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评价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12李强黄静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尝试建立评定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地
理学习能力的评定,以学习能力的评定为基础进行分层、分类,实施有效性教学,经
过有效作业、有效测验,再给学生的能力予以多元评价。
关键词:学习能力 指标体系 分层教学 多元评价
有效教学就是使教学过程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从教学自身来看,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思维、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把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达到有效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有效的状态就必须将有效的教学嫁接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之上。所以如何将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分类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成为教学过程能否达到有效状态的关键。将奥赛班(七班为代表)、普通班(十四班为代表)和佳联班(二班为代表)。
一、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评价
1.地理学习能力指标体系。参照高中地理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实践尝试性地制定了知识与技能领域、地理学习态度和过程与方法领域,地理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领域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如下表所示:
2.数据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将各原始数据化为0~1之间,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R′为处理后的数据项,Ri为原始数据,Rmin为该项指标的最小值,Rmax为该项指标的最大值。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指数(A)用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Ai为i学生的学习能力指数,R′i为第i项指标,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
3.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评价。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利用咸阳中学高一期末考试计算班级学习能力综合指数,建立数据表(表略)。
二、班级地理学习格局分析
为分析班级地理学习格局状况,将高一入学以来历次地理考试(6次)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学习成绩指标, 确定学习成绩高于X+?滓(其中X为历次考试成绩平均分,?滓为标准差)的学生为高分学生,将地理学习成绩低于X+?滓的学生定为低分学生。同时分别将地理学习能力指数高于X+?滓和地理学习能力指数低于X-?滓的学生定义为高能学生和低能学生。(注:“低能”仅仅指的是地理学习能力综合评定指数较低的学生,是作者引入的名词,没有贬低学生的含义。)
为直观表征各层次班级学生地理学习状况格局的分布,以地理学习能力综合指数为横坐标,以地理学习成绩为纵坐标,构建了班级学生地理学习格局状况图(图略)。
从地理学习状况格局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学生可以分为九类,其中,中分低能、低能中分和低分低能学生数为0。
三、基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分析的有效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分层设定。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即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课标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2.预习内容分层设定。预习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自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可分级预习新课内容。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同时对于等级较低的学生,由于地理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的自主性较强,此时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应尽量分细一些。
3.教学过程分级设定。目标制定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在实施教学之前,首先要保证每位同学认真听讲,这样才能实施有效教学,所以在每次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内,教师要特别观察中能和低能学生的表现情况,将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也就是说要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中能和低能学生的走神机会。为实现教学过程的分级设定,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关注。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上课比较认真,地理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会出现烦躁、走神等现象,此时要注意关注这些同学的神态和心态的变化,采用一些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幽默的语言或故事吸引他们回到课堂主题上来。
(2)分级提问。对于像“是什么”之类的概念型的知识,在提问时重点放在中分低能、低分中能和低分低能学生身上,这样一方面为以后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压力。
对于像“为什么”之类的推理分析型的知识,在提问时重点放在中分中能和中分高能学生身上。对于像“怎么办”之类的外延扩展之类的知识,重点放在高分中能和高分高能学生身上,因为他们相对来讲地理基础较好。
(3)有效作业。对于低分学生,作业重基础,重点是将课本基本原理知识搞清楚,作业重点放在能巩固课本基本原理知识的题目上,如课本章节后的练习题。对于中分学生,作业重联系,重点演练课本基本知识的应用,作业重点要求一定变化,题量适当大些。对于高分学生,作业重能力,作业重点在变化,难度可以稍大。
(4)有效测验。 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的情感,就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分类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所以必须采纳多元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是纸质考试。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对中、低等学生应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中、高等学生要求稍高,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同时在考试测评时,可以考虑适当降低试卷难度,加设选做题,以留给高分级别的学生,这样可以达到分级测试的目的。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