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随堂实验成就动态课堂

2013-04-12徐春芬

化学教与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随堂滤纸试管

徐春芬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体现着典型的“动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同时能够启迪学生表现出巨大的思维潜力,迸发出新奇的创意和探究意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功能,笔者对课堂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与思考,以下结合亲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感受与做法。

一、讲台上演示实验模式

教材上大多数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只要求教师做演示实验。教师做实验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看到该反应的现象,通过感官刺激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二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喜欢“看实验”,但更喜欢“做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在台上做演示实验,基本上是给前几排的同学“表演”,后面的同学根本看不清实验的细节,只能远距离地看看热闹,笔者课堂上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会在看实验时说,“试管里加的什么试剂?怎么会烧起来了”等疑问。大多数时候教师忙于实验操作,基本不会走到后面去,即使走到后面也是展示 “实验成果”,学生缺少“参与感”,有的同学感觉特不过瘾,有点手痒痒;也有部分同学事不关己,刚好利用教师做实验的时间讲讲话,开开小差。有接近一半的同学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好心做了坏事,这样的实验课越多,学生的课堂效益越低。

二、实验室二人一组式实验模式

与之相对应的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即使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曾听了一节公开课《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了让同学们都能亲自体验,增加课堂的“亮点”,教师在实验室上的课,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法”,三个实验探究活动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从思考→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交流实验心得,最后总结归纳,这样做确实不错,学生很兴奋,课堂气氛很活跃。这节课获得了好评。但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感觉,课堂秩序有些乱,一种现象是部分同学都有些等不及了,想赶紧“下手”,听课不太定心,一会儿摸摸这个试剂瓶,一会儿碰碰那个试管,就等着教师发话;第二种现象是大家抢着“做实验”,实验中教师补充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等于没说,因为没有人听得到,大家都自顾自地忙于操作;第三种现象是在5分钟的实验时间里,教师没有分身术,教师只能“亲临”几个组,剩下的十几个组得不到教师的指导,错误的操作导致实验的失败也只能将错就错,坐在笔者旁边的两位同学在做套管实验时就实验失败,因为他们把药品装错了。还有实验室的教室空间大,教师对后面的同学顾及不到,同时由于学生不是经常在实验室上课,感到很好奇,东看看西看看,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学生一直是这种分组实验的模式上课,时间长了学生适应了,可能会改善很多,以上的问题可能都能解决,学生的实验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是好事情,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学校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这种分组实验的模式具体实施不了。

三、6~8人小组随堂实验模式

怎样的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同时便于教师调控课堂,让课堂的效益最大化呈现呢?笔者在一次评课活动中得到了启发,6~8人小组的随堂实验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点评课的一位老师说,6~8人小组的随堂实验不应该只出现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应该推广在我们的随堂课上。

小组随堂实验模式的形式是根据每组6~8人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基本是座位邻近的同学,可根据实验的容量进行课桌的适当拼接及确定学生是否围坐,基本上分成五、六组。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能集中地思考和练习,笔者常采用的“动静分开”,实验仪器放在一个同学的桌子上,该同学是此次实验的主要实验员,做实验时小组同学只要移动一下凳子做到一起就可以了,完成实验就回到座位上。因为本身演示实验主要就是观察实验现象,所以没有必要每个同学都动手。况且每次实验都可以换人做,所以基本上都可以有锻炼的机会。一年多的实践中发现,这种随堂实验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凸显了它的有效性是教师演示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1.实验分析动态了

《制取氢氧化铝的实验探究》随堂课上,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在亲自动手实验中认识物质,发现问题,思考讨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以适当的引导和引申,愉快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以下是小组实验分析片段:

实验1.将2mL 2mol∕L AlCl3溶液分别注入两支洁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氨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向步骤1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6mol∕L盐酸,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6mol∕L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mL 2mol∕L AlCl3溶液,向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NaOH溶液,直至过量。

实验4.向实验3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分享实验现象)

第2组的同学先说:实验1看到白色絮状沉淀,实验2中滴加盐酸的试管白色沉淀消失,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白色沉淀也消失。第6组的同学接着说:实验2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白色沉淀增多,没看到消失。第1组的同学站起来补充:实验2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是白色沉淀先增多,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看到白色沉淀在慢慢减少最后消失。第5组对实验3进行了描述:先产生白色沉淀,接着沉淀量变多,最后沉淀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为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而且6人一小组看得非常的清晰,所以对现象的表达很准确。

