。静息心率可作为判断老年患者尤其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
[1] Palatini P,Casiglia E,Julius S,et al.High heart rate: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elderly men[J].Archlntern Med,1999,159(6):585-592.
[2] Hjalmarson A,Gilpin E,Kjekshus.J,et al.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1990,65(9):547-553.
[3] Hjalmarson A.Heart rate and beta adrenergic mechanism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Basic Res Cardiol,1990,85 Suppl:325-333.
[4] Lund-Johnansen P,Omvik P.Patterns of untreated hypertension:pathophysiolo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M]//Hypertensive pathophysiol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New York:Raver Rress,1995:323-324.
[5] 石义永,邹晓鸿,谢静等.静息心率增高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2(1):5-52.
[6] 魏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临床意义[J].高血压杂志,2003,11(3):212-214.
[7] 胡大一.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规范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3):153-155.
[8]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JAMA,1992,268(17):2420-2425.
[9] 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学杂,2002,30(1):7-23.
[10]刘定彬,张红亮.静息心率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2(6):423.
[11]刘定彬,张红亮,张渊泓,等.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3):183.
[12]刘定彬,张红亮,循证治疗联合强化抗凝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