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兴趣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2013-04-12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张 明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内涵界定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与认识。我们这里所谈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指:在内容上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相关,并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在方式上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主导下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所理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指课堂外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也包含课堂内以社会实践内容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展示性教学等。具体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而一门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的课程是很难谈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所以要想让学生重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与兴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以学生当下的兴趣热点作为抓手,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开发。正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兴趣所吸引而展开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本质也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目标、兴趣需求,创设兴趣环境,拓展兴趣实践。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兴趣目标,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问题>

1.1 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与意义的认识误区在于对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性质不明确,这一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从一开始就从思想上有了障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与其他课程比具有的特殊性在于其直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各种思潮既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有利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主观上讲,学生受社会客观环境影响下会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与思维偏见。而要想解决这一认识问题,当然只有从学生本身的兴趣入手,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兴趣目标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问题。

1.2 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炼问题

我们经常在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但这一问题往往会成为问题的问题,原因是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他们在社会生活与自身生活中就遇到许多难以克服与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大到国家法制、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小到家庭和谐、个人生活等问题,这都涉及到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所讲到的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如何从这些现实的问题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问题的取舍与设计就相当关键了。因为我们要通过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抓住学生,同时又要让我们设计的问题有现实感、理论感,并且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一个兴趣目标的设计问题了,所以有教师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要“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的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设计问题的兴趣目标在于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争鸣,也就是说让他们有话可说,通过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引向理论设计的目标深度。

1.3 问题目标设计要有针对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大多源于其思想上既存的对自身、对社会、对他人、对国家的不充分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的问题也只能用思想的武器加以革命与摧毁。所以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就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上来。而在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教师纠结于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呢?还是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基础加强教学重点的针对性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强调针对性,并把它作为重点。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困惑,并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素材资料来设计问题。当然这里不是迎合学生,而是通过他们身边的问题来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同时引出其中蕴含的理论问题和理论性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教学中切实得到收获,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一个人生的使命与信条来坚守,或者引起学生们的关注,进一步去查资料寻找与探索解决问题的理论、办法与思路。因此,我们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该把理论内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之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得到了思想认识上的升华。

2 把握学生兴趣需求,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动力问题

2.1 学生的兴趣需求产生动力

在学习上,兴趣与效果往往是正相关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兴趣,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与需求。所以在学生没有兴趣的条件下,任何想提高效果的努力往往都是徒劳的。尽管我们前面论述了在教学过程要通过目标设计来引出学生的兴趣的思路与办法,但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在理论设计与实践教学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需求点。把握学生兴趣需求的这种随机性不仅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关键还需要教师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与研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水平,使理论学习能够与实践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相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比如在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生与诚信这一问题时,有学生问到:“当代大学生的频繁跳槽与我们学习的要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不是完全矛盾的吗?”像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教师勇敢真诚面对,从不同的方面来阐释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综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师的新观念、新思路与新方法是推动学生学习兴趣增长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新观念与新思路是并行不悖的,有新观念就会推动新的思路与新方法,而新的方法与新的思路又会伴生出新的观点来,而无论是新观念,新思路还是新方法,几乎都与一定条件下的教学环境有关。这种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式的、互动交流式的,通过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富有启发性、有直接针对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来。比如上课中我们在谈到食品安全时,拿出了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的“掷出窗外”案例。当大家了解到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数据时,为“易粪相食”的新观点所惊诧,每个人都在自我发现与自我检讨,并开始探索法律与道德究竟哪个更适合于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对此,同学们都各抒己见,难以说服对方。这不仅推动了学生上课的思考,还促使他们开始细致地调查自己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具体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识与问题。这不仅改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看法,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从过去的应付转变为不断追求创新与学习。

2.3 学生的兴趣需求也不断推动着教师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提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与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也可能不是教师过去所研究和学习的领域。在课堂上,作为教师想要回答学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问题,并且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这是有相当难度的。需要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己的学识与学术水平,才能应答自如。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研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使教师长时间内把科研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要求与自觉行为。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具备高水平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现其学术魅力,并通过其对理论的熟练把握,达到把理论化繁就简,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的魅力。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添了教师教学上的自信与成就感,让教师上课更有底气敢于和学生正面直接地对话。通过这种魅力的展示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与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达到科研推动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3 提供和谐的兴趣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学生的兴趣需求与教师的科研需求,两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关系。没有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的科研、教学与学术魅力再好,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所以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兴趣环境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3.1 平等与多样化的交流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环境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社会的大环境与课堂的小环境之间如何实现正确的引导与对接的问题。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直接受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但正确与否往往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许多的社会问题与现象作为引子,在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这里的核心在于交流,而交流的前提是平等,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出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交流的方式与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课堂上的问题探讨,我们发现这种探讨方式对于性格外向、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好处,但在一个班中这样的学生往往不多,大多学生选择观望或沉默。有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这其中有的学生观点相当新,但他们的自尊心太强,自信心往往又不够。比如上课对诚信问题的探讨时,教师以“某某学历造假案”为例,给出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如果有一个机会给你,你像某某一样,只要造个假文凭就可以得到这个你梦寐以求的工作时,你愿意造假吗?”第二个选择是“坚持诚信为本,宁可舍弃心仪的工作,也要保全人格完整。”下课后笔者问了几个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他们给出的答案让笔者很意外,他们说,如果上课回答你,我们作出的是第一选择,那同学们不说我们人品有问题吗。从这事可以看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学生没兴趣,他们对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特别关注,在关注问题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反思。因为在公开的课堂环境氛围下,

他们有着很强的个人保护意识。

所以,要想克服这种实践教学存在的缺陷,笔者采取了另外三种办法:第一是每次上课先给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这种分组一般都是兴趣爱好、性格基本相近的同学坐在一起,他们在5分钟左右的讨论后,选出其中一位同学发表他们组的观点,不同观点的组的同学接着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从另一角度形成第三方观点与学生们形成一个辩论的环境。在这种讨论的氛围中,教师在问题的探讨中插入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样探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第二是期末展示性考核。在一学期开始时我们就公布了期末分组考核的内容,学生课后根据给出的问题,自由组合成问题兴趣小组,每组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分工,在每月完成后,定期以电子作业的形式,向教师发回他们对问题探讨情况与解决办法的进度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三周集中展示他们的PPT作业。第三种作业形式是书面作业,这种作业每四周一次,每次一个问题。每位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可以用书面表达形式,也可以用电子作业形式。当然这一切作业与问题的解答都必须与学生学期总评考核分数相联系。

3.2 民主与开放的交流氛围

无论是在实践教学的课堂氛围中,还是在书面交流的形式下,都会有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观点提出完全相反的挑战性看法,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殊性。因为不同学生受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对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观点,这都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营造民主与开放的交流氛围,对其新的观点给予肯定的同时,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引导。

4 拓展正确的兴趣导向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问题

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与法制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性过程,其本质在于践行。通过在课内外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对社会热点、理论焦点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渴望与热情。如何对学生这种积极的兴趣要求给予回应与引导,这正是我们目前许多高校所面对的问题。有些高校作出了许多好的尝试,比如创建志愿者协会、学校自律学会、学校辩论会等,这都在一定的程度上顺应了学生的兴趣要求。但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考核的创新上,如何与学生思想政治兴趣相衔接,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2]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3]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