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四有”破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3-04-12朱青女

江西教育C 2013年6期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与新课标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成为小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立足“有新”,着力破解重灌输、轻探究问题

我国数学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灌输式、填鸭式课堂教学极为普遍,导致学生依葫芦画瓢,缺乏探究能力,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此,许多教育家提出,采用探究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的同时,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学习。从以下两个“直线、射线和角”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灌输式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显著区别。

灌输式讲授如下:多媒体演示射线形成过程,告诉学生一条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是射线。教师提问射线的特征是什么?个别学生根据刚刚的演示说出答案,教师板书射线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又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直线。学完两个知识点,下发一张直线和射线区别与联系的表让学生对照板书一一填上。探究式讲授如下:教师出示教具手电筒演示射线形成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取名字“射线”;再出示两个手电筒演示直线形成过程,学生取名为“直线”,然后提出启发式的问题,线段和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组织学生自主探讨,得出结论,使之有效掌握了三者关系。

“有新”是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首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课堂实践经验来看,探索新的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和设计,用新的理念指导数学教学,那么探究式教学方式完全能充分实现,新课改就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素质就能得到全面提高。

二、立足“有序”,着力破解重主导、轻主体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教师“教”的主导地位 ,轻视学生主体的“学”,形成一种本末倒置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大力提倡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教师出示了春游租船的情境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再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画面上的小朋友解决租船问题,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有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实践表明,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关键在于抓住主体与主导的平衡点,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建立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教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兴趣上,体现在加强学法指导上和教法研究上,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

三、立足“有效”,着力破解重形式、轻内容问题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顾内容,只重形式的做法。这种形式主义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发“病”和常见“病”,特别是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上,形式化的小组活动、形式化的激励评价、形式化的作业设计、盲目追求手段“现代化”、探究泛化等形式主义弊端更加凸显,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一课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学号是18的约数的同学站在讲台桌的左边。学号是12的约数的同学站在讲台桌的右边。学生们一阵忙乱,按老师的要求开始站队。结果有几个学号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的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一阵手足无措之后,有的便两边跑了起来,有的站在了讲台中间。”在该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感受到了18和12有公有的约数,把抽象的公约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但是,教师忽略了这一活动的可操作性,以致最后出现了学生左右为难的现象。再者,教师只是把公约数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形式化地建立了联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情境缺乏挑战性,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教学必须引起每位教师的深刻反思。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高效、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四、立足“有方”,着力破解重结果、轻过程问题

“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在小学数学的评价分析中极为普遍。当前,特别是在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然是重复单调枯燥的复习、示例、模仿、训练,大量的作业、题海、补课使学生始终处于疲劳状态,致使各种潜能无法及时开发,得不到全面发展,此现象亟待改变。

“有方”是课堂教学的有力抓手。数学教学必须讲究方法,坚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与知识结果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结论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对结论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明确意识到自己思维的过程,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个全面理解。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