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3-04-12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高职

杨 红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职院校的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实践能力,是为将来毕业就业做准备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有了知识就有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观念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所以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它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1]。

1 戴士弘教授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

戴士弘教授主编、参编了多部高职教材,他关于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和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的意见,受到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

戴士弘教授认为评价一个高职教师上的课是否是一堂好课的课程评价新标准要满足六个基本原则:(1)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各方面的设计都要尽可能取材于实际的工作流程。(2)突出能力目标的原则。也就是高职学生要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要以职业岗位为需求确定本门课程的能力目标。(3)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的原则。教师在具体完成一门课程的时候,要选择、设计一个或者多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4)任务能力实训的原则。即高职院校的课程要用项目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一门课程讲授得好坏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来进行评价。(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原则。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戴士弘认为:不管教师上课讲得多么好,多么符合课程评价的传统经典标准,如果不符合上述六点原则,这样的课程就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不合格课程,上这样课的教师就是不合格的教师[2]。

2 当前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问题。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这意味着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在全国遍布普及,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再是零起点,这给我们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每个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和教育程度发展并不平衡,使得新入大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参差不齐。

(2)教学模式问题。现在高职教育中的许多教学模式都是沿用传统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中如果采用错误的教学模式其直接后果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践上的。这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讲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在教师这方面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又认为是学生素质太差,这样就造成恶性循环,而毕业后学生又不能很快地融入工作任务中去,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脱节。

(3)师资队伍问题。由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在全院范围内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以教师授课任务量大,有的教师基本上是从早上到晚,没有时间备课,也没有时间研究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这往往就造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听的学生昏昏欲睡,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和学生都有怨言。

(4)教材问题。现有的高职类教材都是以知识讲解为主,案例和项目很少,有的教师实践经验很少,所以就照本宣科,没有开发新教材的能力。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教材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是否适合市场的需要,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以上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就必须运用现代高职教育理论来改革现有的课程授课模式。笔者阅读了多种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也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多年,认为戴士弘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是最切实可行的。

3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本文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戴士弘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与本门课程有机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以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我院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处理软件。由于该课程动手能力特别强,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知识和应用,所以特别适合采用戴士弘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3.1 课程的单元设计

教师的一次课就是一个单元,教师的每次备课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下面就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为例来说明本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课例:word中文档的格式设置

传统讲法如下:

(1)介绍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段落格式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设置、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分栏的设置等。

(2)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和作业。

(3)交作业。

以上这种方式就是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先讲后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再辅以学生做相应的练习来完成授课任务。所得到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把知识点都掌握了,结果一到实践工作任务中去就不会应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按照戴士弘的六点原则来评价这节课,就是完全不合格的一节课。

改革后的讲法如下:

教师先确定本次课的能力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来设定本节课要完成的实训任务或项目。任务或项目确定后,教师要认真合理地设计整个能力实训的过程。

能力目标:能用所学文档的格式设置方式对具体的文档进行格式设置。

(1)课程的导入:拿来一篇未排格式的文档和已经按要求排好格式的文档进行比较,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排版任务。

(2)完成本次课程任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具体的格式设置命令在哪个菜单下,然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完成文档从前到后的排版。可以分组进行设计排版,然后讨论所运用到的知识。

(3)教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上升归纳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此总结可由学生和教师配合完成,也可由教师独立完成,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好坏程度。

(4)提出新的任务,由此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以上改革后的课程单元设计总体上要遵循戴教授的“能力目标、实训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三项基本原则,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上好高职课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3.2 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高职教育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感觉到,每一个单元设计得好未必整个课程就能上好,每一堂自身合理的课,在整体上未必是最优的。这也符合哲学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被强行分割开来的部分是很难再被组建成一个整体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课程的整体设计过程。

现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为例,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我们先要确定本门课程的整体目标。这就需要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出本门课程的能力需求如下:

计算机硬件的购买和组装能力;

计算机软件的安装能力;

常用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

网络的简单维护能力;

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排版的能力;

用Excel软件进行表格处理的能力;

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演示文稿设计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能力目标,我们转到了课程任务和项目的设计问题上来。这个要根据课程的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来设计课程的单项项目和综合项目,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所教授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然后再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设计出本门课程所需要的单个项目和综合项目,这就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的体现。同时,要把教师所有的观念都体现在课程进度表中,以此为根据进行课程的展开。我们进行的课程设计,就是要使学生对教师的课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同时也充分突出学生的能力训练。

4 结语

本文以戴士弘教授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为核心,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方案。这种改革措施已经在本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上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这种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计算机教师都要勇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都要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适合高职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既有自我学习能力又有实战能力的高技能的“企业人”。

参考文献:

[1]杨红.浅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黄雄华,周巍,蒋伟贞,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99~101.

[4]刘强,张阿敏,朱文球,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7):50~53.

猜你喜欢

计算机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