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梯次教育,引领学困生走进语文殿堂

2013-04-12何阜彩

江西教育C 2013年6期

如何帮助学困生渡过学习难关,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教师可以采取梯次教育方式,让学生进行梯次式学习,这应该不失为一种颇为有效的方法。

一、量身定做,分级设制开放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制定各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前,先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水平、兴趣志向、性格特点、家庭背景进行细致调查分析,摸清学情。根据学情,将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优秀的学生通过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深入理解与运用;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能基本上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做到适当地运用;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初步懂得教师传授的知识。

分级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设制一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近期的学习目标的制定设计,尤其对学困生显得重要,目标高了,努力后达不到,会挫伤自尊心,如果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子,初尝成功的喜悦,这是最好的激励;如果目标过低,又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例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只要求学困生熟记文中的生词,背诵文中的描写景物的语段,梳理课文思路,理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感情,而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与中年人承上启下的使命的问题,就不要求他们理解。一个短期目标的实现,会促使学生努力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同时还会促使他们不断寻找差距,改进学习方法,虚心好学。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与信任那些学困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欢,使信心欠缺的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地参与,主动地探索,自由地表达。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活跃了。这样,那些学困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学生喜欢那个老师,往往也喜欢那个老师所教的功课,那门功课自然学得好。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凡是受班级学生欢迎与爱戴的教师,那个教师所教的班级的学习成绩往往也好,可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三、重点帮扶,“裹挟着”学困生跑起来

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相对强些,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在课堂上占优势,往往把那些学困生淹没了。此时,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学困生身上去。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上各种能力相对欠缺,这使得他们的学习面临着许多障碍,而这些障碍直接动摇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听课的质量,并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认真对他们采取一些训练措施,多给他们开一些小灶。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那些差生,及时发现他们听课中的问题,走下讲台巡视时,不妨在差生身边逗留一会儿,师生可以进行短暂的交流,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做,对差生也起到督促的作用。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任务,利用优生带动差生,创设合作氛围,可促使差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差生的能力,分配那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他们,及时提供相应的资料,传授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汇报合作成果时,给予他们充裕的时间与展示的机会,使他们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比如,分配他们走访登记,搜集资料等能够完成的任务。

四、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培养学困生的自信

乖巧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优秀的学生是激励出来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崇拜,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我们教师往往高高在上,以冷峻的面孔对待学生,以此来显示师道的威信与严谨,学生微小的进步自然入不了我们教师的法眼,尤其对那些学困生的进步不屑一顾。这样,就会深深地伤害我们学生的上进心。新课程新理念,学生是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俯下身体,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们,肯定他们的成绩。即便考砸了,我们也应该和学生一道冷静地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切勿以成败论英雄,一棍子打死。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很多,比如平时定期分组比赛,把学习能力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组,组与组,组内学生与学生进行比赛;比赛的门类很多,朗读比赛、阅读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网上查资料比赛等等,对表现好的肯定,对成绩突出的表扬。这样,不论优生还是差生都有展露才华与智慧的机会,都有赢得老师与学生欣赏的机会。在享受成功的快乐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当然,我们教师在激励学生中,力求做到公正、客观、及时,既不慷慨大方,也不悭吝小气。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