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及其当代启示

2013-04-12刘五景杨黎红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五景,杨黎红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及其当代启示

刘五景,杨黎红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马克思主义不仅善于“证真”,也勇于“证伪”。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并非简单的自我批判,而更强调自我批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对他者的批评意见的真诚欢迎态度;不是对“证真”的自我否定,也没有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而更加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品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当代启示:一要不断增强自我批判的底气、勇气,以及自觉性与主动性;二要学会倾听,以开放的胸襟善待他者的批评意见包括来自体制外的各种批评的声音。

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

马克思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从不轻言自己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完美无暇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证真”和“证伪”的理论品质,在积极“证真”的同时,也从不回避理论和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瑕疵,而是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诚实的勇气大胆地进行“证伪”。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并非简单的自我批判,而是更强调自我批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对他者的批评意见的真诚欢迎态度。通过“证伪”,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品质得到进一步证明和体认。强调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在当今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有着积极而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所体现的辩证精神。“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它既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尺度与人民群众主体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1]。可见,方法论上的辩证精神首先确保了马克思主义“证伪”的可能性。二是实践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双重功能:既可证实也可证伪。它通过预期目的的实现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也可以通过预期目标的失效或一再失效证明其理论的错误性[2]40。科学的理论不仅反映现实,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因为未来社会和未来实践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任何理论即使是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所具有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滞后性,从而在接下来的社会实践中显露出其理论的不成熟性和不彻底性,即理论的“伪”成分。因此,在时代交替和社会变革的同时,必须实现批判者的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学说,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返回理论自身进行审视,重新考察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使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修正、发展并充满活力[3]。正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这样的先天性优势,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维持和发扬这种优势,马克思主义才能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不断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其许多的科学预见已被社会付诸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凸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能够及时地纠正自身理论当中的某些错误性或过时性结论。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不在于他能解决后人遇到的所有问题,而在于他解决了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为后人继续前进开辟了通向新的真理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4]。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对以前理论成果的巨大超越性,当然,这种超越性与继承性是不可分离的,更在于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这种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对前人的理论展开积极的批判,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以实践为尺度来对自身发展着的理论进行高度自觉、积极主动的自我检阅,实现自我批判,还能够对他者的批评意见持真诚的欢迎态度,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检阅,最终实现新的自我超越。概言之,马克思主义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辩证统一,不仅具有善于“证真”的品质,也具有勇于“证伪”的品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证真”品质通过批判得到科学体认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就在具有高度自觉性与积极主动性的自我批判中得到真正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实践表征

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具有与“证真”一样的理性批判精神——因为这种“证伪”同样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实践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证伪。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成果,《手稿》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例如,“劳动”范畴在《手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十分丰富的内涵,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初步论证,对其作用也给予了积极肯定。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但马克思当时是在人的本质与异化劳动的对立中、从人的本质角度来考察和分析劳动的,因为马克思在此处把现实的劳动视为同人的类本质相对立的异化劳动。这种思维方式显然会限制马克思对劳动作用的科学的认识程度。这一由不成熟所导致的缺陷也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成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顺利克服。再如,马克思在《手稿》中还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性的复归”。这一“不科学”的观点在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得以摒弃,他指出共产主义是在更高阶段上复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这(即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5]。这显然是对“共产主义就是人性的复归”观点的深刻的自我批判,通过这种高度自觉的“证伪”,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次,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证伪。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分析了历史和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等显著特征。它的问世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6]。在《共产党宣言》的光辉指引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自身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与不足,需要及时加以克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根据来自1848年革命,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指出:“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7]。以实践经验作为依据公开宣称自己某个论点、论断的过时和失效,足以表明马克思恩格斯能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辩证地对待自己理论的“真”和“伪”,目的就是要维护理论的科学性、纯洁性与彻底性。

最后,恩格斯以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纵观恩格斯一生,他经常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著作,坦率地宣称自己以往的著作中的某些观点、理论的不足甚至已经失效,从而通过对自身观点和理论的“证伪”实现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科学性。例如,由于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某些观点还不成熟,于是拒绝对该书进行再版。而在1892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第二版序言中不仅坦诚地表示,这本书里所描述的情况,至少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成为过去,还强调该书在哲学、经济学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和他现在的理论观点绝不是完全一致的。恩格斯承认,在本书中他把工业大危机的周期算成了5年,但是1841—1868年的工业表明,这种周期实际上是10年,而且从1868年起情况又有了新的改变。此外,恩格斯还在1893年致梅林的信中讲到他们(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往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够及时,认为马克思和他自己在这方面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最后都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即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69。

