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园文化建设中“真、善、美”的缺失

2013-04-12戴明卿

江西教育C 2013年6期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点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示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育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可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而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人向善、尚美的理想人格。近几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学校不惜重金,大张旗鼓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在眼花缭乱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不难发现一些 “真、善、美”的缺失,徒有表面文章的现象比比皆是。下面笔者试以案例加以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真”的启迪

案例1:有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历史较长,校园内大树参天,浓绿密布。可是有一天,新任校长下令把校园内道路两旁的大树全部砍倒,一律栽种上低矮树种,其原因是大树的枯枝掉落下来,常常砸到路过的师生身上,砍掉大树是为了师生安全起见。

自然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一所学校校园内看不见几棵参天大树,如何能给学生带来生命的震撼和成长感悟?如何能激发学生将来成为“参天大树”的憧憬向往?这位校长以学校安全为借口而砍伐大树的极端行为,要么是对校园文化内涵认识不清,理解模糊,要么是不作为不负责任,要知道,安全工作重在教育和管理,枯枝残叶是可以有专人打理的,怎能因噎废食?难怪许多校友再进这所学校校园时,无不感到扼腕叹息。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善”的感化

例案2:笔者曾经到一所颇有名气的中学参观,一进校门,就有一股深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校园建筑格调高雅,美观大气,校园绿化、美化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一排文化长廊,制作精美漂亮,内容丰富多彩,五色缤纷。可是,后面一个板块十分刺眼,“通报批评栏”五个黄色新魏体的大字有棱有角,尽显冷酷,爬围墙、损坏公物等一长串学生违纪和处理的情况通报,令人不寒而栗,这些栏目与整个温馨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笔者的好心境,一下子被破坏了。

育人向善重在感化。笔者一直认为,通报批评、通报表扬之类的做法,实属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缺憾。而这种缺憾在不少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似乎没有觉悟到冷酷无情的通报批评只能让犯错的学生无地自容,伤害自尊;而学校一厢情愿通报表扬,又令多少受到表扬的学生陷入尴尬处境。这对其他学生而言,也不会有多少心灵触动,往往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校园内,同情受到批评和处分的学生,讥讽挖苦受到表扬的同学等现象也不是没有。有学者提出,三流的校长靠权力管理,二流的校长靠制度管理,一流的校长靠文化管理。通报批评和通报表扬只停留在制度管理层面上,如果将其演化成“校园故事”,那就能体现出校园精神文化。把学校发生的好人好事、文明新风和学生的违纪现象,丑陋行为等,编成校园故事,突出情节、细节,适当加以点评,反面故事尽可能隐去学生真实姓名,刊登到学校宣传栏上,学生肯定喜闻乐见,牢记于心,还会自觉传播。古往今来,故事就是劝人弃恶从善,褒美贬恶的最好形式。这样,不仅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正反两方面的故事日积月累,就是一本很好的校本教材。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美”的熏陶

例案3:一位女孩从乡下转到城区读小学三年级,漂亮整洁的校园,文明活泼的同学,让小女孩每天都兴奋不已,因为这一切都是原先乡下那所村小无法可比的,每天回来,她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可是,有一天,小女孩回家进门便哭,说自己在学校犯了错,要妈妈明天去学校见班主任。第二天,妈妈带着女孩来到学校找班主任。原来是小女孩在学校花坛摘了一朵花戴到头上,被人发现后告到了学校。“严禁摘花”是学校的明文规定,学生一旦违规,就要扣班上考评分,并通报批评,使班主任不得不约家长谈谈。

这个故事实在让人感到冷酷和苦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小女孩是在乡下养成的习惯,还是初来乍到不明校规,或者是虽然明知校规但还是情不自禁,反正她摘花的目的是戴在头上,打扮自己,并不是恶意的摧残花朵,学校就应该考虑她违规的动机。学校花草并不仅仅是供人观赏,还有陶冶性情,促人尚美的功能。花朵生命存在的价值就是给人以美的熏陶,这一目的达到了,学生摘朵花又何尝不可?而在现实中,类似该案例的情形还有很多,例如许多学校规定学校运动场上的草坪是不准学生随意进入的,于是便有戏言:“种草不让躺,不如改种仙人掌。”“美”就是美心、美行、美物、美事,美来自钟情,来自渴求。学校规章制度要体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否则,你保护了花的鲜艳,草的墨绿,而伤害的是学生的爱美之心,不,尚美之情,扼杀的是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责任编辑: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