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表现欲 尽显课堂活力
2013-04-12章平如
表现欲是个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现,是人的基本欲望。我在这里谈及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就有利于激发表现欲。它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无论是合作探究还是交流展示都留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小组中每个人都尽情地表现自我、展示自己,才有活跃气氛、活力课堂、高效课堂。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呢?
一、精心预设活动内容,创造表现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和良好的时机,但是,观望、等待的现象时有发生,推诿、扯皮现象也不少见。精心预设活动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显得十分重要。就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就要认真分析,精心准备,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探究及展示中都有“话语权”。那么活动的内容如何设计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说,都想说呢?一是充分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知识整合。思品教材内容,一般来讲学生基本都能读懂,但是不一定所有学生都明白教材内容的知识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由此及彼,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为此,在预设活动时就要考虑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预设活动内容。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基本功和能力最佳发展区。学情分析是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基于学情的活动预设,不仅能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而且也为目标的实现增添了亮色。就思品课而言,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面不一样,兴趣也不同,在预设活动内容时,尽量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时事材料,融进影像资料、视频材料。用这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话闸,课堂活力就有了。三是要增加大量的感性材料,思品课教学切忌冠以严肃的话题和难于亲近的面孔,越是严肃的话题越要通过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置于情境之中,体会感悟,有所得也就有所言。
二、灵活处理预设活动,搭建表现平台
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是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进行的,首先要留足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可以不必拘泥于预设的安排,比如有些思品话题,诸如体育赛事、时政要闻,学生非常感兴趣,话闸打开说起来可能滔滔不绝,如果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能力的提升,那么就可以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而不要草草收兵,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空间上可以组内合作讨论,这样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也可以组间讨论,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力争表现自我,彰显小组实力。其次要做学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作为教师,不能只做游走于课堂小组间的“游客”,应该参与到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对小组活动起到引领和协调的作用。在疑难问题上要引而不发,友情提醒,不轻易地夺取学生的话语权。在合作学习上要抑制不良表现,鼓励在小组展现自我中能证明自身价值者。再次要在展示环节上适当介入,给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教学中的展示环节是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时刻,在这一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而有些学生则静静地等待他人的结果,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地表现自我,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协调,注意展示问题的能级,简单的就让那些基本功不太好的学生来展示,难度大的多安排几组学生展开讨论,使大部分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三、适时给予评价鼓励,激活表现欲望
德国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适时激励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评价激励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既看重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又关注小组在班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集体的荣誉鼓励他们尽情展示,为小组争光;二是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者要关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积极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评价和奖励。此外,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定期结合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通过评比让学生发现自身亮点,增强学习的信心,为学生的下一个表现,为课堂的下一次活力迸发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因此,教师的一句简单的“真好”“真有深度”可以让学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