历史雄辩地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待自身理论的科学性、纯洁性与彻底性上是非常严肃的,不仅能够积极地对其进行“证真”,加大科学理论的创造力,也能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情操对自身理论进行“证伪”,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自觉互动中不断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不仅没有降低或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相反还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真科学、真理论”的发展,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也得到极大增强。正因为具备与生俱来的独特的“证伪”品质,马克思主义才能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引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当代启示

如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证伪”不是说要去论证或揭发马克思主义的虚伪性,而是说,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观点和结论也会在实践中被证明失效、过时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身上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们的文章很多是论战性的,难免偏激;此外,对未来的某些预测因暂时缺乏实践基础作为支撑,从而导致其科学性减弱。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就应当勇敢地站出来,及时予以更正和澄清,借此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和误解,而不是竭力去掩饰或遮蔽。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在当代中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增强自我批判的底气、勇气,以及自觉性与主动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兼具“证真”品质与“证伪”品质,二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可分割。然而,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下中国,却长期存在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非常善于进行“证真”,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胆“证伪”的声音却难觅踪影。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环境日益宽松,出现了一些敢想敢说敢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真正敢于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评价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是非得失的人不多”[2]39。此外,“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大题小做、学用脱节、眼高手低、高频率重复、低层次复制等不良现象,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要较大的差距”[8]。

为什么真正敢于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评价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是非得失的人不多,甚至“集体失声”?为什么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存在如此多的不良现象?依笔者看来,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存在“同质性”倾向、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机制的严重制约等等,但就研究者自身而言,其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没有底气,二是缺乏勇气。没有底气就不能批判,缺乏勇气则不敢批判。底气的基础在于能力和实力。研究者在没有实力或者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能力来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是非得失进行有效地评价和分析,即使作出一些评价和分析,也是隔靴搔痒。一般而言,勇气要靠实力和能力来支撑,否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当今中国有实力和能力的人并不少见,却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对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各种不良倾向作出有力的抨击和批判?可见,实力和能力只是一个基础方面,而真正的勇气应该是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严肃的学术道德情操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因此,作为研究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除了苦练“内功”即增强底气和勇气外,别无他途。只有苦练“内功”,尽一切可能丰富和充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拓展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才能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评价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是非得失。俞可平指出,中国的学者如果要无愧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这个称号,就必须在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始终站在时代和科学的前沿,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学术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而不是用它的个别条条或个别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9]。

第二,学会倾听,以开放的胸襟善待他者的批评意见包括来自体制外的各种批评的声音。

在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证伪”的具体过程中,既要提升爱国主义的战略高度,又要注意体制内外之别。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他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直都是作为当时体制的对立面和反对者而存在,充当的是国家和社会“牛虻”之角色。在当时遭遇百般磨难和妖魔化的“幽灵”——马克思主义,如今早已作为一种成功的国家学说成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人们应当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一惊世之变?它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是否应当把所有的体制外的学者都纳入体制内?显然,试图把所有的体制外的学者都纳入体制内或力图把所有体制外的声音完全消灭的做法在任何时候都是行不通的。虽然这样的尝试从来都不少见,但也从来都没有真正成功过。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和学说,因其自身具有的内在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并不必然地与其时代、其社会所完全契合,很多时候都是超越于社会现实之上,具有超前性与前瞻性。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言,一要不断提升广大研究者的爱国主义的情操和境界。一个学者或理论工作者可以对现实社会甚至对现存制度有各种不满意见和想法,但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感和认同感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以美国知识分子为例,“尽管他们对不公平现象感到愤懑,但心中并没有仇恨。虽然对社会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并不想推翻美国制度,而是希望通过揭露唤醒民心,推动改革,实现正义。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心,深爱自己的国家。他们既是个人主义者又是民族主义者。对他们而言,美国虽然‘丑陋不堪’,但仍然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仍然是美国人,通过改革,美国终究会变好”[10]。二要以开放的胸襟善待他者的批评意见包括来自体制外的各种批评的声音。笔者以为,当我们大力强调并弘扬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时候,当我们能够以“有容乃大”、“海纳百川”之开放胸襟来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那种不同的尤其是来自体制外的批判的声音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应当得到真诚的欢迎与尊重。

总之,强调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品质,其根本意蕴在于,对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本身不仅可作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而且还能成为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这既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诉求,也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唯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真正实现。

[1]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J].学海,2008(3).

[2]陈先达.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孙麾.马克思自我批判精神的深刻启示[J].哲学研究,2001(11).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1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45-646.

[6]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9.

[8]郝清杰.论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9]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汪澄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10]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4.

[责任编辑张家鹿]

B023.3

A

1000-2359(2013)05-0012-04

刘五景(1980-),男,湖南蓝山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09-10

吉首大学2012年度引进人员科研资助类研究项目(jsdxrcyjkyxm2012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