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2013-04-12徐健
数学的内容主要是由数字、符号、公式和公理定理组成的,它没有语文和历史课中那样生动的故事情节,不像物理化学有新奇的实验课,也不像生物或地理课有图文并茂的课本,一般说来,它显得较为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学习,对学数学本身并无兴趣,所以往往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效果却不理想。笔者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的趣味性、实践性和联想性元素的尝试,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一、尝试发掘数学的趣味性,让教学“娱乐”化
初中的数学教学,如果只是用数字、符号、公式和公理定理,或者线段、角、面积等不断组合翻来覆去地讲授做题,学生厌倦是可以理解的。为此,笔者尽量为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概念公式注入生动活泼的内容。例如,将一些有特殊性质的数如相近数、回文数、宝塔数等有趣的数字植入日常讲解或练习题目中。让同学们做些数字谜语游戏,讲解龟兔赛跑这类悖论式、诡辩式的话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几何图形时,教学生画出比较奇妙的克来茵瓶或莫比乌斯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笔者认为,教授学生有关彩标或纸牌21点之类的玩法规则也不是坏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防范意识。还可以以电子游戏为切入点讲解数字化原理,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神奇和重要。当然,增加趣味只是调剂作用,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娱乐而娱乐,主要的教学内容不能忽略。
二、尝试突出数学的实践性,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理论在本质上是抽象的,越学得深越感觉到它不可捉摸,我们无法回避它有从课本到练习本,从概念到公式的单调性。但是数学特别是初等数学又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和我们的生活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都像对待空气那样忽视了它的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将具体数学内容和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用处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做了以下两种尝试:一是讲课与习题的内容尽量联系日常生活,从简单的如柴米油盐的数量价格,家具、工具的形状比例,电话、书号、身份证号码等的编排规则,家具面积体积的计算,到比较复杂的如密码设置、历法的推导等等,这些生活中的数学,能起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有些课程可让学生动手实践,比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时,让学生各做一个三角形与四边形框架进行对比,并以现实生活中的三角架、宝塔等实物来解释说明其性质。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