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触摸学生心灵的“最后一课”

2013-04-12王玉媛

江西教育C 2013年6期

毕业典礼因其时间、心理的特殊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今年七月,我们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次毕业典礼,起到了触摸学生心灵“最后一课”的效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案例。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在演播厅里荡漾。庄严的“感恩母校、放飞理想”2011届毕业典礼在正式进行。全体毕业生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伴奏声入场后,温馨回放的程序将毕业典礼拉开了帷幕。一组组从入学到毕业这六年里的成长足迹图片,配上逸夫小学校歌在有序展示,唤起同学们对小学阶段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课间活动、课外生活、欢庆六一、阳光体育、书香超市、快乐学习、运动会上顽强拼搏的照片一张张翻过,学生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幕幕往事重现,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感受着六年的师生情、同学情、校园情。看着看着,他们不再是最初的嬉皮笑脸,浓浓的情愫溢满了他们的双眼,透过眉宇间的郑重神情不能自已地表现出来。六年级学生代表致辞感恩后,全体同学起立向全体六年级教师行鞠躬礼,并道上:“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将典礼推向高潮。

一首《感恩的心》恰在此时响起。在一遍遍的重复播放下,毕业生将执教六年的全体25位教师请上舞台,双手捧上了为他们精心挑选的“纪念礼”——一个让老师们“天冷时可以暖暖手,口渴时可以润润喉”的小水杯。捧着学生们送上的礼物,看着上面书写的饱含深情的贴心话语:“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垂下叶的绿荫。”老师们感觉孩子们仿佛一夜间突然长大了。老师们“诲人不倦”的天性再次展现,接力式地向这些即将远走的学生们“再道一句心里话”,将这场仪式再一次推向高潮。英语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中英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送上自己的祝福。其他老师则更有创意,听上去是一人说了一小句,连起来则是一首颇具文采的“短诗”:“愿同学们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等待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有兑现/愿你们成为永远的千里马/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还是个未知数/连接昨天和明天的,是今天/逸夫学子们,愿你们紧紧攥住今天/明天你们将展翅飞翔,搏击长空!”

在一片真挚的祝福声中,逸夫小学的学生们对于自己这“人生耕耘的第一块土地,思想萌芽的第一张河床”将留下怎样的深刻印象,产生怎样的不舍之情?校长胡飞以一番朴实、亲切、寄予厚爱的话语:“希望同学们无论是疲惫时、成功时、抑或成年后,都能常回母校看看。今天你们以逸夫小学为荣,明天逸夫小学以你们为荣!”宣告毕业典礼的尾声临近,最后校长以击掌的方式与学生一一道别。

见证成长与温馨祝福是这场毕业典礼最抢眼的主色调。“互道珍重”的氛围,令在场的师生热泪盈眶。一堂这样触摸学生心灵的“最后一课”是多么生动、多么深刻呀!它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多么久远!“毕业典礼”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前进的路上获得更多的温暖与感动,获得更多的信心与动力。

笔者作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此次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认为要开好毕业典礼,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贴近生活、形式创新

学校组织毕业典礼要以实现教育功能的最优化为目的。任何一种活动如果没有互动交流,就不能滋润人的心灵,其教育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在校六年,即将迈出校门的时刻,有许多激情需要释放,有许多酸甜苦辣需要诉说,有许多成长的故事在心头荡漾,有许多校园生活的点滴铭刻在记忆深处。毕业典礼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事件,会让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其意义不可小觑。但如果老套,过于追求形式,过于程式化,是单调呆板的。师生表面在认真听,其实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难以在心中激起涟漪,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二、感情真挚、温馨感人

中国有些地方有一种习俗,女儿出嫁前头天晚上,闺女房里的灯火彻夜通明,亲朋好友聚在这里“陪姑娘”。依依惜别,彼此眷恋,再次进行良好的情感方面的教育。毕业典礼组织者要用“陪姑娘”的心态去送毕业生,带着离别的鼓励,给予撼人的力量,让他们在春风化雨中迎接美好的明天。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多个角度冲击学生思想

校方组织者要多收集一些学生在校的活动图片,分门别类,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幻灯片或视频资料,加以文字描述,配上动情的解说词和优美的背景音乐,做个温馨回放,激情展望。这样就会从听觉、视觉、情感等多方位冲击学生思想。学生会深有感触:这让我看到了许多曾经忽略的东西。这种回放与展望会使学生情系母校与憧憬未来紧紧相依,在感知殷殷期待的同时,心系责任奔向新的征程。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温情;少一点生搬硬套的程序,多一点温馨真挚的情感,一定会德育无痕,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