〈小组实验原理分析交流〉

学生1提问: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为什么会溶解?学生2回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了偏铝酸钠,溶解了。学生3追问: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沉淀先增多的现象呢?学生4思考后回答:因为实验1中加的氨水不是过量,溶液中还有,AlCl3再加入氢氧化钠后,AlCl3与NaOH反应生成沉淀,所以沉淀会增多。学生5提问:书写实验4中反应时,为什么会有NaOH与盐酸的反应?学生6:因为实验3中NaOH是过量的,所以实验3反应后的试管溶液里存在NaAlO2和NaOH两种物质,所以会有NaOH与盐酸的反应。他回答的非常好,看到不少同学在点头,同意他的说法,也有的同学恍然大悟,眼神里露出了很佩服的表情。

沉淀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白色沉淀会增多这一现象,课前我没有预料到,我没有想到在实验1中会出现氨水没加过量的问题,学生竟然分析得很好。NaOH与盐酸的反应这个方程式学生能够写出而且做出了非常棒的回答,水到渠成地充实了课堂容量。

2.思维潜能启动了

必修1中比较卤素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验证性实验时,小组实验讨论分析时有个学生忽然举手说他有个想法,他说“适量NaBr溶液和少量的氯水反应后溶液变成黄色,课本上是用CCl4来证明这个黄色是置换出的溴水的颜色而不是滴进去的氯水的颜色,既然CCl4有毒,我们可以不用它,我们小组几个同学认为在NaBr溶液中加少量的水做一个对比实验就可以证明。”我听后,马上表扬该学生的创造性“绿色”发现,然后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做一遍,同时追问同学们不用CCl4溶液如何验证I2的生成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用淀粉溶液,I2遇淀粉溶液变蓝”。

大家的话音刚落,这时另一个小组的一个同学举手问我要一张滤纸,他要给大家演示他的创意。第一步,在1张滤纸的中心处,滴1滴NaBr溶液,待其湿润之后,再滴上1滴氯水,白色的滤纸上出现了黄色的小花。第二步,在黄色的小花上再滴上1滴KI溶液,滤纸上的小花又变成了棕褐色。第三步,在棕褐色的小花上再滴上1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小花瞬间变成了蓝色。他的实验设计演示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还给这个实验起了好听的名字,如“一张神奇的滤纸”,“三色小花”等等。整个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着。自用滤纸代替了常规的试管,创意令人叫绝;做试管实验一般取药品2~3mL,用滤纸做只用几滴,大大节省了药品;变间断性的实验为连续性实验,节约了时间;实验现象明显而有趣。

3.课堂活力高效了

将演示实验、进实验室分组实验以6~8人小组进行边讲边实验的模式放到课堂教学来,为学生亲自参与更多的实验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与可能。对于教师来讲,(1)准备6组实验比到实验室的24组更方便、容易;(2)能够更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一节课随时的进行实验、讨论分析,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拉回,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每一组去指导、释疑,了解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活动内容与进度,最大化的让课堂效率高效。对于学生来讲,(1)更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小组内伙伴间的平等关系,使得学生做实验很大胆,不拘束,同学之间的评价也很直接,促使学生养成规范的操作;(2)利于合作、竞争能力的培养,6~8人小组围坐,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变得简单易行,随时可以相互讨论,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组组之间相互较量,相互启发,共同提高。(3)学生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了发现的快乐,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欲望,从而学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产生 “要我学——我要学——我会学”质的飞跃。

传统的演示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不代表低效,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不需要,当然小组式随堂实验模式也不是适合所有实验的。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要发挥好每一种实验模式的优势,实现多种实验方法的优化与组合,选准主要模式,其他方法辅助,使方法互补、长短相济、形成合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 王祖浩,吴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马中为.“六小组”式随堂实验教学模式[J].中学化学,2012,

(10):6-7

[3] 胡亚锦.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1):36

[4]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随堂滤纸试管
“功”随堂练
“压强”随堂练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Unit 1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Unit 2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试管难题
浅析滤纸的匀度对滤芯过滤性能的影响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高抗水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工业滤纸中的应用
浅析滤纸透气度与初始压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