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教育案例促进教学探究

2013-04-12

关键词:案例笔者儿子

苗 晓 丽

(江苏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教师要有一种教学理念:能够融合各种课程资源,整合课程信息,优化资源并能发挥资源的教育功能,使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现在教师手上有许多教育案例,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教育案例更多,它们是珍贵的教学资料和课程资源,而且这些案例经过教师的反思过后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可以启发类似的教学。

1 利用教育案例的情境性启发教学

所谓的教育案例大多数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经历的一件事或者一组事情的实际情况。案例里面包括具体的人、事、时间、地点等。教师把这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记录积累下来,根据自己或者他人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再现出来当时的情境。这种情境给学生的感觉是非常熟悉的,好像在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一样,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快速投入到学习教育中去。学生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就能分析出案例中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分析出自己的行为以及教材中的内容是否得当,等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探讨、思维等诸多能力。在教学《母亲》(苏教版)这篇文章时候,笔者翻开了多年前的一个教育案例:“某年的一天高中二年级正在上第四节的物理课,上完这门课以后,学校就是中秋放假两天了,正在这时候,我看见一位头发有点斑白的农村妇女在教室门前来回踱步,怀里鼓鼓的,手上提一个泛白的黄书包,显得忐忑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一定是某个学生的妈妈,于是我把她带到办公室,问问怎么回事。她显得很羞涩,说,她今天进城卖点东西,听说儿子放假了,顺便想和儿子一起回去,但是她担心儿子见到她这个样子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愿意跟她一起走,会不会嫌弃妈妈丢他的人。果然在下课的时候她的儿子好像没有见到她一样迅速冲下楼去,妈妈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笔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有这样一位农村的妈妈,你将如何对待?如果你是教师你又如何处理这个故事中的儿子?顿时教室里一片热闹声,学生的讨论热烈异常。讨论后笔者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有的学生义愤填膺地说,那个儿子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无论母亲身份多么低微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是最爱自己的人。建议把儿子狠狠暴揍一顿。有的学生可能自己也做过这样的事情,眼里竟然满含泪水说,如果自己是那个儿子一定会折回来在众人的目光中骄傲地挽着妈妈的胳膊一起回家。有的学生说听到母亲的这番话,联想到自己平时对待父母的态度真是太不应该了,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呢?有的学生还说,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亲。说这些话的学生们都情感真挚,满怀激动。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笔者把自己的处理结果说给学生听:我把那个儿子叫回来对着母亲深深地弯下腰去给母亲道个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带着自己的妈妈一起回家。最后笔者趁热打铁布置当天的作业:请回忆你平时是怎么对待父母的?请写出你的心情和感想。你们希望儿子应该怎么做?妈妈爸爸怎么做?这种情境性的教育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把整个情感都投入到教学中去,他们能很快地有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在课堂上笔者并没有讲父亲母亲多么伟大,为孩子付出了多少,但是就这样的情境性案例教育使得学生明白了此节课的意义。这节课无需多言就化解了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孝顺是什么。

2 利用教育案例的真实性打动学生

在做班主任的时候笔者有记日记的习惯,把班级学生、其他班学生、甚至学校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形成教育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真实可靠。就是这些真实的案例使用起来让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就好比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样,显得非常清晰、亲切、自然,学生听后很受启发。那么接受起知识来就容易多了,好多问题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就自己解决了。在讲授《论语·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时候,笔者给学生一个这样的教育案例:我刚毕业的时候带的一个班级,当时是高中一年级,班级中有个男同学叫小波,他很特别,对待老师不屑一顾,甚至出言不逊;对待同学傲慢无礼,稍微不顺心就大打出手,脏话连篇。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头疼不已,也因为自己的年轻气盛,经常和他发生冲突。有时候甚至想一走了之,有时候想找学校将他转班。总之,对他束手无策。后来,经过其他教师的介绍和与他家长的沟通,我了解了他的身世。他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再婚后对他也很冷淡,所以造成他的这种缺失爱的性格,他在生活中就没有得到过关心和关爱。知道这种情况以后,我经常找他谈话,给予他从没有得到过的关爱,时常给带点好吃的,及时给他辅导作业等等。第一次他对我态度依然恶劣,但经过几次之后就转变了,慢慢地接受了我这个班主任。后来的情况就逐渐好转了。笔者讲授《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带领学生把古文的意思弄懂弄透,第二课时就给他们讲述上面的教育案例。笔者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假如,你是小波你应该怎么对待老师?假如你是老师,你应该怎么教育小波?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们立刻投入热烈的讨论中,叽叽喳喳探讨不停。最后,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有的回答,小波的家庭的缺失造成他人格的冷漠;有的回答,小波不尊敬师长,不懂得师道尊严;有的说,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特别处理和对待;有的说,现在的学生都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心中的那道鸿沟,总想挑战老师的尊严,这是最不可取之处。课文中的公西华、冉有他们对待孔子是毕恭毕敬的,老师坐着上课,学生是恭敬地垂手站着听课,而且还战战兢兢;反过来,现在学生坐着上课,教师站着上课,有的同学竟然在课堂上睡觉、接听手机、交头接耳出现一系列不尊敬老师的行为。对老师的说教听而不闻,甚至跟老师对着干,仿佛是个英雄,跟文中的冉有他们相比,学生现在所做的简直不是人类所为了。这位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有的学生垂头含泪,有的学生满面愧荣,有的学生胸脯起伏,热烈激昂。在这热烈的掌声中,笔者明白了,这次教学是成功的。接着学生又讨论如何对待小波这样的学生。他们把真实的教育案例模仿到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都会好好地把握住对待同学的态度,对老师的尊敬。笔者同样也给学生们留下一个作业:谈谈目前的师道尊严。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教育案例,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难题迎刃而解,达到了无为而学的高效课堂境界。

总而言之,教育案例的功能很强大,作为一名教师要细心、耐心地去反思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情,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人和事情总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丝丝春风,化解一道道难题。

参考文献:

[1]邵文燕.教育案例研究对教师自我发展的意义[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肖自明.教育案例分析与教师专业发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张肇丰.试说教师的案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张永.叙事研究:教育研究中的新动向[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

[5]陈列,黄珂.案例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

猜你喜欢

案例笔者儿子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打儿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儿子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