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造在语文课堂的趋和
2013-04-12何晓梅
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所以他们的认知当中包含更多的是模仿的因素,长此以往,这种模仿形成一种习惯,凝结成有着别人眸子的思维模式,决定着自己的认知想法。由此,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标签的创造性想法。另外,由于学生阅历的有限性,加上他们喜于走特性路线的叛逆心理的影响,他们完全脱离了传统的理论想法,发挥想象,大胆去创造。这样固然能有所超越,但是也避免不了因为失去传统根基,而变得肤浅,没有质的含量。所以我以语文教师教学为例,要将模仿与创造以适合的比例调和在一起,让这两大断层在语文课堂趋和。
一、由语文课堂延伸铸语言
语言习惯及语言风格总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常常会去总结欣赏文本作者的行文语言与其他作者相比的差异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习惯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而走向相似的路径。其模仿性多于独特性,学生自我淹没在大众的模式里。而语文课堂是由文学和语言这两个元素相加交融组成,是学生文学素养及语言能力形成的铸炉,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先从模仿开始,完成对语言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再从被模仿者的领域里摆脱出来,将理论作为指导,到更广阔的空间寻找有着自己特色的语言根基,富有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特色。那么如何以课堂文本作为延伸点去铸造有着自己独特标志的语言呢?
如苏轼《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由于时间的推移,五四白话文的革故鼎新,现代语言形式结构与诗词歌赋的语言形式早已分道扬镳了,而且由于时代相隔久远,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将词的书写继承下来。所以学生也只是在继承,在学习,而不是为了发展、创新。这样一来,对诗词的学习成为对诗词的背诵。学生创新语言的思维得不到激活,语言形成落入窠臼,人云亦云。所以教师要摆脱这种现象,让学生不去顾及雅俗,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将这首词翻译过来。为了使诗词发扬下去,丰富现代语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过这首词之后,也以月亮为中心另辟主题创作诗词。这样一来,模仿和创造这两大断层在语文课堂开始趋和,学生以模仿作为走向创新的路径。
二、由语文课堂延伸入他境
一切的存在物都要有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指事物的存在空间。对于知识来说或抽象或具体,也都有各自的承载媒介,而这一承载媒介不仅仅是书本及课堂,它可以大到包罗万象的宇宙,小到一粒用肉眼看不到的粉尘。存在空间的无限性也决定了存在物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教师要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之后,可以从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模仿上举一反三,然后突破书本这一知识范例的束缚,将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他境、更无限的空间,发挥创造和想象,形成有着自己标志的独特空间。这才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即以课堂文本为基础,又希望最大可能地突破课本的束缚,还原自己独特的生活味道。
如在讲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通过读,对鲁迅趣味横生的童年进行了解:百草园的奇花异草,长妈和山海经故事,以及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文中所述的那些童年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时,他们又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诉说的平台,让其由书本这一空间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去,摆脱对别人童年的艳羡和模仿,写自己童年所拥有的趣事、快事。学生的回忆在书写过程中被点燃,创造和想象也随之燃烧。
三、由语文课堂延伸洞他情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文学的产生。文学是写作主体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而生发的感触,是对万物感受的一种表达,所以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是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也总会受这情感的牵引如临其境,感受作者之所感,洞察作者之所思。可以说,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作者的,作为读者的学生虽然很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但是也会有空间上的隔阂。而且,由于过分对文本进行依赖,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认识的时候,也始终是遵照作者而进行的,具有认识的模仿性,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有着自己标志的情感认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由模仿认识过渡到自我认识上来,形成一种仅属自己的深刻认识。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文章中所叙述的父爱温慈、深广,让人读来颇为感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但是文学与学生个体生活之间的隔膜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学生只能从文学中看到一个父爱的范例,却不能真正通过单一的阅读文本深刻领悟自己父亲那种深沉的爱。所以教师要打破书本这一束缚,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一下自己父亲的爱,并将其用真情实感的文字记录。模仿性认识为基础,独立的认识创造为最终指向,模仿与创造这两大断层相趋和,形成一块语文教学新大陆。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所以安放在文本中的主体感受也大相径庭。而人云亦云地模仿会消磨掉人的这种独特性,但是摒弃模仿又会使得创造如浮萍无根无据,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将模仿与创造这两大断层趋和,一个作为延伸基础,一个作为最终指向,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应用有着个体性特点的思维模式去认识文本和周围的世界。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