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3-04-12陈薇薇
陈薇薇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19)
在创造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提倡设疑辩难。他认为通向创造的第一阶梯便是质疑问难,它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生有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内驱力,教师不用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
然而,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学生不敢问、不想问、问不出、不善问。这主要是由于受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习惯从老师那里以简捷的方式得到最准确的东西,习惯教师课堂讲、学生记,课后背的学习方式,懒得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加上课堂短短45分钟时间,个别学生想问都没有机会,久而久之,便没有了问的意识。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权威观念虽然淡化,但多数教师仍牢牢把控课堂的提问权,学生只能维持“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造成了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
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对有创意性的问题给予鼓励表扬,对不符合教学需要、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敢于提出针对老师或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应予以肯定,然后再引导和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的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1)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设疑,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要不断追问。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时,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就会生锈,而干燥的环境、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也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实际应用。(2)让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让学生逐步地形成敢于提问的意识。比如可以做镁条在氮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进行反思,让学生知道任何理论都是在不断实践、质疑中逐渐趋于完善的。(3)通过化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可引起反思、导致探索、促成创造。例如,在讲解常见的盐时,介绍制碱专家侯德榜的故事,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有问题才能够有所创造。
二、教师要善于从多种途径出发,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根据认知理论,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在预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没有学过的知识有新鲜感,从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预习时提供给学生一些预习提纲,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前预习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提出2~4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确定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就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这比较适合化学复习课的教学。
2.通过教材提供的信息去发现问题
教材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可以准确地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找到圆满答案。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例如,氧化反应的概念是在氧气与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教材中氧化反应的定义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氧与氧气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式与定义进行对照,让学生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再如:在学习了燃烧的定义后,带着学生反思课本51页的一个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后生成氯化氢。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的参加?从而加深对燃烧特征的理解,更好地跟缓慢氧化形成对比。
3.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发现问题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当懂得了灭火的原理后提出:“为什么蜡烛火焰可用嘴吹灭而煤炉火不但吹不灭?反而越吹越旺?”在学习了粗盐的初步提纯后,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需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那么催化剂二氧化锰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从残渣中回收,变废为宝呢? 学生由此会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联系实际,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化学问题。
4.通过演示实验发现问题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
例如,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实验停止时,可让学生上讲台来亲自读一下刻度,发现实验结果小于1∶2,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认真观察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再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章节中,请学生表演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熊熊大火过后 ,手帕依然如新,学生惊问:为什么这么剧烈的燃烧过后,手帕依然完好呢? 有了这样的疑问,必然会激起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 然后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后,再请学生来分析魔术的奥秘所在就很简单了。
5.通过家庭小实验发现问题
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家长只注重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回家是否认真做作业,成绩是否优异,而忽视学习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教师可引导学生,布置学生回家做家庭小实验,并通过校信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的好处,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一定能激发学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我曾经告诉学生,淀粉遇碘单质会变成蓝色,回家可以用碘酒和米汤做实验。结果有一位学生想到食盐中不是加碘了吗?于是做了相应的实验,并产生了疑问。
6.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时,让学生向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注入稀盐酸。问学生氢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反应。若再问其原因时,则答:因为有气泡产生。这时教师先给予充分肯定:同学们观察非常细致,两者相遇确实是发生了反应,但是绝对不会有气泡产生!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积极探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设计实验用新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重做实验,观察现象;引发为何久置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的思考;如何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确发生反应。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以下药品:氢氧化钠溶液(久置和新配制)、碳酸钠、酚酞、水等。
7.通过习题去发现问题
例如,在讲“盐溶液能否跟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之后,可以得到结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设置练习能否在金属钠的表面镀上一层铜。很多学生会认为能,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排在铜的前面,而事实上却不可行。所以,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补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是否有铜析出。结果没有铜析出,反而有蓝色沉淀生成和气体放出。此时,老师可以更深入一层提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前三种金属,由于金属活动性太强,不适用于这条规律。这样,初中化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得到升华,为高中化学中金属性强弱问题奠定了一个基础。
再如,在第9单元《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轮复习时,先请学生说出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紧接着让学生完成下面的题目:将5g某物质完全溶于95g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5%吗?学生意识到第二问中的玄机,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不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很好地巩固了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出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要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8.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巴新红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建议学生每人备一个小的问题本随身携带,随时把自己的疑问、思考记录下来,以防问题流失,每周进行一次问题比赛,看谁发现的问题多。问题可大可小,可以经自己思考解决,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凡是大家认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可以贴到墙报上寻求答案,供大家分享。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这样调动起来了,墙报上的问题逐渐多起来,而且有些问题确实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如了解了氯水有漂白性后,有学生提出问题,食堂的馒头那么白,是用什么漂白的?有害吗?两天后我去上课竟看到了答案:过氧化苯酰,过量有毒。 我真是非常惊喜,及时表扬了他们爱问、会答、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
三、引导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解答,或者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共同得出结论。俗话说:“自己嚼的馒头香”。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充分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答,否则时间一长,会造成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的下降。
其实,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生长新思维、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种子,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是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求的内在需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问应做到持之以恒,长期、多方位坚持启发、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变成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使学生受益终身。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
[1] 龚正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科教育,2002,(10)
[2] 别同玉,许加生.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 汤艳,唐丽玲.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5,(12)
[4] 桂利忠.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池州学院学报[J].池州学院学报,2007,(10)
[5] 范学敏.化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6]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苗娜.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探究之门[J].化学教与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