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新路径的探索
2013-04-12胡巍威
胡 巍 威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义工又称志愿者,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是基于一定的道义以扶危济困为义务,开展帮扶服务。随着义工服务的深远影响,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亦称“国际义工日”。联合国将义工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牵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意味着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组织成立,开启了中国志愿服务的新篇章。
大学生党员义工是指大学生党员群体利用课余时间,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义务为校内师生以及社会相关机构、人员提供公益性的服务。一方面大学生党员义工参与社会服务,促进校地共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唤起大学生党员义工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党员先进性与模范作用,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高校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意义
1.1 有利于组建思想坚定、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综合素质较之普通学生更强,他们是开展各项活动的骨干力量。高校需选拔和凝聚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不断深化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开展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契机,使之融入到党员信念教育与作风教育中,永葆党员先进性。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共产党员个体和共产党员群体的高尚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为前提,以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1]。通过党员义工服务的检验,有利于组建一支充满活力、思想坚定、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
1.2 有利于创建温馨热情、朝气蓬勃的人文校园
高校组织以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队为骨干,其他志愿者为辅,深入校园内开展帮扶服务,不仅解决同学们的暂时困难,更使同学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与人情,党员义工身上所散发的阳光、健康、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美,以正能量的方式在每一位受帮助的同学中传递。通过受帮助同学的传播,又影响周围同学,使得大家的责任心与公德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党员义工在生活中帮扶困难同学,学习上帮助后进同学,思想上引领进步同学,从而使校园充满温情与蓬勃朝气。
1.3 有利于构建和谐欢乐、欣欣向荣的生态社区
高校大学生党员义工走进基层社区,深入了解社区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关注。城市社区中缺乏文化向心力,居民对社区没有归属感,大学生党员义工在服务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政策宣讲,组织文艺活动,协调邻里矛盾,慰问孤寡老人,开设爱心学堂等构建和谐欢乐的社区环境,使社区充满欣欣向荣之态。
2 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党员义工深入校内外开展服务,国内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但仍待完善。党员义工队伍缺乏系统性、专业性、长效性的培训,活动的层次有待提升,内容有待丰富,力度有待增加。培训课程能否结合大学生党员义工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社区现状等要素,关系着义工服务的成效。
目前大学生党员义工深入校内外服务主要采用以下模式:政府主导型、高校引导型、个人自由型。政府主导型主要采取运动式的集中深入社区,开展声势浩大的扶困助弱活动,以期带动社会广泛参与性,谱写社会和谐文明的美好乐章。高校引导型主要引导组织大学生党员义工结队深入校内服务师生,校外走进社区用自己的真诚、热情、奉献,实践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美德润化社区居民的道德心田,激发党员义工自身对党员先进性与和谐社会的感悟、理解与践行。个人自由型主要是指大学生党员自发深入校园、社区开展相应的义工服务,扶危济困,帮助他人。
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各大学生党员义工团队与各志愿者团队、公益社团各不相属,各自开展活动,不利于资源的集聚、整合与互享。高校的大学生党员义工管理部门仅有党员义工的基本信息数据,缺乏服务项目质量、服务数量以及成效的统计,同时没有采用动态的数据库对注册的党员义工数据进行适时更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与培养。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开展也存在一个时间分配问题,学生的身份使其难以全天候地投入到义工服务中。因党员发展的程序,能够成为学生党员的同学一般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数量较少,高年级党员义工面临实习、课程、考研、就业、毕业设计等相关事务,所以开展义工服务需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避免简单固化和流于形式。高校在与社区双赢的同时,过分地在意资源的输出而未引进,存在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社区资源发挥失衡的现象。
3 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与先进代表,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先进性,构建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将党的理想信念内化为道德理想信念,落实于行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党员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2]。大学生党员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义工服务搭建了践行党员先进性的平台,为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3.1 全员参与,强化服务动机
社会是检验教育成效的试金石,高校的任务是育人,使每位大学生能够成长成才。高校在育人的同时也要使大学生完成社会化,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而大学生党员需要充当先行者。高校大学生党员群体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先锋模范作用。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一方面使学生党员牢记党员宗旨,铭记党员先进性;另一方面走入社区,融入社区的育人环境,使思想完成蜕变,能力得以提升。“大学生党员对党员先进性的认识,最看中其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可称之为服务奉献取向。”[3]高校将大学生党员义工与党员先进性结合,从主体上明确党员义工服务走进校园内外,是党员的基本义务与发展的必要程序,确保每位大学生党员能够参加到具体的服务中来。为了增强义工服务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党员义工能够从中汲取成长所需的经验,义工服务需要针对大学生特点,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自我,面向群众、面向难处、面向公益。
3.2 有为长效,突出品牌特色
基层社区是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沃土,大学生党员深入社区开展义工服务,立足专业特长,服务社区群众,解决群众的一般生活难题,主动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社区情况纷繁复杂,大学生党员义工参与服务,通过观察学习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党员义工的介入,使得社区开放型教育功能得以完善,“用言行诠释道德、用精神激励居民;建设特色社区文化、传授先进文化技能、丰富社区文化内涵”[4]。高校大学生党员常态化的义工服务有助于整合社区的力量,将党的先进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社区居民。为了建立义工服务的长效机制,高校联合社区建立党员义工服务工作站,根据社区实际需求与大学生党员专业特长,分别建立档案,分类管理,培养稳定的、熟练的、勤奋踏实的党员义工队伍。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队与社区协商服务的内容、时间,联手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品牌队伍,突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提供法律援助、爱心学堂、政策宣讲、科技帮扶、济困助弱等服务。
3.3 多方合力,注重绩效考评
大学生党员义工深入社区开展义工服务,需要政府、高校、社区多方面合理统筹形成合力,吸纳社会资源解决义工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对社会影响力广、群众赞誉率高的团队进行重点扶持。高校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各类契合党员义工的兴趣、专业特点、服务岗位的培训,包含时政宣讲、技能提升、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组织策划等。社区联合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队邀请一些企业、慈善团体共同举办公益活动,多方筹措活动资金,提升服务的广度与力度。高校与社区协商制定党员义工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按章办事,明确职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岗位化轨道,建立党员义工动态信息库(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专业特长、服务成效等),及时更新信息。高校与社区对党员义工服务队配备双导师,高校、社区各选拔一名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导师随队开展业务指导。每支党员义工服务队,定期向双边导师进行情况汇报,导师及时纠错。双导师根据服务队取得的成绩,进行绩效评价,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参考文献:
[1]张雪征,李文志.浅论高校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王立新.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134.
[3]张祝平,郑晓丽.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9):31.
[4]刘家祥.社区教育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社会的和谐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