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2013-04-12李国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知识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带进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创设择优方案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使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购物中的数学”“旅游中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等题材,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后,笔者设计了去参观王安石纪念馆的数学活动,学生490人,租大客车每辆车乘坐40人租金100元,租小客车每辆乘坐25人,租金每辆75元,问怎样租车省钱?这个活动方案的结果是要得出,哪组方案最省钱老师就采纳哪组的设计方案。
第一步: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方案一,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1)=1300元;方案二,490÷25=19辆……15人,租金为75×(19+1)=1500元;方案三,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75×1=1275元;方案四,490÷40=11辆……50人,50÷25=2辆,租金为100×11+75×2=1250元。还有很多同学采用列表的方法同样求到租11辆大客车,租2辆小客车省钱。
第二步:与学生共同评议这些方案,并都给予鼓励,同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第三步:由学生交流选择最欣赏的租车方案,并问为什么?同学们都说,方案四没有空座位,也就是没有多浪费钱,都选择方案四,公认方案四最省钱。
二、设计生活练习
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可以拨打咨询电话,不过得先猜出电话号码,从高位起,依次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3);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9);最小的自然数(0);10以内最大的质数(7);比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大1(9);最小合数(4);比两个相邻质数的积大1(7);比最小的质数小1的数(1);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8);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8)。笔者刚写完,就有同学回答道:“我知道,我知道,这还用猜吗?这肯定是我们数学老师的电话号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课后,让学生用“质数与合数”说说自家的电话号码,让同桌猜猜,看谁猜得对又快。
三、设计开放性结论
开放性的结论特点是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满足条件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解题时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仔细全面分析思考,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六年级(2)班46人去“汤显祖纪念馆”游览,门口“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5元,50人以上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你认为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用多少钱?
生甲:全班中有46人,不足50人,不能享受团体8折优惠,所以要买46张票,需用5×46=230元。生乙:如果买50张,可以享受8折优惠,只有5×50×80%=200(元),比买46张少花钱30元。生丙:打8折后,买50张票的钱与不打折买40张票花的钱相等,即5×40=200元。生丁:我认为可以把买50张票中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4元的价格卖给其他游人,这样只用200-4×4=184元。生戊:如果把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5元的价格卖给游人,所花的钱更少,只要花200-5×4=180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生活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从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加强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如教“利息和利率”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教学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所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